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04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656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基于差分GPS水下定位系统的双曲线定位模型,推导了极坐标系下定位结果的解析表迭式,并进一步给出了水面基线网的网形、基线精度以及水声距离测量精度对定位结果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非辐射网形分布,双曲线定位模型存在明显的不稳定区;采用辐射网形基线分布,在基线网的范围内.平面定位精度较均匀;无论采用何种基线网形分布,深度方向的弱约束必然导致深度方向存在显著的误差.  相似文献   
32.
2005年在河南西峡含恐龙蛋层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产自红山水库-丹水剖面上白垩统赵营组下段64层,是以Eucypris-Mongolocypris-Cypridea-Talicypridea为特征的介形虫化石组合,由12属20余种组成.其中Talicypridea是中国、蒙古和东亚晚白垩世最典型的化石,在非洲刚果及南美阿根廷的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分布,因此赵营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晚白垩世.赵营组介形虫化石的新发现,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的演变和盆地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3.
谭传凤 《地理研究》1990,9(3):57-67
本文建立了国土资源评价的指标系统,应用“三角形法”进行了综合评价,高度概括了区域国土资源的宏观特征。  相似文献   
34.
梁子湖水体P的季节变化与沉积物P释放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级测定的方法对梁子湖沉积物中无机磷酸盐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梁子湖水体P的季节变化,并以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梁子湖沉积物在pH值和温度控制下P的释放特征。研究表明,梁子湖水体P的含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高,夏季低。沉积物无机磷(P i)中以钙磷(Ca—P)为主(55%~61%),铁磷(Fe—P)次之(28%~33%),铝磷(A l—P)最少(3%~5%)。在梁子湖的入水口和出水口,由于沉积环境影响到P的形态,P的释放明显较湖心高。在试验初期,由于扰动的影响,使得P的释放在第1天比第2天和第3天高,其后P的释放量则迅速增加。温度对P释放影响明显,其具体表现为,30℃时P释放达到峰值的时间比4℃时提前4 d,而且前者峰值比后者高出9倍。pH值对沉积物P释放同样有明显的影响,与正常状态下的湖水条件(pH值为8.5)相比,偏酸(pH值为5.5)和偏碱(pH值为11.5)条件下,P的释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35.
柴达尔井田构造可分为压缩机制的推覆构造与伸展机制的断块体两类。南北F0为逆冲型的控制性边界断裂,井田内部一系列小型弧形构造为逆掩型浅层断裂;F1、F2、F17,是拉伸作用下的同沉积正断层,切断煤系基底T3地层。其动力机制为印度板块向北推移、西伯利亚板块向南运移发生对挤,脆一韧性剪切变形导致了井用现有的构造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36.
首次在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地区“下拉组“中发现了晚三叠世诺利阶的高舟牙形石.这表明在该地区下拉组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晚三叠世诺利阶地层,这套地层暂时命名为江让组.更重要的是,剖面中江让组之上含植物化石的碎屑岩地层可能是区域上广泛分布的敌布错组.江让组高舟牙形石的发现对敌布错组及其所含植物群的时代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37.
宽肢T形柱的滞回特性及耗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4根钢筋混凝土宽肢T形柱的试验数据。分析比较了不同尺寸和轴压比的宽肢T形柱沿工程轴方向受力时的强度、刚度及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重点分析了宽肢T形柱在水平力正反两方向上加载时的不同特性,为宽肢T形柱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玄武岩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研究玄武岩在2π空间的多角度反射光谱、偏振反射光谱特征。实验测定了玄武岩在2π空间上反射光谱、偏振反射光谱与光线入射角、探测角、方位角、波段、偏振性等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线入射角对玄武岩的反射光谱、偏振反射光谱影响很大;2)空间水平方位角对光谱具有偏振(极化)特征。空间竖直探测角的影响是随着光线入射角的不同而显著影响着玄武岩的波形曲线特征;3)波段的不同,影响着玄武岩反射光谱、偏振反射光谱吸收能量的大小,但不显著影响玄武岩的空间波形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39.
关岭生物群——世界上罕见的化石库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产保存完美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多门类脊柱动物、无脊柱动物共同繁盛,且夹带有少许古植物化石的关岭生物群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珍衡古生物组合。其化石保存之完美,类型之多样,数量之丰富,堪称世界上少有的晚三叠世“化石库”。在该“化石库”中,海生爬行动物主要有鱼龙类(ichthyosaurs):Qianichthyosaurus zhoui Li(1999),Cymbospondylus asiaticus Li et You(2002),Panjiangsaurus epicharis Chen et Cheng gen.et sp.nov.;海龙类(thalat-tosaurs):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Liu,1999),Xinpusaurus suni(Yin et al.,2000),X.banaolinensis Cheng et Liu sp.nov.Shun齿龙类(placodonts):Sinocymodus xinpuensis Li(2000)以及某些尚待研究的类型。在所储藏的海百合化石中,以重新厘定的许氏创口海百合Traumatocrinus hsui(Mu)[?=T.caudes(Dittmar,1866);?=T.guanlingensis Yu et al.]为主,新的发现说明,此类海百合营假浮游生活方式,它们通过其网状或铰接状根簇附着在漂浮树干上而广泛分布。共存的化石还有:新近发现和重厘定的Metapolygnathus nodosus带的牙形石,少量鱼类(Asialepidotus sp.nov.),大量软骨鱼类(elas-mobranch ichthyoliths)鳞片和牙齿化石的新类型,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s带的菊石,Halobia-“Daonella” bifurcata组合带的双壳类,以及腕足类:Koninckina guizhouensis,K.zhengfengensis等以及古植物化石:Equisetites arennaceus,Ctenozamites sarrani等。系统调查、科学发掘和对上述各门类化石时代综合分析后指,了这个珍稀生物群形成于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主要产在新铺乡黄土塘、小凹、毛凹、巴毛林和岗乌乡白岩一带小凹组下段,距5-11m的地层间隔中,其分布面积约200km^2。构造古地理及层序、生态、化学地层的综合研究说明,关岭生物群可能是伴随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的海侵在南盘江裂陷槽盆西北角活动外陆棚边缘所形成的“避难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海侵的扩大,海水的加深和有机质的过盛贮存所诱发的缺氧和海水的咸化事件,可能是导致该生物群的集群绝灭,并形成完好保存埋藏群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燕山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三个背斜和二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宽城-凌源-朝阳-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