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6篇
  免费   711篇
  国内免费   1518篇
测绘学   401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213篇
地质学   5090篇
海洋学   632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312篇
自然地理   312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0年   5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和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析与测试,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缺氧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简称RSE)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制约很弱,主要受离岸缺氧区还原环境的制约,具有在缺氧区富集的特点。缺氧环境对RSE分布的影响超过了元素的粒控效应,从而使研究区RSE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62.
从太平洋底发现外星撞击地球的痕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偶然发现于太平洋M14岩心中的微玻璃陨石的显微特征和物质成分的全面研究,首次发现了撞击坑反弹结构、亲铁元素铱、锇等异常、不定形碳、未饱和无环碳氢化合物、有机质及多种挥发分子,根据这些痕迹和证据肯定了发生于大约2.14~2.30MaBP的一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推测撞击地球的外星可能为一彗星碎片;另根据岩心中微玻璃陨石层同该岩心中地磁事件和地磁倒转的联系,进一步论证了这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最后,笔者提出了发生撞击事件的时代──2.14~2.30MaBP可作为深入研究和划分地质历史中第三纪-第四纪界线的重要参考时代,有待科学家通过更多的发现和长期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63.
铂族元素(简称PGE)包括Rh,Ru,Pd,Pt,Ir,Os6个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极低,且分布不均匀,一般是10-9~10-12,研究其痕量和超痕量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试样的预处理效果直接影响到仪器测试分析数据的质量,针对具体样品采用适当的样品消解方法并辅之合适的分离富集手段,是铂族元素  相似文献   
64.
几种贝壳的钙、铅、砷元素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5.
顾宏堪 《海洋与湖沼》1997,28(1):111-112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年学者来金明同志独立完成的35万字的《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专著,将于1997年1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专著是中国第一部海洋界面化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专著。作为学科交叉新的生长点,海洋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的研究在国际也不过刀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仅有10多年。由于海洋沉积物一海水界面过程参与了海洋中许多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所以已成为当今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是著者及其研究组10年来把当今海洋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66.
海洋褐藻胶生产废水的絮凝-氧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新型高效的絮凝剂Xp,对海洋褐藻胶生产废水进行絮凝,催化氧化处理试验,确定了絮凝剂Xp的最佳使用条件,催化氧化时间和氧化剂用量,结果表明,经本工艺处理后,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cr的去除率达到83.9%,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限定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67.
68.
韩舞鹰  王汉奎 《海洋学报》1991,13(2):200-206
1982年6月和1985年6月调查表明,在南海东部和南部海区次表层存在NO2-N薄层,分别约占总测站84%和71%,薄层平均厚度分别为20.5m和34.5m,NO2-N平均含量为0.23μmol/dm3和0.19μmol/dm3,NO2-N薄层中心位置分别是69m和71m。本文对NO2-N薄层的成因、分布及亚硝酸氮的来源和影响其含量的主要因素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9.
马里亚纳海槽沉积岩心主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成功 《海洋学报》1993,15(4):129-137
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的早期研究工作证明,岩性不同的深海沉积物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而且某些深海沉积物所聚集的痕量元素则明显不同于大陆和近岸环境下的沉积[1].本文研究的61KL和57KL岩心是在1988年7~8月,中国-联邦德国马里亚纳海槽和西菲律宾海盆海洋地质联合调查期间取得的.对岩心样品进行了9种主要化学元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70.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区与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采自长江口南支的130个表层底质沉积物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了20种常、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聚类法对该区域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地球化学分区:Ⅰ区以相对富集SiO2,Sr,Zr元素为典型特征,主要涵盖5 m等深线以浅的长江三角洲前缘区;Ⅱ区以相对富集Al2O3,TFe2O3(全铁),MgO,Pb元素为典型特征,涵盖了前三角洲的广大区域。从地球化学分区的空间分布来分析,这两个分区元素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沉积水动力条件与沉积介质物化性质这两个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即在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实质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