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0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1022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855篇
地质学   2122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设计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对施工技术作了介绍。基于复合地基抗地震液化作用的分析 ,提出一种合理的抗液化设计方法 ,该方法能够体现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加密、排水和减震三方面的抗地震液化作用。  相似文献   
92.
The investigation on damages to frozen soil sites during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Pass earthquake with Ms 8.1 in 2001 shows that the frozen soil in the seismic area is composed mainly of moraine, alluvial deposit, diluvial deposit and lacustrine deposit with the depth varying greatly along the earthquake rupture zone. The deformation and rupture of frozen soil sites are mainly in the form of coseismic fracture zones caused by tectonic motion and fissures,liquefaction, seismic subsidence and collapse resulting from ground motion. The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s on the surface are main brittle deformations, which, under the effect of sinls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are represented by shear fissures, tensional cracks and compressive bulg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figuration patterns of deformation and rupture such as fissures, liquefaction, seismic subsidence and landslide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ambient rock and soil conditions of the earthquake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damage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scale rupture zones, rapid intensity attenuation along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Highway, where buildings distribute and predominant effect of rock and soi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3.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余跃心 《岩土力学》2004,25(5):803-807
在进行液化评价简化法与规范液化判别方法对比基础上,利用液化概率的对数回归方程,讨论了规范液化判别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规范液化判别方法其液化概率变动较大,对于烈度 Ⅶ 度,规范法的液化概率在0.17~0.42间,小于简化法概率0.36~0.43,偏保守。对于烈度 Ⅷ 度和 Ⅸ 度近地表场地,规范法的液化概率高达0.65~0.70,远远高于简化法的液化概率,安全裕度不够。对于含粘粒土质液化评价,规范方法的液化概率总体上都较简化法高,特别是烈度Ⅷ度高粘粒含量其液化概率为0.9。  相似文献   
94.
地铁隧道开挖引起地表塌陷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深圳富水软弱地层地铁隧道开挖中出现的工作面失稳及由此引起的地表塌陷是地铁安全施工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对施工安全、进度都有较大影响,同时也对整个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深圳地铁Ⅰ期工程土建施工中全线部分暗挖标段出现的工作面失稳、地表塌陷工程实践和现场监测结果分析,特别着重对连续2次出现地表塌陷的3A标暗挖隧道研究,从隧道上覆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地层变形监测分析及施工工艺原因3方面阐述了地表塌陷的原因。明确提出剪切破坏线和失水空洞区的概念,确定出引发地表塌陷的主导因素为施工工艺原因。建议针对该类地层条件,应做好超前地质预报.适当调整预加固参数.加强隧道结构和地表的动态变形监测,施工技术人员做到准确了解施工现场动态,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参数,以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分析结果对深圳地铁Ⅱ期工程施工及类似地层条件地下工程施工提供科学预测、预防地表塌陷的方法和技术措施,达到地铁隧道施工中经济效益与安全施工的统一。  相似文献   
95.
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世纪花苑"三期工程废弃人防地道为实例,在查明研究区浅埋洞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及室内试验获取相关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利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程序FLAC研究浅埋洞室在拟建高层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其破坏过程,通过系列模拟图,较真实地再现了洞室围岩变形破坏、尤其是塑性区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以动三轴试验和原位测试数据为基础,以天津地区砂性土为例,探讨砂性土振动液化机理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判别砂性土液化,为高烈度地区重要工程建筑抗震设计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97.
由于岩体中岩石通常处于宏观压应力状态,因此人们常认为岩石的破坏为剪切破坏。根据我们的研究,对于岩石的断裂破坏,其本质应归为微裂缝的拉张破坏。  相似文献   
98.
为了验证大地震发生前或者非均匀脆性介质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和能量加速释放等前兆现象,本文进行了三轴应力(压缩)条件下大尺度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实验采用4组岩石试件,并且分为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证明了脆性材料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两种前兆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岩石试件损伤演化的新的物理量——态矢量。  相似文献   
99.
通过样方法及植被调查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方向对工程破坏后的沙地植被进行比较研究。在纵向上,由于植被恢复时间的不同,其恢复的程度也不同。植被恢复状况可明显的分3个阶段:定居前期(1~6a)主要以多年生羽叶三芒草和小半灌木绢蒿为主;中期(7~11a)主要以多年生小半灌木青杆沙蒿为主;后期(12~16a)主要生长着多年生麻黄及草本沙苔,地表出现大面积的生物结皮。在横向上,将恢复后期的植被与原始植被进行比较。通过对植被发育不同阶段过程中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及生活型的变化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在不同阶段,各物种的重要值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到后期均增大。  相似文献   
100.
朱光  王薇  顾承串  张帅  刘程 《岩石学报》2016,32(4):935-949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庐断裂带没有发生活动,而华北克拉通出现局部伸展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隆升,应为弧后弱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初(燕山运动B幕),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东部出现了一系列近南北向挤压产生的构造,应是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与伊泽奈崎板块高速俯冲双重作用的结果。随后的早白垩世期间,华北克拉通在弧后拉张背景下发生峰期破坏,郯庐断裂带呈现为强烈的伸展活动。早白垩世末的区域性挤压作用,结束了华北克拉通的峰期破坏,并使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了一期左行平移活动。这期挤压作用出现在太平洋板块接替伊泽奈崎板块这一重大板块调整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