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5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The nitrogen(N) and phosphorus(P) budget and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a polyculture system of sea cucumber(Apostichopus japonicus), jellyfish(Rhopilema esculenta) and shrimp(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ere studied in a cofferdam, 120.2 ha in size. The nutrients were supplied by spring tide inflow. In total, 139600 kg N yr-1 and 9730 kg P yr-1 input to the system; while 118900 kg N yr-1 and 2840 kg P yr-1 outflowed from the system concurrently, thus the outflow was 85.7%(N) and 29.2%(P) of inflow. The production of N and P was 889.5 kg yr-1 and 49.28 kg yr-1(sea cucumber) and 204 kg yr-1 and 18.03 kg yr-1(jellyfish and shrimp), respectively.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 and P by polycultured animals was 7.8‰ and 6.9‰, respectively, 21.9% and 38% higher than that of monocultured sea cucumber.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lyculture system was an efficient culture system of animals and a remediation system of coastal environment as well; it scavenged 14.3% and 70.8% of N and P, respectively. Such an ecological efficiency may be improved further by increasing either the stocking density or the size of sea cucumber or both.  相似文献   
22.
与其他钵水母相比,倒立水母具有独特行为:在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在海底呈倒立附着、“睡眠”的状态。为探索与这一独特行为相关的遗传信息,本研究对安朵仙水母(Cassiopea andromeda)和同属于钵水母纲的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进行首次全基因组测序、拼接和注释,并重点分析了这3种钵水母与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HoxPOU基因家族的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关系。遗传分析显示,刺胞动物门中HoxPOU基因家族具有明显的物种间差异性。对Hox基因的分析首次发现钵水母及水螅(Hydra vulgaris)的“前段Hox基因”产生了部分缺失,并进一步印证了刺胞动物不存在“中段Hox基因”的假说。安朵仙水母和海蜇具有相对全面的ParaHox基因种类,即GSXXLOX/CDX基因,而巴布亚硝水母只有GSX基因。在POU基因多样性方面,安朵仙水母、海蜇、星状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的基因组具有全部4类POU,而巴布亚硝水母、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水螅只有2类POU。在本研究分析的刺胞动物中,安朵仙水母的POU-1,-6亚型的核苷酸多态性最高;安朵仙水母与指形鹿角珊瑚(Acropora digitifera)、星状海葵的POU-2/3/5亚型的序列多样性较其他钵水母更高。另外,3种钵水母与水螅粘附蛋白的比较结果表明,安朵仙水母具有巴布亚硝水母和海蜇所不具有的粘附相关鼠李糖结合凝集素和一类抗氧化活性物质铁螯合物还原酶。综上所述,安朵仙水母具有更多POU编码基因和复杂POU亚型,以及具有粘附相关凝集素和还原酶的编码基因,可能是与安朵仙水母倒立附着生活方式相关的关键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23.
厦门港帽铃水母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描述了厦门港帽铃水母从胚囊期到水螅体的各发育期的外部形态、发育时间与大小,以及附着与变态过程,并对其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4.
湘西震旦系留茶坡组炭质宏化石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初步研究表明,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化石呈炭质压膜状保存,主要包括长绳状或带状宏观藻:Chenlidenella spiralis gen.et sp.nov.,Longifuniculum dissutum Steiner,Erdtmann and Chen,1992,Longitaenina triphyllus gen.et sp.nov.,L.rhodina gen,et sp.nov.,L.lanceolatus gen.et sp.nov.;直立不分枝的管状 宏观藻Longfengshania elongata Duan et Du,1985,L.elliptic-ulum sp.nov,Paralongfengshania oblong sp.nov.Miaohenella hunanensis(Steiner,Erdtmann and Chen,1992),M.rhomba Ding,1996,M.taenina sp.nov.,Cystoculum catenuatus gen.et sp.nov.;末端存在二歧式分的丝状宏观藻:Sectoralga bibarb atus sp.nov.,S,typica Hu,1996,S.capillaceus sp.nov.,S.umbellulata Hu,1996和水母状化石Taoyuania ovatoides gen.et sp.nov.,Liaonanella giganta sp.nov.,Wulingshania canopse gen.et sp.nov.及蠕虫状化石Wenshanwania simplex gen.et sp.nov.等。从地层对比上看,上述化石可能与伊迪卡拉动物群为同一时期的产物。晚震旦世晚期留茶坡组中类水母化石的出现是我国晚震旦世生物演化史上一次重要事件,以类水母等软躯体动物和高分异度的宏观藻类共同繁盛为特色的生物群与国内外同期地层中的已知生物群面貌不同,显示出一种新的伊迪卡拉庭园,为此,本文将棋其合名为武陵山生物群。  相似文献   
25.
水母在海洋内分布深度范围大,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它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性,提出了一种新型仿水母软体机器人结构。为避免以往仿水母机器人的缺陷,采用快速液动网络(Fast Liquid Network,简称 FLN)构建驱动结构,采用电推杆来实现仿水母软体机器人的外伞摆动。新的设计具有全封闭结构,适合独立自主和大水深环境下运行。构建了仿水母软体机器人的总体模型,基于 Yeoh 超弹性材料本构模型对机器人进行有限元仿真优化,获得了优化的结构参数(腔室和驱动器的尺寸)。采用精密加工模具实现了软体结构的制作,采用弹簧钢片对软体结构进行刚度加强,通过各部件的联接实现了模型的系统集成。通过对原型机的测试,实现了仿水母机器人水下自主上浮运动,验证了本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6.
刺胞动物是华南寒武纪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类化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寒武纪多幕式爆发事件。本文主要根据寒武纪早期扬子板块陕南宽川铺生物群、湖北岩家河生物群以及澄江生物群产出的刺胞动物,探讨刺胞动物在寒武纪早期的演化框架,取得了以下初步认识。截至目前,所发现的寒武纪早期刺胞动物绝大多数都属于水母超纲,珊瑚纲的化石记录在寒武系幸运阶、第二阶保存较为罕见。其中寒武系幸运阶刺胞动物的化石记录全部属于底栖类型,体型小,且具有多种类型的身体辐射对称形式,绝大多数类型可以确定属于直接发育。第二阶刺胞动物仍以底栖固着类型为主,体形增大,仅见两、四辐射对称形式;而寒武系第三阶刺胞动物仍有底栖固着类型,但游泳的水母开始出现,体型增大明显,代表水母冠群的出现,以及世代交替的复杂生命周期的正式建立。从幸运阶到第三阶刺胞动物体型明显增大,可能与海水氧气含量增加有关。在寒武纪大爆发的背景下,刺胞动物的分异度和丰度在寒武系幸运阶就已经达到顶峰,然后在第二阶、第三阶开始衰减,这种变化可能与两侧对称动物辐射演化有关。华南刺胞动物的化石记录表明,寒武纪大爆发并非纯粹的一幕式爆发,其中充斥着一系列生物群的替代甚至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27.
The 5‘-end of the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of three flatfishes (Pleuronectiformes: Pleuronectidae)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These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three Pleuronectids species retrieved from GenBank. 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artial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The results of phylogenetic analysi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systematics. Compared to previous stud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5‘-end of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was analyzed. The terminal associated sequence motif and its complementary motif were identified at the 5‘-end of the sequences. A conserved sequence block, named as CM5‘ d, was identified in the 5‘-end of control region sequences in all Pleuronectids. Another central conserved sequence block, named as CSB-F, was detected in the central conserved blocks.  相似文献   
28.
通过2009-2011年5月下旬-7月下旬辽东湾北部近海10m等深线内的大型水母调查数据,分析了辽东湾北部近海近三年中大型水母资源状况,并探讨了辽东湾大型水母的生态类型。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大型水母种类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sp.1),海蜇和沙蜇是优势种。海蜇幼水母阶段主要集中分布在5m等深线以内的近岸河口水域,随着个体增大有略向深水或密度较小的水域扩散的趋势,仍主要分布在5m等深线两侧水域,属于高温低盐种类。6月份调查海区中发现大量的沙蜇幼水母,随着沙蜇个体增大,7月份调查海区中沙蜇数量大幅度减少。辽东湾海月水母在南部海域出现较多,2010、2011年在北部近海部分海域出现。白色霞水母近几年来辽东湾出现较少,栖息在盐度较高的水域。辽东湾各种大型水母中,沙蜇的生长速度最快。辽东湾海蜇幼水母、沙蜇幼水母的海区出现时间要晚于黄、东海。  相似文献   
29.
通过2011年春季对九龙江口的生态调查,对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以及小型水母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特征并对分粒级叶绿素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分析了营养盐、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参数。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种类45种,以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针杆藻(Synedra spp.),以及绿藻门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甲藻门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蓝藻门的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微型浮游动物分为4大类,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占有最大的比例为55.5%-79.8%,无壳纤毛虫次之,砂壳纤毛虫和无节幼体所占的比例均不足10%;小型水母种类组成中主要以弗洲指突水母(Blackfordia virgin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厦门和平水母(Eirene xiamenensis)以及水螅水母幼体(Hydroidomedusae larvae)为主要优势类群,占小型水母总量的85%以上。小型水母数量在4月底和5月初达到丰度最高值(69.49±29.4)ind/L,此时微型浮游动物数量从小型水母出现初期的峰值(1085±574.66)ind/L下降为(526±152.93)ind/L,同时micro级叶绿素占总叶绿素比例达到最大值(42.26±12.94)%。小型水母数量下降后,微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回升。在小型水母数量消长过程中,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和小型水母数量间处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0.
海南清澜港水母暴发期间浮游生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10年12月-2011年5月,调查研究了海南清澜港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重点跟踪监测了2011年5月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暴发期间海水营养盐水平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通过样品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变种和变型),细胞密度范围为(2.25×104)-(8.19×108)cells/L,浮游动物36种,丰度范围为19.39-25798.74ind/L,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水母暴发期间浮游植物以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清澜港养殖区为水母水螅体提供生长发育的环境和水母暴发前期浮游植物大量增殖,为浮游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母的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