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7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74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440篇
地质学   1735篇
海洋学   3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0年   5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Seismologists have begun to investigate the earthquake damage and assess the economic losses on the spot in the Yunnan area since the earthquakes with Ms6.7 and Ms6.9 that occurred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west of Mengli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on April 23, 1992. From 1992 to 2003, 50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Yunnan, and large amounts of data on seismic hazard have been accumulated. With focus on the major building structures, the paper mak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earthquake damage ratio, loss ratio and seismic hazard index in the areas with different seismic intensity of the 50 events, and presents the seismic hazard matrix of buildings for the Yunnan area.  相似文献   
972.
小波分析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将小波分析引入到结构损伤识别中。本文首先介绍了小波分析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论述了小波分析用于结构损伤识别的三种方法:基于时域响应的方法、基于空间域响应的方法和小波分析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接着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应用现状、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小波分析用于结构损伤识别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最后针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973.
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对以受弯为主的钢筋混凝土柱对应于各主要损伤状态的侧向变形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损伤状态包括屈服、混凝土保护层压碎、剥落、纵向受力钢筋屈曲、极限状态五个状态。首先建立了各损伤状态下柱截面受压区高度的计算方法。接着,利用对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建立的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库的统计分析,采用平截面假定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理论推出了混凝土保护层压碎时压区边缘混凝土的应变大小,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纵筋屈曲和进入极限状态时核心区混凝土边缘的压应变大小,进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柱对应于各损伤状态的变形计算方法。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的变形计算值与PEER提供的试验数据在统计意义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可为钢筋混凝土柱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4.
针对结构损伤检测中损伤的识别、定位以及程度的标定这三个独立并按一定先后顺序进行的检测过程,提出了一种能将以上三者同时进行的联合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将三层钢筋混凝土剪切型结构在各种损伤工况下的顶层地震作用加速度响应分解为若干固有模态函数(IMF)分量,然后以此IMF分量和未经EMD分解的原始加速度响应数据来构造损伤标识量,作为特征参数依次输入到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中进行损伤检测。给出了应用此方法的具体步骤,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利用该方法进行结构损伤一次检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由加速度响应经EMD分解而得到的IMF分量输入到RBFNN中能够更为精确地一次检测出结构所有损伤信息,并且RBFNN在结构损伤损度大时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975.
结构地震弹塑性反应谱——损伤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本文基于各国广泛使用的由Park和Ang提出的双参数损伤模型,研究基于损伤性能的弹塑性反应谱(损伤谱)的分析方法。其次,文中考虑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并通过自编DBDS程序,研究得到了损伤反应谱(简称“RD谱”),尺。谱综合考虑了结构最大弹塑性位移和结构累积滞回耗能的耦合影响,更加合理地反映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行为。第三,通过大量时程分析和拟合得到回归公式及其相关系数,研究成果可供抗震性能评估使用。最后,由本文提倡的RD谱和已有研究的Rμ谱做了定性比较分析,说明了考虑地震动持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76.
基于加速度时域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计算时,所用测试数据的点数必须足够多才能够使识别有效,但往往又容易出现收敛到局部极小解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重测点数目标函数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所谓多重测点数目标函数族,即由不同点数的测试数据出发构造一族目标函数,以取代传统的基于单一点数的目标函数;迭代计算时采用了:Tikhonov正则化技术以抑制解答的病态性。以Benchmark结构为算例,分析了两种基于单一点数的损伤识别计算难以收敛到正确解答的原因;并考证了文中提出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基于多重测点数目标函数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使得识别计算易于收敛到正确解答;从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77.
林英松  蒋金宝  丁雁生 《岩土力学》2008,29(9):2314-2318
通过优化试验方案,实现了爆炸激波对水泥试样内部的损伤破坏试验,观察到激波对试样的损伤破坏现象。根据试验需求,设计、制作和标定了可用于测量水泥试样内部激波压力(或速度)的传感器,并在水中与商业传感器一起进行了测试,发现两种传感器获得的波形一致,并且该传感器的尺度可以满足试验的需要。利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得到了激波在水泥试样中的衰减规律模型,通过比较相同条件下实测压力与模型计算的压力,发现计算压力要比实测压力高5 %~15 %。  相似文献   
978.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   总被引:58,自引:14,他引:44  
本文结合我国地震设防水准,在国内外有关地震损在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的“三水准”性能目标;其次,对于剪切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了结构层间柱-压弯构件三线性恢复力模型参数确定和地震损伤计算方法;第三,提出了地震损伤直接验算和将地震损伤验算归结为变形验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性能设计方法;最后,通过设计例题说明了本文方法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9.
郑永凤  葛晓红 《铀矿地质》1999,15(5):310-316
本文采用P507萃取树脂-盐酸体系色谱法对高纯氧化镱中14种稀土杂质元素进行分离、富集,用ICP-AES法测定其稀土元素含量。当上柱量为200mgYb2O3时,所能达到的测定下限:Eu2O3为1μgg-1;Y2O3,Gd2O3,Dy2O3,Ho2O3,Tm2O3,Lu2O3为2μgg-1;La2O3,Er2O3为4μgg-1;Pr6O11,Nd2O3,Sm2O3,Tb4O7为8μgg-1;CeO2为16μgg-1。5次取样分离,加入试验回收率在88%—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0%。本方法可适用于纯度为99.95%—99.99%的氧化镱中14种稀土杂质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980.
张辉  刘丛强  何其光 《矿物学报》1999,19(1):108-111
通过对黔西南贞丰某一典型的高粘土质低晶位金氧化矿石浸出、粘结剂配比实验和催熟剂No.1浸金实验研究,表明少量复合粘结剂的加入,极大改善矿石的性质,提高浸取液的溶液渗稼性。4%复合粘结剂的掺入量,不仅使成球粒在24h内的抗坟强度达到4.0kgf/cm^2,而且在24h内氰化反应近乎完全,金溶出率高达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