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78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61.
基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困境与本质解读,集成模糊综合评价、网络层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地发展潜力评价内容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诠释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空间管控策略之关联,提出了杭州湾南岸经济—生态协同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① 科学地测度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评估海岸带土地效益的关键,采用反比例关系衡量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经济与生态的区域矛盾问题,为解决海岸带土地开发向生态敏感区拓展问题提供方法支持。② 杭州湾南岸极高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占57.07%,中、低潜力区占42.93%,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呈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随着人工化地类面积逐渐趋少,自然化地类渐增,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呈现等级递减的规律。③ 凝练出经济—生态协同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是杭州湾南岸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实践趋势与基本模式,构建该模式须遵循“稳定经济开发、严控生态保育、调控双向功能”为主线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陆海系统并行,多功能组团”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方向、“生活—生产—生态”分段式协同管控的空间治理三重系统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262.
环杭州湾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空间冲突与复杂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德  徐建春  王莉 《地理研究》2015,34(9):1630-1642
土地利用的空间冲突与复杂性研究可为土地利用空间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以环杭州湾城市群1990年、2000年、2008年和2013年四期遥感影像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复杂性、脆弱性及动态性,计算空间冲突综合指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等级表现为一般冲突>中度冲突>轻度冲突>重度冲突;空间冲突的空间格局呈现团状、块状及带状聚集模式分布,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冲突的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并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表现为均衡→打破原有均衡→出现空间自相关→出现空间趋势→形成空间自组织的演变规律。土地利用空间冲突从多核心向单核心模式发展,区域发展水平较高且发展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263.
李金铎 《海洋通报》2024,(2):210-219
根据2002年、2008年、2012年、2017年和2022年夏季采样分析结果,对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TOC平均值分别为0.55%(n=16)、0.50%(n=112)、0.44%(n=38)、0.53%(n=38)和0.51%(n=38),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X”形平面分布特征,高值区出现在北岸金山至南汇咀海域和南侧镇海至慈溪海域,相关性分析表明TOC分布受到沉积物类型的控制,主要赋存于细颗粒沉积物内。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也对TOC分布有显著影响。分区进行5个年份TOC统计分析显示,20年来北部海域先减后增,变化较为明显,南部和东部海域2017年增大之后减小,西部海域变化不大。TOC随时间的变化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造成的长江入海泥沙和有机物质通量下降、海洋源增加等因素的影响。C/N、δ13C特征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有机碳陆源贡献比例大都在30%~70%,站点差异较大,北岸近岸海域和东南侧海域陆源有机碳比例较高,湾中部和东部海域有机碳的海洋源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64.
为进一步清晰网络化地区空间发展特征,掌握网络化地区各节点间相互关系变化过程,优化网络化地区空间利用模式,对环杭州湾地区的网络化格局加以研究。环杭州湾地区在自身资源禀赋以及特殊历史机遇的带动下,发展成为长三角乃至东南沿海地区中网络化格局最明显的地区。这一地区具有区域发展差异日益收敛、人口与就业呈均衡化分布、多核驱动及泛中心化特征不断强化的三大网络化发展特征。在这三大网络化发展特征下,逐步形成了区内与区外多点对外互动格局、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互动格局不断强化、城里与城外新城乡空间格局日益明显的三层面的互动发展规律。三大特征与三层面互动的强化和形成,推动了环杭州湾地区空间网络格局优化。最后,在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格局下,迫切要求网络化地区突破四大束缚,推动网络化格局进一步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265.
用pH法测定了杭州湾海水的碱度。结果表明,1994 年5 月份,杭州湾海水在盐度12 .097~26 .397 之间的碱度变化范围为1.55 ~2.23mmol.dm - 3 ,平均值为1 .757mmol.dm - 3 。相应的比碱度变化范围为0.106 ~0 .324,平均值为0.202 . 碱度高值出现在北岸上海石化总厂附近。因受北岸工业废水排放影响,湾内碱度自西北向东南降低。丰水期湾内海水比碱度显著增大,主要受径流的影响。枯水期湾内碱度和比碱度与盐度或氯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6.
杭州湾海水中的硼和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作者研究的OP- 乳化剂增敏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溶解硼,用ICP- AES法测定海水中的溶解锶。发现在杭州湾海水盐度5 .563 ~26 .397 ,氯度3.022 ~14 .582 范围内,硼浓度为0 .68 ~3.24mg/kg,锶浓度为1 .29~5 .88mg/kg,B(mg/kg)/Cl 比值为0 .219~0 .245,平均值为0.232±0 .007 ,Sr(mg/kg)/Cl 比值范围为0.398 ~0.440 ,平均值为0.417 ±0.011 。结果表明,湾内海水中的硼和锶浓度与海水盐度或氯度均有很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丰水期与枯水期水样数据关系相同,不因采水时间不同而变化。实验数据统计回归线与理论稀释线比较后表明,湾内海水中锶与硼均具有良好保守性质;湾内海水中的硼和锶主要来自湾外潮汐输入。湾东北沿岸海水高的B/Cl比值,暗示着此处有含硼工业废水排入湾内,认为B/Cl 比可作为近岸河口海水硼污染的一种指标。杭州湾海水中未检测到硼有机络合物。  相似文献   
267.
268.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为研究区,通过定点配对土壤采样分析,选取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全盐、pH值等要素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发生层质量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1982~2003年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土壤发生层质量的总体演化特征表现为A层综合质量指数明显下降,B (或P)、C (或W) 层略有上升。整个土壤发生层全磷含量普遍下降,其他单质量指标的变化差异较大。②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使得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单质量指标和综合质量指数的变化都明显大于土地利用方式未发生变化的土壤,其变化量表现为A层> B (或P) 层 > C (或W) 层。③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耕种、栽培、施肥和排灌制度的变化,改变着土壤成土过程,从而对土壤发生层质量演化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69.
杭州湾北岸潮滩沉积物粒度的时间变化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2002年5月-2003年4月对杭州湾北岸中潮滩一个固定观测点表层沉积物进行逐日取样,采用库尔特LS100Q型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分析,探讨潮滩沉积物粒度随时间的演变。结果表明,潮滩粒度特征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变化,1~6月潮滩堆积期间沉积物粒度较细,7-12月潮滩侵蚀期间沉积物较粗,其中1月和7月为潮滩冲淤转换期间沉积物粒度显示双峰分布;沉积物午平均粒度亦显示双峰分布,细颗粒部分主要是由于悬沙落淤形成,而粗颗粒部分主要是由于潮滩下部粉、细砂物质向上推移形成。通过潮滩沉积动力学的探讨阐明了潮滩沉积物粒度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270.
综合钱塘江下切河谷SE4孔岩心观察和描述及粒度、孢粉、测年等分析数据,探讨了钱塘江下切河谷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演化,揭示了其气候变化机制下沉积响应的具体过程。研究表明SE4孔晚第四纪沉积物自下而上包括河床亚相、河漫滩亚相、古河口湾相、浅海亚相和现代河口湾相5套沉积。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植被类型为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和偏湿,沉积了河床和河漫滩亚相;第二阶段为落叶栎稍多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湿润,沉积了古河口湾相和浅海亚相;第三阶段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浅海亚相沉积发育;第四至第六阶段植被类型经历了针阔混交林—草原、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草原的交替,气候经历了温和偏干、温和偏湿、温和偏干的变化,现代河口湾相沉积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