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51.
在对比分析秦岭宁(陕)柞(水)北部商丹断裂带两侧成矿地质条件基础上,解译了1:5万TM图像,提取了构造和金银矿化蚀变信息,进行了遥感地质预测和找矿靶区优选研究,圈定出找矿远景区4个,找矿靶区10个.将1:5万TM遥感地质预测靶区与多种方法综合预测靶区对比分析认为,在该区进行1:5万TME感地质预测金银矿靶区是有效的,综合预测优选的靶区对该区找矿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2.
郯庐断裂中段鲁中基底的韧性变形带可分为两类:(1)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发育中深层次的构造片麻岩为特征,形成于早中元古代花岗质岩体(2488Ma)侵位之前;(2)北北东向韧性变形带,以中浅层次糜棱岩为特征,形成于晋宁期(941Ma)。文中对以上两类韧性变形带的形成机制和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3.
陆济璞  蔡贺清 《广西地质》2002,15(4):11-16,26
宁潭岩体是由马田、亭子、陈冲、老虎头4个单元组成的遭受了变形变质改造的花岗岩复式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岩体属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其源区既包含有不成熟的富含长英质物质的特性,也有成熟的、富含粘土的特性。岩体的形成温度为850-925℃,同位素年龄为354-440Ma。可能是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后,在拉伸构造作用下岩浆底辟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154.
王绍令  陈肖柏 《冰川冻土》1995,17(2):184-188
据观测资料表明,达坂山地区是青海省境内降水最多的地区,公路垭口段降水量大,冷季降雪多,雪层较厚,稳定积雪时间长达180-200天,雪盖的保温作用占主导地位,加之局部小气候影响,使区内多年冻土下界海拔比邻近地区高约200M,年平均地温偏高,多年冻土层较薄,而且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下。  相似文献   
155.
胶南-威海造山带中的榴辉岩为晋宁早期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沿造山带广泛分布的花岗质片麻岩,则为晋宁晚期板块由俯冲转为碰撞过程中同造山岩浆事件的产物。它们与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属同一事件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穿时性。侵入于同造山花岗质片麻岩的片麻状花岗岩及震旦纪朋河石组,为后造山伸展机制下发生的岩浆及沉积事件的产物,与700-650Ma期间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6.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疑似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OVID-19 疑似病例48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温、心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评定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23/24),对照组为83.3%(20/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体温、心率、CRP、ESR、TNF-α、IL-6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西医常规疗法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COVID-19疑似病例临床疗效较佳,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7.
川滇地区长波辐射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春丽 《地震》2008,28(3):43-48
2007年6月3日宁洱6.3级地震发生之前, 在川滇地区(20°~35°N, 95°~110°E)出现了一次显著的OLR短期和临震的异常增强现象。 对该区多年来OLR场的连续变化分析表明, 这种增强现象在强震多发年与平静年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在地震多发年OLR数值场不仅为正距平, 而且震前短期大多增强幅度大; 而在地震平静年OLR数值场变化则多为负距平且波动小。 上述结果对今后应用卫星遥感长波辐射信息跟踪监视和预测强震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8.
基于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6.4级地震现场近场强震与流动数字地震观测、各类建筑结构及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政府及民众应急处置与响应调查等基础工作,结合云南多年积累的大量地震现场调查资料与认识,开展了震区各类建筑结构及生命线工程震害特征与机理、强震动观测与地震烈度分布关系、灾区恢复重建资金评估方法、政府应急处置与普通群众个体认知状况以及地壳结构、震源特性、强震动频谱与农居抗震调查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研究等工作。归纳和总结了可供我国其它多震地区在城市发展规划、工程结构抗震、地震应急管理和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领域参考和借鉴的技术、方法、措施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9.
毛燕  胡家富 《地震学报》2012,34(3):339-349
根据普洱、 西双版纳地区6个地震观测台站在2008——2009年获取的5级以上的地震资料, 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衰减系数, 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 基于该结构模型, 采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 预测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发生后, 在震中距为10——300 km范围内引起的地面运动, 并借助获取的强震观测记录检验、 评价了该预测结果. 同时, 将地面运动预测结果与利用回归衰减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 进而讨论该地震动预测方法在地面运动预测中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该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60.
宁洱井的水位自2014年10月25日以来持续下降39.2cm,低于正常水位谷值8.335m,2015年的年变幅度为正常年变的57.8%,呈破年变现象。经现场调查,发现周围观测环境干扰小,水位变化量相对可靠;通过分析水位与降雨量的相关性,以及GNSS监测网的位移资料,认为持续低水位异常与降雨量关系不大,属于地震前兆异常,其原因可能与该区域构造的拉张活动有关。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的地震活动规律,认为该异常可能对近期滇西南-滇缅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危险性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