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53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高健 《水文》2002,22(3):46-47,39
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徐六泾站潮量试整编的成果可以达到一定的精度。试整编结果表明,潮量整编除了要使用下游站的潮汐因子外,还必须使用上游站的潮汐因子,而上游现有的天生港站由于受河道地形的限制其潮汐因子还不足于控制本河段潮棱体的变化,因此从徐六泾站潮量整编的角度考虑,建议在上游的左右岸增设水位站。  相似文献   
62.
海平面上升—地质灾害研究不可忽视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海平面上升趋势 据国际有关组织对全球数百个验潮站资料的分析计算,近百年来海平面平均以每年1~2mm的速度上升(我国约为1.5mm左右)。据专家估算今后50年内(至205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50~60cm,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为60~80cm,天津地区海平面上升幅度为70~90cm。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平面上升幅度大致在0.5~1m之间。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从日本沿岸选取了28个验潮站及联测的GPS站,利用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和SSA+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 Regression Moving Average,ARMA)方法预测了2014—2018年的近海海平面变化和地壳垂直变化.并用同时段的验潮及GPS的实际测量值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SA+ARMA预测的相对海平面精度为0.0357~0.0607 m,地壳垂直运动的精度为0.0049~0.0077 m,绝对海平面的精度为0.0433~0.0683 m,且三者SSA+ARMA的预测结果均优于只用SSA预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SSA+ARMA预测了日本沿岸2019—2023年的近海绝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2019—2023年的平均海面高较往年(2014—2018)升高0.0353 m,2003—2023年绝对海平面的变化率为0.0039 m·a-1,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4.
逆气压改正对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潮汐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量分析了逆气压改正对各主分潮潮汐参数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逆气压改正对Sa的反演结果影响最大,在Sa的实际振幅中,气压变化的平均贡献比率为42%,气压变化使Sa的迟角减小了约27°,而对其他主分潮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建议在应用卫星测高数据时,不加逆气压改正,但在数据处理时,需加Sa分潮的改正。  相似文献   
65.
孙家兵  缪满定 《浙江测绘》2006,(3):24-25,34
本文阐述了GPS水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重点讨论了自动化水上测量的误差来源及数据后处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6.
张贤根  陈宝云 《水文》1998,(1):60-62
台州地区9417号台风暴潮与洪水分析张贤根陈宝云(浙江省台州市水文站)1概述1994年8月15日14时,9417号热带风暴在185°N、1414°E处生成,中心气压998hPa,近中心最大风速18m/s。16日8时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中心气压98...  相似文献   
67.
本文报道了北京地区1977年10月10日至1978年5月3日的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得出北京地区主要潮波的振幅系数δ和相位滞后κ为: δ(O_1)=1.1639±0.0086,κ(O_1)=0.44°±0.42° δ(M_2)=1.1593±0.0027,κ(M_2)=-0.40°±0.13  相似文献   
68.
基于沿海峡相反方向传播的Kelvin波,导出了因海平面上升导致潮位振幅和位相变化的特征函数.这2个特征函数有一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可反映出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哪儿是正,哪儿是负.文中计算了海平面上升1 m所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值.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给定的角速率ω来说,正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值的平均值和负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ω随纬度φ的增加而减小,而对于一个给定的地理纬度φ来说,正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值的平均值和负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随ω的增大而增大.在矩形海湾满足边界条件的解当中,Kelvin波占主导地位,因此,2个特征函数能够用来描述矩形海湾和某些实际海湾中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旋转潮波系统变化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9.
涨落潮槽是河口区的重要地貌单元。只有枯季涨潮槽才能表现出涨潮优势。使用ADCP和ENDECO在枯季对长江口典型涨落潮槽进行一个潮周期的同步水文观测。利用本次观测资料和收集以前洪季水动力结果,比较分析了长江口涨落潮槽一个完整洪枯季大小潮水动力特征和输运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涨潮槽的水动力极为复杂。不仅存在洪枯季节的水文特征变化,而且存在着洪季大小潮和枯季大小潮的变化;(2)只有枯季大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涨潮优势。涨潮槽的单宽涨落潮量接近,而落潮槽的单宽涨潮量都小于单宽落潮量;(3)洪季大小潮涨潮槽的平均涨潮流速都大于落潮槽,平均落潮流速都小于落潮槽。枯季小潮的平均涨潮流速来说,涨潮槽大于落潮槽;而对于落潮流速来说,涨潮槽上部小于落潮槽,下部大于落潮槽;(4)涨潮槽的欧拉余流要小于落潮槽,涨潮动力减弱对涨潮槽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0.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from October 1992 to June 2002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global barotropic M2 tidal currents using long-term tidal harmonic analysis. The tides calculated agree well with ADCP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maximum tide velocities along the semi-major axis and semi-minor axis can be computed from the tidal ellipse.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M2 internal tide vertical energy flux from the sea bottom is calculated based on a linear internal wave generation model. The global vertical energy flux of M2 internal tide is 0.96 TW, with 0.36 TW in the Pacific, 0.31 TW in the Atlantic and 0.29 TW in the Indian Ocea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The total horizontal energy flux of M2 internal tide radiating into the open ocean from the lateral boundaries is 0.13 TW, with 0.06 TW in the Pacific, 0.04TW in the Atlantic, and 0.03 TW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incipal lunar semi-diurnal tide M2 provides enough energy to maintain the large-scale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of the oc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