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6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339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245篇
地质学   341篇
海洋学   974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廉州湾南部海域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矿物组合、含量变化和特征矿物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是沿海泥沙来源和运移趋势判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廉州湾南部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析,发现该区重矿物分布以北海地角为界,其百分含量和特征矿物南北有别,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来源区,其中廉州湾北部南流江流域来沙是该区主要物源,运移趋势为自NE向SW;地角西南岸段、岭南侧海岸侵蚀及银滩来沙也为该区提供了部分物源,运移趋势为绕过冠头岭沿海岸向N方向运移,由于缺乏北海陆域陆相地层重矿物含量等相关资料,暂未做物质来源区的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992.
台湾海峡潮汐潮流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QUODDY)模型模拟了台湾海峡的潮汐和潮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模拟结果:M2,S2,O1,K1的潮位调和常数的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4.18cm,7.0°),(4.68cm,11.4°),(3.52cm,7.1°)和(3.86cm,4.5°);东、北分量潮流的平均偏差M2为(10.1cm/s,29.8°)和(12.2cm/s,30.2°),而K1为(5.3cm/s,47.7°)和(5.7cm/s,49.8°)。海峡内半日潮波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海峡北边界传入的半日潮波。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和不正规半日潮的海区约占整个计算区域的92%以上。海峡内由四个主要分潮引起的理论最大潮差平均值为320cm,其中最大理论潮差可达681cm,出现在海峡西北部的海坛岛至兴化湾一带。  相似文献   
993.
海岸河口三维潮流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适用于海岸河口浅水地区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垂向采用绝对分层坐标系统,将整个水柱分成若干层,在每层内通过垂向积分平均,将三维问题简化为多个平面二维问题。在求解有限元方程中,引入集中质量矩阵技术,在时间上采用两步LaxWendroff格式,使有限元方程直接以显式解出,不需联立求解,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时间和计算内存,通过模拟表面切应力作用在矩形水地上而引起的水流,计算结果与分析解比较一致,并将本模型应用到香港维多利亚水道中,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亦符合较好,证明本模型是一个实用而有效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崂山头、朝连岛、灵山岛一个月的潮位资料,采用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方法,建立了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的二维变边界潮流数值模型。并模拟了大、中、小潮三种潮汛条件下的潮流场,水位场及余流场。得出了胶州湾高潮水域面积、潮间带面积,湾口累积流通量等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和计算分析,探讨了渤海湾黄河入海口区余流的特性。分析得出,该海区余流主要受潮波系统、季节风及入海径流的影响.这3种因素在渤海湾黄河口海区均可独立产生各自的余流场,该海区的余流场依海区的位置和季节的不同由上述3种余流流场叠加而成,叠加后的余流场将对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根据长江口南汇近岸水域17个站的水文泥沙同步观测资料,阐述了该水域近底层泥沙的流速、悬沙浓度的分布和变化。经无量纲潮流动力值的计算表明,研究区存在一个包络南汇边滩先向东南继而向南延伸的舌状高能量区,与高悬沙浓度分布区相一致。通过对悬沙运动和涨、落潮周期流向的分析,揭示了长江口向杭州湾底层泥沙输移的规律,其底层泥沙输移主要集中在低潮位时段,输移时间约占潮周期的36%,其中以南汇边滩向杭州湾输移的时间为最长,大、小潮都在5h以上,与其相关联,在芦潮港水域下层存在着一股东西向的高悬沙浓度的水体。据盐度、潮流、悬沙浓度等要素,并结合絮凝沉降分析得出,南汇边滩的沉积强度是潮滩>潮下带>深水区;边滩舌尖前缘水域的泥沙沉积时间与水体出现向东偏南或向西流的时间一致,这可视为近年来南汇水下沙嘴向东偏南伸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李燕初  蔡文理 《台湾海峡》1990,9(4):347-352
本文给出三角形单元集中质量有限元解浅水波方程的方法以及该方法在IBM-PC微机上的应用实例并取得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998.
黄河口门外滨海区潮流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1985年初至1987年底期间,由青岛海洋大学与美国俄勒岗大学等单位,就“黄河口沉积动力学课题”进行了中美联合调查。其中,对黄河口门外近海区做了较为详细的测流工作。该海区潮流及余流分布变化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诸多因素中,河口沉积突咀等地形影响是主要的因素。此处余流一般较弱(15厘米/秒以下)。因此,黄河口门外海区的沉积  相似文献   
999.
天津港水文泥沙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连成 《海洋工程》2003,21(1):78-86
利用天津港多年水文、泥沙实测资料以及以往研究成果,对不同时期的港口泥沙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天津港的总体规划方案,从水文泥沙角度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泥沙输运演变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模拟了全新世9个特定时期潮流作用下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泥沙输运状况,结果表明,东海外陆架梳状古沙脊形成的盛期在-80m至-52m海面期间,主要是潮流将侵蚀的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的入海泥沙向东南方向输运而形成;-52m海面之后,该古沙脊逐渐停止发育,扬子浅滩形成于-52m海面之后,至-30m海面时已发育比较成熟,它主要是旋转流将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全新工河流入海泥沙中的细粒物质呈扇形向外毛皮选掉,粗粒物质留在原地而形成,南黄海中部泥在-52m海面时已开始形成,该泥是细粒物质的汇,泥沙来源具有多源性但泥沙来量不足,西朝鲜湾沙脊与江华湾沙席、辽东浅滩沙脊与渤中浅滩沙席、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南黄海辐射状沙脊以及北黄海西部泥、渤海中央泥、浙漫漫岸外泥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西朝鲜湾沙脊与江华湾沙席分别是强往复流与旋转流主要侵蚀海底的晚更新世物质而形成,辽东浅滩沙脊与渤澡浅滩沙席主要是强潮流将老铁山水道中的晚更新世物质带到辽东半岛西侧海域沉积而形成,海州湾中的砂质沉积是潮流将海底晚更新世物质与河流入海泥沙中的细粒物质带往外海留下粗粒泥沙而形成,南黄海辐射状沙脊是辐射状潮流场改造北来的黄河泥沙与南来的长江泥沙而形成。北黄海西部泥的物源主要是黄河入海泥沙通过渤海海峡南部向北黄海的扩散分量,该泥非细粒物质的汇,而是处于黄河入海泥沙由渤海向黄海输运的过路地段,渤海中央泥的沉积中心位于其南、北两端,其物源主要为黄河入海泥沙向渤海中部的扩散分量,浙闽岸外泥的物源主为长江南水泥沙与浙闽沿岸来沙,南黄海中部泥、北黄海西部泥、渤海中央泥以及浙闽岸外泥基本与弱潮流区相对应,济州岛西南泥、黄海东部泥的形成最迟始于-30m海面时,长江入海泥沙有为其提供物源的可能,全新世某一特定时期渤、黄、东海陆架不同海区的泥沙输运状况受潮流的强弱、类型以及不对称性等的控制。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泥沙输运场的演变受控于潮流场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