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54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为探究不同光谱下许氏平鲉的消化代谢水平及外周激素节律,在5种光谱(红光、绿光、黄光、蓝光、白光,光周期12L∶12D)下,通过对许氏平鲉的血清、肠道、肝脏进行24 h (8:00,12:00,16:00,20:00,24:00)取样,结果显示:不同的光谱下许氏平鲉的消化代谢酶活性除胰蛋白酶(TRY)外均具有节律性,红光、黄光下α-淀粉酶(α-AMS)、脂肪酶(LPS)活性的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左移;胰蛋白酶活性无时间差异性;在绿光、黄光及红光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发生左移,在五种光谱环境中,红、黄光影响消化酶活性峰值提前出现;丙酮酸激酶(PK)活性在绿、蓝及红光下峰值相位左移;己糖激酶(HK)的活性在绿、蓝、黄光下,其峰值相位与白光组相比发生左移,在五种光谱环境中,绿、蓝光影响代谢酶活性类峰值提前出现。许氏平鲉血清中褪黑素含量呈现昼低夜高分泌水平;皮质醇的含量表现为在白天降低,午夜显著升高至最高值后又持续降低。峰值相位的改变预示着生理节律的变动,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光谱可以影响鱼类的生理代谢节律,在今后养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光谱对养殖生物的生物学作用,进而制定更为合理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海一株固氮类芽孢杆菌的筛选和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南海海洋自生固氮菌的种类,作者对采集的南海海底淤泥样品进行了固氮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经过土样沸水加热处理,无氮培养基平板初筛后,对分离获得的细菌固氮酶结构基因nif H进行扩增,并对其固氮酶活性进行检测,最终获得一株能够产芽孢的固氮细菌。对该菌株进行生理生化性状测定、16S r DNA序列分析(Gen Bank登录号KJ627376),并基于nif H、16S r DNA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该菌为一株固氮类芽孢菌(Paenibacillus sp.)NH-1。本研究表明固氮类芽孢杆菌在海洋中确有分布,海洋自生固氮菌的多样性远远超出人们之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九龙江河-海系统夏季浮游植物磷胁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群落水平和细胞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夏季(6-7月)九龙江河-海系统(河流-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磷胁迫,结果表明,单位叶绿素a的APA在河流下游区[(48.80±14.69)nmol/(h.μg Chl a)]显著高于河口区[(10.60±15.58)nmol/(h·μg Chl.a)]和邻近海域[(23.54±25.41)nmol/(h·μg Chl.a)],表明河流区的浮游植物磷胁迫显著高于河口区和邻近海域.三个区域高比例的游离态APA表明该水域浮游植物已较长时间处于磷胁迫状态.细胞水平的浮游植物荧光标记结果显示,河口区(20%±20%)与邻近海域(38%±20%)无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与群落水平APA结果相一致;但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标记比例显著高于河流下游区(9%±3%)(P<0.05).  相似文献   
14.
宋志韬 《吉林地质》2010,29(1):110-113
通过测定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土壤酶活性,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草牧场防护林之间酶活性不同,其中网格状防护林酶活性比其他类型防护林(带状林、片状林、疏林、无林地)酶活性普遍偏高,尤其高于疏林地和无林地,25年时的酶活性与带状防护林和片状防护林的酶活性相差不大。带状防护林酶活性大小仅次于网格状防护林,也高于疏林地和无林地。片状林、疏林和无林地这3种类型防护林的酶活性上下差异不显著。各类型防护林中,随防护距离的远近相应的各种酶活性也在变化,但各自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带状防护林中,脲酶和蔗糖酶都随防护距离的增长而减小,多酚氧化酶则随距离的增长在变大。网格状防护林中,林龄不同,各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又各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方证对应角度探究从虚、瘀、湿、郁论治消化性溃疡(PU)的潜在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筛选从虚、瘀、湿、郁论治PU的代表性药串(党参、茯苓、三七、川楝子)的活性化合物和作用靶点,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结合TTD、OMIM、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获取上述药串治疗PU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网站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PPI网络;采用Metascape工具和R语言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党参、茯苓、三七、川楝子作用于PU的活性化合物共35个,药物与PU共同靶点49个;核心靶标主要是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等;关键靶点的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分化等。结论:党参、茯苓、三七、川楝子治疗PU的作用机制涉及抗氧化、调控炎症因子表达与释放、介导细胞凋亡等过程,体现了中药多靶点、多成分、多途径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选取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地处不同海拔的高寒沼泽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指标以及土壤酚氧化酶、脲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L-天冬酰胺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取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量,得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沼泽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随着海拔增加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沼泽土壤理化指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都随海拔增加而明显减小。相关分析与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与大多数土壤物理化学指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年平均气温是影响念青唐古拉山地区高寒沼泽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阐释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的毒性效应,以0.02、0.04和0.08 mg/dm^33个质量浓度的B(a)P对杂色鲍进行水体暴露胁迫,7d后检测肌肉、外套膜、鳃、性腺、肾和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显示:0.02 mg/dm^3的B(a)P暴露对杂色鲍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不明显,而0.04、0.08 mg/dm^3的B(a)P则显著抑制了SOD、CAT和GPx酶活性以及GSH含量,同时对GST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实验还发现,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对B(a)P胁迫的敏感性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鳃、肾脏和肝胰腺的敏感性响应明显高于肌肉和外套膜.上述结果表明,苯并(a)芘暴露对杂色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及组织差异性,杂色鲍的鳃、肾脏或者肝胰腺的抗氧化酶响应多环芳香烃胁迫的更敏感,可作为B(a)P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杏子川采油厂王214油区属低孔、低渗储层,该区块以注水为开发方式。针对该区块储层欠压,非均质性强,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等原因造成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对该区驱油方式进行调整,具体方法是:采用0.5%生物酶+0.5%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酶活性复合驱对王214油区储层进行了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5%生物酶+0.5%表面活性剂生物酶活性复合驱可有效改善注水井吸水能力,达到解堵、降低含水率,增加驱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模拟气候变化,探究短期增温和降水减少对沙质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揭示沙质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短期增温和降水减少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均产生显著影响。(2)在自然温度下,与自然降水相比,降水减少40%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氮(MBN)含量最高,增幅分别为87.9%和98.8%;降水减少60%时土壤碱性蛋白酶(S-ALPT)活性最低,降幅达32.8%。(3)在增温条件下,与自然降水相比,降水减少40%时土壤MBC和MBN含量最低,降幅分别为25.67%和48.16%,土壤脲酶(S-UE)活性最高,增幅20.42%。(4)土壤pH与3种土壤酶活性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负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纤维素酶(S-CL)活性负相关,与S-UE、S-ALPT活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鱼类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是了解鱼类消化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鱼类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鱼类消化酶已有较多的研究。鳗鱼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由于日本鳗苗严重匮乏,我国于1992年、1996年2005年先后分别引进了欧洲鳗、美洲鳗和澳洲鳗(Anguilla australia Australia)。由于澳洲鳗是新引进种,在饵料配比方面还不很清楚。而日本鳗和欧洲鳗在我国已养殖多年,在日本鳗和欧洲鳗养殖方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配制日本鳗料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如果能将日本鳗的养殖经验运用于澳洲鳗的养殖,将使这一鳗鱼养殖新品种在我国得到较快地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在消化酶方面将澳洲鳗与日本鳗和欧洲鳗进行了初步地对比研究,旨在了解澳洲鳗的消化生理及特性,为澳洲鳗的健康养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