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9个黄海调查航次的数据,研究了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的区域、季节变化,并探讨了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对其生理、生活史的可能作用。在黄海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C5期油囊体积常年较小;而在陆架海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在陆架区,C5期的油囊体积与度夏过程联系密切:最大油囊体积(可占前体部体积的30%以上)出现于度...  相似文献   
62.
芦苇、菖蒲和水葱对水体中Zn2+的富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珺  付朝文  陶玲  杨倩 《湿地科学》2011,9(4):322-327
采用水培方法,在不同ZnCl2浓度(0mg/L、50mg/L、100mg/L、300mg/L、800mg/L、1500mg/L和2500mg/L)处理的水体中,对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菖蒲(Acorus calamus)和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进行培养,研究植物的不同部位对Zn2+的积累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ZnCl2浓度处理下的水体中,水葱、菖蒲和芦苇体内的平均Zn2+积累浓度存在差异,菖蒲体内的Zn2+积累浓度最高。在不同ZnCl2浓度处理下的水体中,水葱体内的平均Zn2+积累浓度在ZnCl2浓度为1500mg/L时最高,为31050.84mg/kg(植物地上部分为10206.67mg/kg,地下部分为20844.17mg/kg);菖蒲和芦苇体内的平均Zn2+积累浓度则在ZnCl2浓度为2500mg/L时最高,分别为54130.67mg/kg(地上部分为16774.00mg/kg,地下部分为37356.67mg/kg)和25423.34mg/kg(地上部分为4506.67mg/kg,地下部分为20916.67mg/kg)。这3种植物都可以作为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遴选物种。其中,菖蒲对Zn2+的吸收能力明显高于水葱和芦苇。  相似文献   
63.
二次电流场多次叠加概率成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下电流场的积分公式,离散化的二次电流场被分解为电性不连续界面上的一系列点电荷电场的代数和.单位正点电荷电场被引入作为空间扫描函数(SDS),积累电荷出现的概率(COP)函数定义为二次电流场与SDS的互相关.为对概率成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解释,提出了规范的积累电荷出现的概率(NCOP)函数.通过应用有限元算法对2D地电模型进行二次电流场合成,实现了二次电流场的多次叠加概率成像.结果表明对均匀半空间中赋存地质异常体的电性结构,概率成像方法对地下异常体的空间位置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4.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MS8.0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1000个站的GPS 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2001,2004年和2007年作了4次观测.震前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水平位移表明,汶川大地震主要力源是印度板块向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但同时也受到东部与南部板块的挤压.与其它地区相比,震前震中附近水平位移最显著的特点是,汶川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位移分叉部位,即震中北部明显向东北位移,震中南部明显向东南位移,而震中附近的水平位移则明显小于其北面和南面的水平位移.简要讨论了应变计算结果的精度.为获取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别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1999—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累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的东侧,且在此区域内积累较大的面压缩区的东北边缘.应变分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震前其分布在此区域及其附近同样有明显的异常,剪应变和面膨胀积累均增强.   相似文献   
65.
在数字化观测资料积累1年的过程中,武汉基准地震台形变测点(华农狮子山)台周围≤150km范围内末发生5级以上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前后,即5月8~10日,5月27~30日间,武汉台倾斜仪固体潮曲线出现"鼓包"、波动等异常情况,被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初定为是地震前兆异常,后经湖北省监测中心研究核实,属于外界因素对其产生的干扰.因此,以武汉(狮子山)台为例,在原始记录曲线(整点值、日均值)正常变化的基础上,对倾斜固体潮汐观测干扰图像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干扰因素的记录形态特征,寻找变化规律,并结合站点岩性和外界环境荷载变化对其进行机理分析,找出曲线出现异常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6.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首先依据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确定整个断裂带的应变积累速率;然后根据GPS观测资料给出的水平应变率和地质给出的鲜水河断裂带断层分段及其相应各段的滑动分布,确定断裂带分段的应力、应变积累速率和强震复发间隔.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M6.7级以上地震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断裂带强震复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强震的发生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强震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了断裂带各分段的强震复发间隔,还影响了整个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67.
使用营口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 对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9地震前后进行剪切波分裂分析, 结果表明剪切波分裂参数在岫岩地震前后有明显的变化, 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在岫岩地震前约142天开始增加, 揭示了震前的应力积累过程. 应力积累的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符合对数坐标下的直线拟合经验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68.
地震是地壳运动过程中能量长期积累和突然释放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地壳形变观测资料,从中获取地壳运动变形的长期背景场信息,结合地质构造和强震活动性,研究活动构造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应力应变积累分布背景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判断高应变积累异常区,对强震中长期预测十分重要。我国地震预报专家梅世蓉先生等认为,  相似文献   
69.
由于岩石介质的不均匀型,在易破区域会出现应力积累,伴随着倾斜会出现较大的变化。由岩石破裂实验可以看出破裂区在破裂前出现了体积变大(鼓包)或变小(凹坑)现象,如果在岩石表面放置倾斜仪器,我们不难得出各仪器的倾斜方向指向或背向破裂点。本文采用全国前兆台网地倾斜(水管)数据,使用5次曲面函数区域插值的方法,拟合出地倾斜场(图1)。  相似文献   
70.
由于岩石介质的不均匀型,在易破区域会出现应力积累,伴随着倾斜会出现较大的变化。由岩石破裂实验可以看出破裂区在破裂前出现了体积变大(鼓包)或变小(凹坑)现象,如果在岩石表面放置倾斜仪器,我们不难得出各仪器的倾斜方向指向或背向破裂点。本文采用全国前兆台网地倾斜(水管)数据,使用5次曲面函数区域插值的方法,拟合出地倾斜场(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