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1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25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803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以解决工程实践难题为目的,首次提出了根据换能器与薄层所处位置不同,分别利用其不同求薄层厚度公式之观点。研究了声波测井薄层厚度定量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公式在高背景上检出Vp低值薄层,在低背景上检出Vp高值薄层的应用情况。并就薄层纵波速度的获取以及如何选用合适计算公式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同时,通过实例证明了这些措施对提高薄层厚度定量计算精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2.
The phytoplankton reproduction capacity (PRC), as a new concept regarding chlorophyll-a and primary production (PP) is described. PRC is different from PP, carbon assimilation number (CAN) or photosynthetic rate ( P^B ) . PRC quantifies phytoplankton growth with a special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data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China, collected from May 1991 to February 1994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PRC in Jiaozhou Bay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cycles and trends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Jiaozhou Bay; and to develop a corresponding dynamic model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vs. PRC. Simulation curves showed that seawater temperature has a dual function of limiting and enhancing PRC. PRC‘s periodicity and fluctuatio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eawater temperature. Nutrient silicon in Jiaozhou Bay satisfies phytoplankton growth from June 7 to November 3. When nutrients N, P and Si satisfy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solar irradiation is sufficient, the PRC would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seawater temperature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Moreover, the result quantitatively explains the scenario of one-peak or two-peak phytoplankton reproduction in Jiaozhou Bay, and also quantitatively elucidat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one- or two-peak phytoplankton re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marine areas.  相似文献   
133.
对凡纳滨对虾几种常见养殖模式后期的浮游植物及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因养殖模式、养殖时间、不同的环境条件等原因变化很大,其群落组成由最少的11种到最多的28种不等;其优势种与次优势种中以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为主,甲藻门、裸藻门偶有出现,主要优势种有小环藻、波吉卵囊藻、中肋骨条藻、颤藻、林氏藻、裸甲藻、胶球藻、小席藻、腔球藻等,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由高至低依次为高位池分级精养模式、海水土池粗养模式、低盐度养殖模式、咸淡水半精养模式、工厂化集约养殖模式、高位池集约养殖模式,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均匀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细胞密度485.9×104~35459.8×104L-1,在高密度精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与无机氮、硫化氢含量的变化在早期呈负相关,在后期则几乎同步增长;在低密度养殖模式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与无机氮、硫化氢含量的变化始终呈负相关。各养殖模式pH值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密度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高密度养殖宜采用高位池分级精养模式,低密度养殖宜采用海水土池粗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4.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得的颗粒物样品,对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水体中生物硅的含量分布及年际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水体中生物硅含量在0.38—8.62μmol/dm3之间变化,平均为1.55±1.86μmol/dm3。生物硅在67°S以南湾内区域表层水体中的含量明显高于67°S以北的湾外区域,最大值出现在普里兹湾陆架区,生物因子是表层水体生物硅含量分布的主控因子。根据不同年份即25、26、27、28、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数据研究显示,普里兹湾表层水体中生物硅含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历史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气候事件对普里兹湾海冰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因而对相应年份该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群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表层水体中生物硅含量的年际差异。  相似文献   
135.
高小丰  吴莹  朱卓毅 《海洋与湖沼》2015,46(5):1010-1017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海洋中溶解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浮游植物死亡后释放的新鲜溶解有机质活性高、数量大、生物可利用性高,其降解过程中对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的消耗显著。但到目前为止,对此类溶解有机质的降解过程以及其耗氧情况还鲜有研究。本文基于2013年8月东海航次,对浮游植物(硅藻为主)死亡后释放的新鲜有机质进行人工受控培养,研究其降解过程及对DO的消耗,并评估该降解过程对低氧现象形成的贡献。研究发现:培养体系中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DO浓度皆随时间呈指数下降,总溶解态碳水化合物(total carbohydrate,TCHO)也出现明显降解;体系的初始DOC浓度越高,降解速率常数k(DOC)、k(DO)越大,k(DOC)受DOC浓度、活性以及DO浓度的影响;培养过程中细菌丰度明显增加,添加Hg Cl2的对比实验表明细菌在降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死亡后释放的溶解有机质的快速降解及其对溶解氧的消耗,对长江口低氧环境的促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6.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 modification and optimizing of the CHEMical TAXonomy (CHEMTAX) running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samples grouping, successive run and ev...  相似文献   
137.
于2012年春季、季、秋季分别对滨州浅海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采用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c Naugton优势度指数对其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0个属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占92.50%;浮游植物丰度为(2.66~23520.27)×104 ind/m3,均值1525.13×104 ind/m3。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值分别为1.76±0.20和0.70±0.25,以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好,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其群落结构处于较完整和稳定的状态。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阈值等级评价为Ⅱ级,多样性一般,其中春季和夏季多样性一般(Ⅱ级),秋季多样性较好(Ⅲ级)。  相似文献   
138.
通过向具有相同营养盐浓度的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石油烃,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微小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斯氏藻进行周期性培养,探讨了石油烃对微藻营养盐吸收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开始30min内,微藻对营养盐均有一非耗能的短暂快吸收,随后吸收速率下降并趋于稳定.石油烃对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氮、磷的吸收都表现抑制作用,浓度从0.13 mg/L到8.25mg/L的石油烃所呈现的抑制作用基本表现为先减弱后逐渐增强,8.25mg/L浓度的石油烃抑制作用最强.与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实验结果不同的是,石油烃对微小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斯氏藻的氮、磷吸收在低浓度时呈现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的程度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加有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高浓度下促进作用会消失,8.25mg/L的石油烃不表现促进作用.石油烃对微藻营养盐吸收动力学的影响表现出复杂性,这既受石油烃浓度的影响,也与浮游植物的种类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9.
九龙江河-海系统夏季浮游植物磷胁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群落水平和细胞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夏季(6-7月)九龙江河-海系统(河流-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磷胁迫,结果表明,单位叶绿素a的APA在河流下游区[(48.80±14.69)nmol/(h.μg Chl a)]显著高于河口区[(10.60±15.58)nmol/(h·μg Chl.a)]和邻近海域[(23.54±25.41)nmol/(h·μg Chl.a)],表明河流区的浮游植物磷胁迫显著高于河口区和邻近海域.三个区域高比例的游离态APA表明该水域浮游植物已较长时间处于磷胁迫状态.细胞水平的浮游植物荧光标记结果显示,河口区(20%±20%)与邻近海域(38%±20%)无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与群落水平APA结果相一致;但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标记比例显著高于河流下游区(9%±3%)(P<0.05).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