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80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精准高效的海岛遥感影像分类是充分利用海岛基础资料的有效手段,也是全面掌握海岛基本情况及变化情况、保障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序进行、实现全国海岛动态监管的重要技术措施。以2008年海南省东屿岛航空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选取训练样本集,通过MATLAB仿真软件构建"3-8-5"的3层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实现对东屿岛遥感影像的分类。实验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分类总精度为87.85%,Kappa系数为0.84,与最小距离法分类相比,分别提高5.53个百分点和0.07。实验证明BP神经网络分类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且精确度更高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982.
海岛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研究——以舟山朱家尖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岛景观生态风险处于不断演变之中。以浙江舟山朱家尖岛为例,基于1988-2014年间3期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类,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并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分析景观生态风险及其演变。结果表明:(1)26年间朱家尖岛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林地和农田景观类型面积呈下降趋势,而建设用地、养殖区及未利用地等景观类型面积呈上升趋势;(2)1988年朱家尖岛以低和较低生态风险等级为主,至2014年中等和较高生态风险区面积持续上升,沿海出现高生态风险区;(3)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演化趋势和速率看,低和较低生态风险区不断向岛内退缩,而中等和较高生态风险区不断向岛内扩张,朱家尖海峡大桥建成通车后的13年间景观生态风险等级的演化速率较前13年快。并初步探讨了降低以人类活动为主要风险源的海岛景观生态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3.
文章简述了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概况,总结了海南省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问题。提出了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保护任务,确定了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8个优先领域:1完善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2开展海岸与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3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4加强海洋外来入侵种管理;5控制污染源,加强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6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7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8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84.
北支河槽容积变化是北支河道演变趋势在定量上的直接表现,河道边界条件和河床泥沙运动是影响河槽容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收集1986—2013年长江口北支河道年实测地形资料,利用GIS技术建立不同时期水下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北支河槽容积变化和河床冲淤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北支岸线圈围和泥沙淤积导致了1986年以来河槽容积萎缩。北支河槽0m线以下容积共减少约7.110亿m3,岸线圈围引起河槽容积减少4.000亿m3,占比56.3%;泥沙淤积引起的河槽容积减少3.110亿m3,占比43.7%。具体而言,北支上段河槽容积萎缩主要是泥沙淤积所致,其航道开发综合利用应遵循上段的泥沙运动规律特点;中段则是边滩圈围和沙洲并岸引起,边界调整后束流作用加强,河床冲刷,断面形态调整后水深条件更加有利于中段的航道利用开发;下段是泥沙淤积和边滩圈围共同影响所致,泥沙淤积影响略大,但下段沿北岸-5m深槽始终存在且稳定,具备航道开发利用的河势基础,且南侧河道边界仍具有可圈围的余地。  相似文献   
985.
海岛植被修复中的耐旱植物筛选及抗旱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海岛地理缺水、季节性干旱等造成海岛植被修复工作困难的问题,采用室外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3种典型的海岛植被修复常用植物——木麻黄、台湾相思和夹竹桃的耐旱能力及使用保水剂、覆盖凋落物对其耐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苗木都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在长时间干旱胁迫下,耐旱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夹竹桃、台湾相思和木麻黄;(2)在植被修复期间,应根据植物的耐旱能力,适当调整浇水间隔期.为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木麻黄、夹竹桃和台湾相思的浇水间隔期分别是20、15 d和10 d;而在极度缺水的野外,只为保证成活率的情况下,夹竹桃、台湾相思和木麻黄的浇水间隔可以分别延长至60、40 d和30 d;(3)施加土壤保水剂和土壤表面覆盖凋落物均可提高植物成活率,其中,覆盖凋落物效果优于施加保水剂;(4)施加土壤保水剂需控制合理比例,以保水剂与土壤质量比例为1∶500为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海岛植被修复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可为我国海岛植被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6.
2012年春季和夏季大潮期间在舟山嵊泗10个无居民海岛布设10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动物样品采集。经实验室鉴定,春季共采集到23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6种、腔肠动物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907.52~3 402.43g/m2,优势种为鳞笠藤壶、厚壳贻贝和日本菊花螺;夏季共采集到34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23种,甲壳动物8种,腔肠动物、海绵动物和多毛类各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358.09~4 790.95g/m2,优势种为厚壳贻贝、疣荔枝螺和紫贻贝。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区系按温度性质可分为沿海广温广布种、亚热带种、暖温带种三大主要类群。春季和夏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布不均匀。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潮间带底栖动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或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987.
文章在介绍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市场化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分析建立流转市场规范制度在推动市场发展、提升海岛管理水平以及优化海岛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对比总结其他国有资源流转制度在流转形式、流转范围、流转程序和流转登记等主要方面的政策内容,分析并探讨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流转管理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988.
领海基点是划分内水、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重要标志,将领海基点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设计开发领海基点管理系统,实现对我国领海基点数据的综合集成、高效管理及深度分析,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全面、真实地展现领海基点及其所在海岛周边环境的三维立体现状。  相似文献   
989.
福建省无居民海岛自然景观优美奇特、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旅游资源以其浓厚的海洋韵味和海陆兼备的特色,极具开发前景。文章在简要介绍福建省无居民海岛旅游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以平潭东甲岛为例,阐述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0.
单岛保护和利用规划是海洋主管部门引导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审批无居民海岛使用申请、监管无居民海岛使用活动的基本依据,具有指导性和控制性以及法律约束性质。文章在分析单岛保护和利用规划主体和性质的基础上,总结提出规划的基本原则、目的任务、内容与成果等,并就规划空间布局思路和方法以及建设管控指标设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