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1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采用Mini-Beadbeater组织研磨器破碎的方法进行了提取霞水母刺丝囊细胞毒素的研究。首先制备霞水母刺丝囊细胞,然后研究破碎频率、破碎时间对提取霞水母刺丝囊细胞毒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研磨器能够在2—3min内破碎约90%的霞水母刺丝囊细胞,从而提高水母毒素的提取效率。SDS-PAGE结果显示,提取的水母毒...  相似文献   
102.
研究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淡水产品中的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样品经80%甲醇水溶液提取后,以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氮吹浓缩后以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以65%甲醇水溶液(含0.05%三氟乙酸)为流动相,经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以紫外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线性定量范围0.1~2.0μg/g,检出限0....  相似文献   
103.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的爆发进而引起藻毒素的释放。微囊藻毒素(MCLR)是最为常见的藻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本文采用紫外/氯组合工艺,研究其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紫外/氯共同作用下能够产生·Cl、·OH等活性自由基,具有协同降解MCLR的作用,30 min即可实现MCLR的完全去除,其降解效率随着氯投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pH的变化对紫外/氯降解MCLR没有影响;在碱性条件下,MCLR的降解效率随pH的升高显著降低,pH升高至9时,30 min MCLR的降解效率仅为41.3%。此外,不同的水样来源和水质特点对紫外/氯联合降解MCLR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纯水、西湖水及水厂滤后水的30 min去除率分别为99.5%,40.2%及63.3%。MCLR 的降解效率随腐殖酸质量浓度增大而降低,在60 min作用时间内,不含腐殖酸水样的MCLR去除率高达99.5%,当腐殖酸质量浓度增加到10 mg/L时,MCLR去除率仅为45.3%。  相似文献   
104.
通过毒性注射实验,探究微囊藻毒素(MC-LR)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脏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MC-LR后,凡纳滨对虾肝胰脏组织的超氧化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的酶活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超氧化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在对虾注射MC-LR 4 h后达到峰值,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5.62%、18.76%和32.86%,随后酶活力逐渐减小;而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酶活力在对虾注射MC-LR 2 h后即显著增加,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5.02%和37.99%,随后酶活力逐渐减小;溶菌酶在对虾注射MC-LR后8 h达到最大值,比对照组增加了33.57%,随后酶活力逐渐减小。MC-LR能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免疫相关酶活力(P0.05),引起凡纳滨对虾的应激反应和抑制它们的免疫相关酶活力。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在自然环境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体内麻痹性贝毒(PSTs)的净化过程,从黄海北部大窑湾海域采集了受PSTs污染的虾夷扇贝,将其转移至黄海的棋盘磨水域,该水域未曾有PSTs污染的报道。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检测30天净化过程中虾夷扇贝体内PSTs的组分和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在第9天,虾夷扇贝软体中的PSTs的含量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初期扇贝体内PSTs的净化率高于后期。扇贝各组织器官中PSTs含量分析发现,消化腺中的PSTs含量最高,这对于人类健康和扇贝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还发现,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与PSTs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改性粘土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可通过絮凝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藻华生物。但利用改性粘土絮凝产毒藻后,水体中胞内外藻毒素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考察了I型改性粘土(MCI)絮凝典型产毒甲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pacificum)后,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内和胞外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MC I对密度为6.11×10~3 cells/mL的A. pacificum 3小时去除率达62%,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单细胞毒素含量和PSTs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水体中总PSTs含量大大降低,其中由絮凝沉降导致的胞内PSTs被去除量占水体中PSTs总减少量的90%以上。另外,针对MC I对胞外PSTs吸附效果的研究发现,低于0.5 g/L的MC I对胞外PSTs无明显吸附效果,而在利用0.2 g/L MC I絮凝去除大部分亚历山大藻后,水体中胞外PSTs含量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推测该用量下的MC I未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放毒素。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有毒甲藻藻华的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吴湘  吴昊  叶金云 《海洋与湖沼》2014,45(4):783-788
本文研究了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以及对微囊藻毒素(MC-LR)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在培养7d内对铜绿微囊藻(FACHB-905)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7d)值为47mg/L,但抑制效果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黄花水龙化感物质的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为50—75mg/L,藻细胞培养4—7d内相对抑制率达50%—95%。同时发现整个培养期间,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MC-LR的胞外释放无显著影响。培养7d后,单位藻细胞内MC-LR的含量随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6d后无显著影响。藻细胞培养液中MC-LR总量不会增大。由此可知,利用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既能有效控制藻细胞生长又不会促进藻毒素的释放,生态安全性高,可应用至实际水体水华处理中。  相似文献   
108.
109.
赤潮对浙江近海养殖业危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浙江北部海域赤潮发生时对海湾扇贝、皱纹盘鲍幼体和养殖幼贝毒害的观察结果,证明赤潮毒素是赤潮杀死养殖生物的重要原因。文章还根据已有文献综合讨论了该水域有利于发生赤潮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0.
赤潮藻类的毒素成份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有机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藻类细胞异常增殖和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危及鱼、虾、贝和藻类等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工厂日益增多,许多沿海国家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使河口、内湾和沿岸水域的水质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致使赤潮的发生越加频繁,区域不断扩大。赤潮,已成为当代侵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世界性海洋灾害。近十几年来,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也曾多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