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1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合浦珠母贝幼虫,幼苗的摄食率和摄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黎辉  金启增 《热带海洋》1997,16(3):41-48
1994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展开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幼虫和幼苗摄食率和摄食节律的研究。通过对该贝幼虫和幼苗摄食率与生物饵料浓度的关系的模拟分析,得到了二次多项式方程:FR=α+βC-γC^-2。在该方程中建立了 育苗时的生物饵料藻最适抽以喂浓度(Copt),Copt=-β/2γ。在最适饵料藻投喂浓度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72.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生长及孢子释放的生态因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考察浒苔属浒苔藻体生长及孢子释放的生态因子条件,确定其各单因子的适应范围及最适范围.结果表明:浒苔藻体生长对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分别为 16~40、10 ℃~30 ℃、>9 μmol/m2s、6~10,最适范围分别为 24~28、20 ℃~25 ℃、>18 μmol/m2s、8~9,在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酸碱度分别为24、25 ℃、72 μmol/m2s、8 的条件下达到最大生长量;浒苔释放孢子对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分别为 12~40、15 ℃~35 ℃、>9 μmol/m2s、6~10,最适范围分别为 28~40、20 ℃~35 ℃、>36 μmol/m2s、8~9,在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和酸碱度分别为32、35 ℃、144 μmol/m2s、9 的条件下达到最大释放量.浒苔藻体生长及孢子释放的各单因子适应范围基本相同,最适范围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73.
基于GOCI的2017年南黄海浒苔演变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GOCI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浒苔敏感波段并构建合适的评价指标,对NDVI、IGAG、KOSC绿潮主流算法探测能力进行比较,结合目视解译和阈值分割法,对2017年南黄海浒苔信息进行提取并进行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NDVI算法的探测能力和稳定性显著优于其他两种,GOCI影像7、8近红外波段的选择对浒苔提取结果存在一定影响,最优为7、5波段组合;2017年浒苔总体经历了“出现-发展-暴发-衰退-消亡”五个阶段,持续时间约为68d,影像中浒苔最早出现在5月13日的盐城外海海域,最后出现在7月12日,最大覆盖面积出现在6月4日,为2363.12km2,在风、流场共同作用下,先向北移动,后在6月下旬沿山东半岛南侧转向东北,前锋位置最终停滞于青岛-烟台-威海一线并逐渐消亡。其发展规律与运移路径与往年相似,但持续时间与暴发时期最大覆盖面积显著少于往年,GOCI影像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使浒苔灾害的逐小时动态监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4.
于2017年4月至6月,沿南黄海35°N断面出现了罕见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等有害藻华共发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定时定速拖网等方法,对黄海35°N断面不同站位的大型漂浮藻类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对赤潮区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沿35°N断面的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4月下旬漂浮绿藻和马尾藻开始零星出现,5月下旬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在6月上旬达到最大,随后在6月下旬降低。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120°30''—122°30''E为两者共同分布海域,向西以漂浮绿藻为主,向东则以马尾藻为主。分别于5月下旬和6月下旬在黄海35°N断面发现了1次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和1次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基于现场获取的水文数据,本文对南黄海海域的环境条件及其对有害藻华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沿35°N断面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现象表明黄海海域正面临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通过对该海域赤潮、金潮和绿潮的长期观测,可望揭示这些藻华灾害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针对性地开展有害藻华预报、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正>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南大洋调查经过近10天的昼夜奋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在2009年的最后几天圆满完成了对南大洋的科学调查,再次获得大量有关这一海域的物理海洋数据和生物化学样品。此次南大洋调查包括南大洋水文学综合考察、南大洋重要界面碳通量研究、南大洋微型  相似文献   
76.
当今社会,公共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尤其是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通过对青岛浒苔事件的梳理,分析其中社会参与的主体构成、社会参与的形式,提出建立海洋环境应急管理多元主体的合作网络模式、海洋环境应急管理的信息披露与沟通机制、海洋环境应急管理的公众参与制度等建议,以期对海洋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机制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7.
青岛近海浒苔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从2008年以来,每年夏季我国黄海南部暴发大面积的浒苔(Enteromorpha)灾害,对海洋环境及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状况,为了进一步研究浒苔特性,为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浒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实地测量不同条件下浒苔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定性分析了浒苔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浒苔的基本光谱特征表现为在蓝光波段和红光波段形成反射谷,在绿光波段形成反射峰,而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明显增大,形成高反射峰。因此将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作为敏感波段,利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遥感图像上的浒苔信息,可取得较好效果,有利于浒苔监测。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结合,建立了扁浒苔(Ulva compressa)的LAMPLFD快速检测技术。该方法以扁浒苔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序列为检测靶标,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其中,上游内引物由生物素标记)和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探针。结果表明,LAMP最适反应温度为63°C,扩增时间为60 min,从核酸扩增到LFD结果判读需70 min。利用LAMP-LFD可特异性检出扁浒苔,对浒苔、曲浒苔、缘管浒苔和孔石莼等石莼属绿藻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纹环沟藻、东海原甲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赤潮异弯藻等常见微藻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0.1 pg的扁浒苔基因组DNA,是以Uco ITS-F3和Uco ITS-B3为特异性引物的PCR方法的100倍。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LAMP-LFD方法检测扁浒苔与传统的形态学观察的结果一致。因此,该方法可快速、特异地检测出扁浒苔,而且操作简单,仪器设备依赖性低,有潜力成为扁浒苔现场检测的常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9.
利用机载高光谱成像仪(AISA)高地面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宽视场的特点,通过对浒苔进行光谱分析,建立了浒苔信息快速提取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并对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AISA这一新手段在航空浒苔灾害监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0.
2009年10-12月江西省光、温、水等气象条件与常年相近。 10月,平均气温为历年同期第二高值年,降水为历年同期第四偏少年,日照偏多。本月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雨日少,对二晚籽粒增重及成熟收晒有利,并有利于棉花裂铃吐絮和收晒。但由于降水持续偏少,大部分地区出现轻度以上农业干旱,对秋冬种造成不利,部分油菜因旱无法播种,已播油菜因旱影响出苗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