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426篇
海洋学   258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地球化学样品中硒的循序提取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忠  周丽沂 《岩矿测试》1997,16(4):255-261
研究开发了一种硒的循序偏提取步骤,将地球化学样品中的硒选择性地循序提取到六个“操作上”定义的相态中:水溶性硒(水提取);吸附在氧化矿物和粘土矿物上配位可交换的亚硒酸根离子(0.1mol/LKH2PO4提取);与有机质结合的硒(0.1mol/LNa4P2O7提取);与铁锰铝氧化物和碳酸盐结合的硒(4.0mol/LHCl提取);硫化物中的硒(KClO3+浓HCl提取);硅酸盐残渣中以副矿物和被硅质包裹的硒微粒存在的硒(HF+HNO3+HClO4强混合酸溶解)。对提取步骤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32.
土壤干湿交替促进硒酸盐的还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不同类型的新鲜土壤,经处理获得其风干、烘干的样品,重新潮湿后,加入一定量的Na2SeO4溶液,进行了培育实验(incubationexperiments)。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燥程度的增加,硒酸盐还原作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进一步证实,作为一种地球化学营力的土壤干湿交替,通过对土壤水势(soilwaterpotential)、微生物群落等的影响,间接地促进了硒酸盐还原作用,因而成为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33.
邛莫金矿床中的灰硒汞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灰硒汞矿是一种少见的矿物。该文叙述的灰硒汞矿产于西秦岭南亚带邛莫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与其共生的矿物有自然金、灰硒铅矿、硒锑矿、硒镍矿、硒-辉锑矿、硒-块硫锑铜矿、硒-辉砷镍矿等。  相似文献   
34.
河西走廊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棘豆等毒草泛滥成灾,导致大量牲畜中毒死亡。棘豆毒草导致的牲畜中毒症状与历史上马可波罗记载的古代肃州牲畜毒草中毒症状及其相似。为了确定马可波罗所记载的肃州牲畜毒草中毒是否与硒有关,本项研究对河西走廊地区主要草原畜牧区肃南县草原发育的棘豆属植物及其土壤中的硒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 0.205± 0.173m g/kg,与世界平均土壤硒含量相近。棘豆属植物小花棘豆根、茎叶的硒平均含量分别为 0.112±0.038m g/kg(0.052~0.174m g/kg),0.102±0.027m g/kg(0.066~0.158 m g/kg);黄花棘豆全株硒平均含量为 0.066±0.009m g/kg(0.058~0.078m g/kg),种子硒:0.107m g/kg。可见该区棘豆属毒草硒含量远低于能导致一般动物中毒的 3 m g/kg植物硒含量。根据肃南县棘豆毒草发育的地理位置、牲畜中毒症状调查及其硒含量测定的结果,本文认为马可波罗所记载的中国西部肃州牲畜毒草中毒是棘豆属毒草中毒,其主要毒素成分不是硒。  相似文献   
35.
比较攀西地区茯苓种植用材代用1品(简称新配方2)生长的茯苓的菌核、菌丝与商品茯苓的显微特征及多糖成分的含量差异。分别提取茯苓水溶性及碱溶性多糖,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新配方2 生长的茯苓的菌核、菌丝与商品茯苓的显微特征相似,多糖含量相近,但提取率有较大差异。与商品茯苓比较,新配方2生长的茯苓菌核多糖提取率基本一致,菌丝的多糖提取率约低1/4。由于新配方2生长的茯苓菌丝培育成本远低于商品茯苓,提高了栽培茯苓的经济效益。可以考虑将茯苓菌丝作为茯苓替代品入药。  相似文献   
36.
海洋多糖具有来源丰富、生物相容性好、易生物降解、低毒性、低成本、稳定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同时,海洋多糖易于化学改性能够制备满足各种需求的纳米粒(如用于药物递送、基因递送和生物传感等)。因此,海洋多糖是目前被认为用于制备药物递送系统的理想原料。本文综述了海洋多糖的性质、制备海洋多糖纳米粒的主要方法,并从海洋多糖纳米粒的物化性质和结构特征出发讨论几个重要的概念,为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依据。然而,目前这类研究大多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进一步进行体内和临床应用研究来开发医用的商品化的纳米产品。  相似文献   
37.
本文研究了0.25~3 mmol/L浓度的NaHSO3对紫球藻(Porphyridium violaceum)和0.06~0.96 mmol/L浓度的NaHSO3对蓝隐藻(Chroomonas placoidea)的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光化学淬灭qP、非光化学淬灭NPQ)、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NaHSO3对紫球藻和蓝隐藻的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2种微藻进行生长和活性物质积累的最适NaHSO3浓度分别为0.5和0.12 mmol/L,此条件下,实验结束时,2种微藻的Fv/Fm、rETR、qP、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紫球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干重、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6.0%、19.1%、71.8%和69.0%。蓝隐藻的上述参数在NaHSO3浓度为0.12 mmol/L时则比对照组增加了60.8%、45.4%、60.0%和53.1%。另一方面,NaHSO3浓度为2~3 mmol/L时显著抑制紫球藻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NaHSO3浓度为0.48~0.96 mmol/L则不利于蓝隐藻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研究结果表明,适合紫球藻和蓝隐藻生长及胞外多糖和藻胆蛋白积累的最佳NaHSO3浓度分别为0.5和0.12 mmol/L,该研究为2种微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绿藻水溶性多糖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绿藻多糖的提纯方法、组成结构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绿藻多糖的提纯需要经过样品的前处理、提取和精制三个步骤,提取方法包括酸提、酶提、加入钙螯合剂提取、微波及超声波辅助提取。绿藻多糖是水溶性的硫酸化杂多糖。从石莼(Ulva)、浒苔(Enteromorpha)、礁膜(Monostroma)、小球藻(Chlorella)、蕨菜(Bracken)及刚毛藻(Bristles)中提取的多糖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征各不相同,而且多糖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受提取方式的影响。绿藻多糖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抗氧化、抗肿瘤、抗凝血、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使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及农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有关绿藻多糖的精确结构、提纯方法及化学修饰的进一步研究将使绿藻多糖的应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9.
福建龙海杨梅产地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省是中国杨梅重要产地,其中龙海市浮宫杨梅因其独特品质而名扬海外,是当地的名特优农产品。以龙海杨梅产地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35套岩石-土壤-杨梅果实样品,测定了主量组分、植物营养有益元素、有害元素以及土壤部分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研究表明:受地质背景影响,浮宫镇及其周边杨梅产地土壤中植物营养有益元素的有效度及其有效量普遍高于东泗镇,而有害元素含量较低,为浮宫杨梅的优质高产、富硒杨梅产出提供了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P、Mn、Cu、Zn、S有效态含量与其全量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岩石、土壤Se含量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采集的35件杨梅果实样品富硒率高达74.3%;植物营养有益元素的富集系数明显高于有害元素,显示出杨梅对营养有益元素的选择性吸收以及对有害元素的阻遏作用。  相似文献   
40.
陕西略阳煎茶岭金矿矿集区中的张家山金矿主要由破碎蚀变岩型、角砾岩型和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型矿石组成。含金石英-黄铁矿脉型矿石产于断层下盘的石英菱镁岩中。黄铁矿发育富As黄铁矿边,环边受As含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韵律变化,自然金赋存在富As黄铁矿中。在断裂发育形成断层角砾岩的过程中,流体充填破碎石英菱镁岩的裂隙中形成热液矿物,包括硫化物、硒化物以及自然金。石英菱镁岩发生破碎形成的网状裂隙被含金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脉充填。破碎蚀变岩型矿石中,自然金主要分布在含金石英-黄铁矿脉的石英之中或靠近热液脉的菱镁矿或石英间隙。随着大量方解石脉沿裂隙贯入,进一步促进石英菱镁岩的破碎及岩石角砾的分离,形成由石英菱镁岩碎屑、石英和褐铁矿组成的复成分角砾岩,自然金和硒化物呈浸染状分布在角砾岩中。笔者在角砾岩型矿石中发现了灰硒汞矿、直硒镍矿、硒铅矿等硒化物,这些硒化物往往与自然金密切共生。结合矿物组合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关系,通过热力学计算,构建了该矿床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力学相平衡关系图,限定了硒化物与其他相关矿物稳定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硒化物一般与自然金和石英共生,高的f(Se2)值和f(Se2)/f(S2)比值是控制硒化物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