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384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辽宁地质》2014,(4):22-23
近日,“三峡库首第一县”湖北省秭归县接连发生4.3级和4.7级两次地震。两次地震震中距离三峡大坝仅23公里,因此备受关注。 3月31日下午,湖北省和宜昌市地震局召开媒体处州会,对社会普遍关心的地震是否与二三峡蓄水有关,是否影响大坝安全,是否还有较大地震等等问题,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室主任王秋良等专家进行了现场解答。  相似文献   
72.
二红洼岩体位于新疆东天山黄山镁铁—超镁铁岩带的西段,地表由南、北两个小岩体组成,北岩体出露面积约1.42km2,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南岩体在呈椭圆形,出露面积约为6.25km2。岩体可分为两个侵入期次:第一侵入期次岩性为(含长)二辉橄榄岩和橄榄辉长岩,第二侵入期次岩性为辉长苏长岩和淡色辉长岩,辉长苏长岩侵入于第一期次形成的含长二辉橄榄岩和橄榄辉长岩中。岩体橄榄石Fo值在80.9~89.7之间,为贵橄榄石;Ni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主要集中在102.19×10-6~4319.66×10-6之间。岩体母岩浆MgO含量为10.3%,FeO含量为10.8%;回归计算结果显示二红洼岩体的原始岩浆中MgO含量为15.73%,FeO含量为10.71%。在橄榄石的结晶过程中母岩浆达到硫饱和,并发生有硫化物的熔离作用;橄榄石与硫化物的晶出质量比(橄榄石:硫化物)为50~100∶1。通过岩石学、矿物学特征以及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二红洼岩体具有形成铜镍矿床的基本条件,但是岩体在深部岩浆房已经达到硫饱和并发生了硫化物的熔离作用,导致母岩浆中亏损Ni、Cu等成矿元素,未能形成工业矿体;在以后找矿勘探中,需要寻找早期硫化物熔离所形成的那部分硫化物熔体,并进一步寻找成矿富集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73.
黄铁矿是重要的金属硫化物矿物,在多种矿床中均有产出,其标型特征对矿床成因、矿体空间分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以扬子板块西缘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相学、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来对比研究浸染状、致密块状、斑杂状、网脉状矿石中黄铁矿的标型元素特征。结果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Fe、S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46.030%、52.815%,介于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之间,根据矿石特征,黄铁矿以岩浆成因为主,并有少量热液作用参与;将白草矿区黄铁矿δFe-δS特征与金川等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黄铁矿对比,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为典型的岩浆熔离型;由于存在钒钛磁铁矿,Co/Ni值多小于5,说明钒钛磁铁矿与硫化物存在共生关系;岩浆内生成因黄铁矿S/Se值小于15000,白草矿区黄铁矿S/Se值为812~10466,显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岩浆内生成因;Se/Te值随温度降低而升高,显示上述4类矿石黄铁矿结晶顺序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斑杂状矿石→网脉状矿石;原始地幔标准化主量、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白草矿区黄铁矿兼具岩浆成因与热液成因。综上所述,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成因主要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并含有少量热液作用。  相似文献   
74.
本文分析了2012年唐山4.8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的短期原地重现线状集中分布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短期原地重现线状集中分布感应电流的走向与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顶面界埋深走向一致,认为其机理可能是深部热流体的上涌导致壳幔高阻体出现带有上拱性质的拆离滑动,深部上涌的热流体和高导层内热流体侵入高导层内电阻相对较高的地区,高导层出现短时间高导电流通道,当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扫描经过高导电流通道时,感应电流会呈线状集中分布于此,并基于趋肤效应分布于其顶面附近。由于重现异常是发生在震源下方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地震异常,且该异常不同于震源附近及其震源至地表的地震异常,因此对推进地震孕育与发生机理研究可能有一定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地震虽然主要位于重叠段的端部,但更有可能位于中-下地壳重叠段的端部,这一发现对日常震情跟踪中应用该异常确定未来地震位置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5.
中国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是国家镍、钴、铂族元素等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的主要来源,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具有未来价值的重要矿床类型。该类矿床来源于上地幔,特别是软流圈的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硫化物液相?硅酸盐熔体的不混溶(熔离)作用是成矿的主要机制。它们主要形成于两种背景:大陆裂谷和造山带中的伸展环境。中国是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产出大国,但与国外相比,形成背景和成矿动力学机制比较独特。世界上绝大多数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都形成于古老的克拉通,是地幔柱地球动力作用的结果,太古代—早元古代的科马提岩镍钴硫化物矿床是鲜明的产出特点。中国缺少古老的科马提岩有关的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时代相对较晚,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早期和晚期三个时期,新元古代以镍金属资源量居世界第三的金川超大型矿床为代表,晚古生代早期以近年来找矿突破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矿床为代表。夏日哈木矿床也是迄今世界上特提斯造山带中发现的唯一一例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找矿实际提出的“大岩浆?深部熔离?贯入”表现为“小岩体成大矿”的成矿理论,广泛为野外地质勘查工作者接受并应用,取得了重要的找矿突破性成果,同时为国外同行认可,改变了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传统的成矿认识。造山带中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广泛分布是中国该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色,按形成造山带演化和成矿历史的不同,可分为特提斯型和中亚型两种重要的类型。特提斯型以夏日哈木矿床为代表,它是特提斯构造转换,原特提斯造山后,古特提斯裂解的产物;中亚型以中亚造山带中东天山?北山、阿尔泰分布的大批晚古生代晚期早二叠世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为代表,是板块构造和地幔柱双重地球动力学机制作用的结果。中国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金川矿床作为水平的“岩床”被推覆至地表呈倾斜的“岩墙”产出的结果,深边部仍具有重要找矿潜力,目前已在含矿岩体两端发现了重要的新矿体;夏日哈木矿床所在的东昆仑及其邻区已发现十余处新的矿床(点)。区域上,塔里木陆块东南缘、塔里木陆块北缘、扬子陆块西缘和华北陆块东北缘是亟待加强勘查的找矿远景区,而扬子陆块北缘、华北陆块北缘是急需调查的找矿新区。   相似文献   
76.
壳幔拆离断裂活动与沉积体系响应为世界陆缘演变研究的热点,选取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壳幔拆离体系及其沉积响应开展系统性解剖.结合陆缘演变认识新进展、长电缆三维地震和钻井综合解释等揭示白云凹陷南部主控断裂带主要由4排NEE-NE向断至莫霍面的高角度铲式壳幔拆离断裂组成,裂陷期幕式活动使得白云凹陷经历了均一裂陷、拆离裂陷和断拗转换三阶段演化;均一裂陷期(下文昌组),控洼断裂未延伸至莫霍面,主要发育断裂转换带控制下的轴向陡坡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缓坡物源体系不甚发育;拆离裂陷期(上文昌组),壳幔拆离断裂断至莫霍面,呈现强烈水平伸展和垂向落差,导致上盘远离断层一侧强烈旋转翘倾、抬升剥蚀成为最主要缓坡物源体系,靠近断层北侧沉降深陷成为深湖盆,上盘中段发育大型三角洲沉积;断拗转换期(恩平组),拆离作用减弱而沉降作用显著增强,控制了北部缓坡挠曲坡折和NW-SE向推进的大型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的发育.由此,主控断裂由均一伸展到壳幔拆离伸展的构造演变导致白云凹陷上文昌组至恩平组缓坡大型三角洲、下文昌组东西轴向转换带辫状河三角洲和洼陷周边陡坡带扇三角洲砂岩三类规模储集体与湖相泥岩满盆叠置的分布格局,使其成为深水勘探向中深层拓展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77.
庐山出露的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层次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即最上面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中间韧性流变层、核部的变质基底,其间分别以上剥离断层和拆离断层为分界线。上部沉积盖层以脆性变形为主,中间韧性流变层变形程度不一,但远离拆离带变质变形逐渐减弱,而核部的变质基底以强塑性变形为特征。对变质核杂岩南北两条地质剖面的分析,得到三个构造层次的岩石变质变形及岩性变化特征。区域动力学分析反映变质核杂岩东部原拆离带在五里正断层附近。拆离带中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得出的变质压力为0.6~1.1 GPa;锆石U-Pb年龄测试得到变质核杂岩的隆升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78.
79.
环渤海地区4~10天风速预报中相似预报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逐步相似过滤法和最小相似离度原理,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环渤海72站1958—2008年地面观测站风速资料,建立不同因子组合的相似过滤方案,制作环渤海72站4~10天每日4次、日最大风速预报。通过多个相似过滤方案预报准确率检验,确定“最佳”逐步相似过滤方案。经过2007—2008年预报检验表明:每日4次风速预报中,0~2级风速的预报效果最好,4~10天平均TS评分达到67%;日最大风速预报中,3~4级4~10天平均TS评分为54.1%,5级及以上的TS评分为17.1%。在风力不太强的情况下,该方法对于中期风速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PPM方法在马迹山港船舶靠离泊临界值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丽  唐跃  范其平  许映明 《浙江气象》2010,31(4):23-27,34
舟山是千岛之城,众多的岛屿和复杂的海域地形等特点,使得全市的各海区、港口、航线风力呈明显的局地特征。随着舟山海洋经济迅速发展,对舟山海域各港口风力进行针对性精细化预报的方法研究,切实提升舟山海域不同港口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美国NCEP的全球模式资料与宝钢马迹山港自动气象站实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测站不同风向最大风、极大风与马迹山港口特殊环境场的关系,并将此关系用PPM方法应用到宝钢马迹山港口日常船舶靠离泊的风向风速预报中。通过对美国NCEP样本的选取、资料的处理,建立关系式,再根据宝钢马迹山港船舶港靠、离泊在不同风向时的临界值进行针对性的预报,不仅提升了舟山气象台在港口精细化预警预报的服务能力,而且在保障港口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港口的滞港费用,提高了港口的生产效率,显著增加了港口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