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507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孢囊是甲藻生活史中特殊的休眠阶段,被认为是赤潮发生的种源。于2018年4月采集了福建福宁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揭示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共鉴定甲藻孢囊25种,其中别什藻(Biecheleria tirezensis)孢囊占据优势。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为2.06~2.34;均匀度指数(J)为0.71~0.81。孢囊密度介于178.6~386.3 cysts/g (以干重计,下同),平均为286.0cysts/g。孢囊密度高值区位于水深较深、沉积物颗粒较细的长表岛外海域,而低值区则位于长表岛至海尾角的近岸海域。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分析鉴定出9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孢囊复合体、goniodomine A原因种平野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hiranoi)、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产生鱼毒素的哈曼褐多沟藻(Pheopolykrikos hartmannii)以及赤潮藻类Barrufeta bravensis、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acuminata)和垂裂莱万藻(Levanderina fissa),其中Barrufeta bravensisGonyaulax spiniferaScrippsiella acuminata的孢囊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2.
153.
中沙和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偏北海区,它们远离大陆,水域开阔,无径流影响,且所处的纬度较低,与我国大陆近海的水性环境和所受大陆气候的影响明显不同。研究中沙和西沙群岛生物区系的特点对于了解生物的地理分布和变迁规律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其海洋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1973年5月、12月和1974年5月、11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中沙、西沙群岛附近海琙进行浮游植物调査,提出了浮游硅藻名录。1975年5-6月和1976年3-4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又在该海域进行了浮游硅藻类的定性、定量调查。我们参考这些资料,对该海域的浮游硅藻区系得到如下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4.
本文从浮游有孔虫壳体保存,数量,分异度值,底栖类/浮游类比率和CaCO_3含量诸方面讨论马里亚纳海槽区岩芯中溶解及其影响溶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5.
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 Ⅱ.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黄、东海的浮游性剑水蚤和猛水蚤,迄今研究得还比较少。1937年Mori记录过东海的31种。1949-1956年Chiba记录过黄、东海分布的13种。1955年郑重曾引用过张松踪和方金钊鉴定的在厦门采得的4种(未发表)。1956年沈嘉瑞与白雪娥报导过烟台鲐鱼产卵场的4种。1965年郑重等报导福建沿海的16种。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除同物异名外,在这一海区内,共记载过46种。 本文为黄、东海的浮游桡足类研究的第二部分,使用的是海洋研究所历年来所调查的材料。文中共记述66种,分隶于2目、8科、12属,其中有34种是前人已记载过的,其余32种为本海区的首次记录。由于调查范围所限,我们还缺少Mori(1937)所报导的Oithona robusta、Copilia recta等种,以后还需作补充调查。 在这一工作中,承沈嘉瑞教授校阅文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谨致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56.
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口位于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是二者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其营养物质丰富,生物生产力大,生态环境多变。河口范围通常划分为三段:河口上游段,主要为淡水控制,每天经受潮汐的影响;河口中游段,发生咸淡水混合;河口下游段,与开阔的海洋自由相通。河口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理化环境与河流和海洋均有差异[1~4]。河口是水产资源的宝库,是渔业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57.
本文分析遮浪湾浮游幼虫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讨论其它有关生态问题。湾内浮游幼虫总数量和主要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区的双周期型,数量的平面分布随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多,水温过低或过高和低盐度均对幼虫的生长活动不利。湾中甲壳动物的无节幼虫最丰富,多毛类和棘皮动物的浮游幼虫次之。  相似文献   
158.
遮浪湾浮游幼虫的季节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国雄 《热带海洋》1992,11(1):8-14
  相似文献   
159.
赤潮生物浮动弯角藻名称小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军  刘东艳 《海洋科学》2003,27(6):45-46
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 Ehrenberg)是中国和世界范围海域常见的浮游性硅藻,它常能引起赤潮。在世界各地都有其赤潮的报道,在中国的青岛胶州湾、厦门海域和香港水域都曾有其赤潮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0.
大鹏湾几种赤潮甲藻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齐雨藻  钱锋 《海洋与湖沼》1994,25(2):206-210
对采自深圳大鹏湾的5种赤潮甲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其中海洋原甲藻属pro-rocentrum2种:P.micans Ehrenberg,P.minimum(Pavillard)Schiller;亚历山大属Alexandrium2种:Atamarense(Lebour)Balech,A.catenella(Whedon&Kofoid)Ba-lech;施克里普藻属Scrippsiella1种:S.t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