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渤海湾曹妃甸老龙沟海区属于典型的离岸沙坝-泻湖海岸体系,口门处发育有拦门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二维波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拦门沙成因及其开挖后的回淤情况。研究表明,涨落潮流路不一致、落潮流扩散是老龙沟拦门沙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该海区波浪、潮流、泥沙及海床演变特点,进行了2006年、2007年大小潮潮流泥沙的验证及2008年8~12月试挖槽回淤的验证,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拦门沙航道正常情况下的泥沙回淤和大风天骤淤。试挖槽监测资料分析及数学模型计算表明,风浪掀沙是影响老龙沟拦门沙回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2.
“侵蚀热点”的存在会对整个海岸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对海滩养护工程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是海滩养护研究的重点.以北戴河西海滩海滩养护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后定期的剖面监测数据,确定了养护工程后西海滩“侵蚀热点”的位置,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对于侵蚀热点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对以后的海滩养护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高含沙支流对干流的淤堵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平  胡恬  郭秀吉  张原锋 《中国沙漠》2017,37(6):1240-1249
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段支流——十大孔兑的高含沙洪水多次淤堵黄河干流,造成灾害。基于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模型试验手段对孔兑高含沙洪水特点、淤堵干流过程和交汇区沙坝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孔兑洪水具有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输沙量大等特点;孔兑洪水形成沙坝、淤堵黄河的过程可分为形成、相对稳定和冲刷3个阶段,支流洪水量级较大,形成的沙坝规模较大,沙坝冲刷历时也较长;孔兑高含沙水流入黄交汇区水流结构分区包括壅水区、回流区、高流速带、剪切层等组成要素,沙坝淤积形态模式包括壅水区、回流区、回流区下游淤积体和交汇区输水输沙窄槽;基于沙坝淤堵判别方法以及实测和试验数据提出了孔兑入黄交汇区沙坝判别条件。  相似文献   
44.
华南海岸沙坝瀉湖型潮汐汊道口门地貌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南海岸沙坝Xi湖型潮汐汊道主要分布在小潮差岬湾海岸段。汊道口门基本地貌单元有口门深槽、落潮三角洲、涨潮三角洲、内湾沙嘴等。其形态特征与海岸动力及泥沙条件有关。汊道口门迁移、落潮主水道迁移、冲流坝和水道边缘坝向岸迁移和并岸,是汊道口门地貌演变的主要模式并具周期性特点。Xi湖港湾大规模围垦堵海或注入港湾的河流改道直接入海,这些人类活动可能导致汊道口门急剧变化和航行条件恶化而必须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45.
粤西博贺沙坝潟湖海岸体系形成发育与现代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博贺湾地区发育一典型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通过对比分析,1932~2000年,博贺潟湖面积减少45.3%,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该区海岸演变的主导因素;滩涂围垦、海岸采沙与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沙坝海岸的侵蚀后退,且使得潟湖面积迅速减少,不断淤浅萎缩,大大加快了海岸体系的演化进程。根据钻孔地层剖面和14C测年资料分析,对该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博贺沙坝潟湖海岸体系经历了初步形成、遭受破坏、再次形成、发育、现代演变等5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46.
沙坝—潟湖是一类持续处于动态平衡调整过程中的地貌系统,具有河口典型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文章从物源供给特征、外部干扰特征和沙坝—潟湖系统结构特征3个方面考虑,构建了沙坝—潟湖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模型,用于评估浮渡河河口沙坝—潟湖稳定性。结果表明:2001—2012年沙坝—潟湖稳定性明显下降,河口筑坝、围海养殖等海岸开发活动强度的增加是引起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人类干扰活动较小的阶段,沙坝—潟湖稳定性会逐步调整并趋于动态平衡,但很难恢复原始稳定状态。沙坝-潟湖海岸是海岸整治修复的重要对象,采用量化指数方法识别沙坝-潟湖海岸演化趋势,可进一步增强海岸整治修复对策合理性。  相似文献   
47.
海南岛小海沙坝-泻湖-潮汐通道体系自动调整及恶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运用历史地图对比方法,结合现场考察及水文泥沙测量资料,分析海南岛小海口门近40a来的变化过程,找出小海口门在人为作用下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小海沙坝—泻湖—潮汐通道体系曾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它通过口门断面、地形调整以适应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口门动力的变化并保持相对平衡.三大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尤其是盐墩三岛的围垦及冈箱养殖,破坏了口门维持的最后动力(潮汐动力),使小海沙坝—泻湖—潮汐通道体系失去了调整作用,直接导致了口门的迅速缩小.因此小海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小海口门的治理。  相似文献   
48.
根据青岛汇泉湾内沙坝形态特征和动力条件的分析,提出汇泉湾内沙坝的形成主要与外海传来的大涌浪有关。通过波浪折射绕射的分析和破波波高,破碎水深的计算得到证实。并解释了沙坝的成因,形态特征及其与波浪变形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9.
冰后期滦河在渤海西北岸入海,因其自西南向东北迁移,西起曹妃甸,东至现代滦河口,在不同时期堆积了一系列的三角洲。当它们依次被废弃后,形成以风浪作用为主的湖沙坝海岸,很不稳定,故各岸段的冲淤动态十分复杂。笔者以京唐港附近海岸为例,分析了30余年来的演变过程,并与滦河为主的各入海河流的泥沙量变化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滦河改道后,海岸变化进入由淤进转变为蚀移时期;(2)在大陆季风条件下,沙坝作不同方向的迁移,而现代滦河入海水沙量的变化对沙坝迁移无直接影响;(3)不同时期形成的废弃三角洲的沙坝蚀移速率不同。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本段海岸的冲淤动态提出预测。  相似文献   
50.
张振克 《海洋科学》1996,20(5):59-63
芝罘连岛沙坝北端泻湖是6000a B.P.以来海平面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形成受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海岸古环境与近岸物质迁移的影响,泻湖附近地貌发育经历了水下沙嘴,砾石堤发育,封闭泻湖形成4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