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琼东南盆地西部环崖南凹陷的油气勘探亟需寻找接替领域.针对勘探研究中存在的3个地质问题,利用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红河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环崖南凹陷构造-沉积-成藏的影响开展深入分析.认为红河断裂的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向琼东南盆地西部传递剪切应力,其演化与环崖南凹陷的构造-沉积作用具有良好的时空耦合关系,并控制了环崖南凹陷...  相似文献   
52.
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首次在红河断裂带内的花岗糜棱岩中发现类微生物状纳米颗粒.高分辨率平插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微生物状纳米颗粒成分中的C元素平均含量约为10%,指示无机成因,并非某些菌类微生物,结合XRD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纳米颗粒成分来自花岗糜棱岩的造岩矿物.通过对各种形貌特征的纳米颗粒观察、筛查和规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3.
使用1999~2007年及2009~2013年2期GPS速度场,利用TDEFNODE负位错-块体模型反演红河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部分拉张和挤压,2008年以前红河断裂平均走滑速率为3.8±2.5 mm/a,平均倾滑速率为1.2±2.5 mm/a,北段和中段表现为拉张,南段则为挤压。红河断裂带北段和中段0~15 km的闭锁系数在0.8~0.99之间,滑动亏损速率为4.5 mm/a,易于应变能的快速积累;南段0~10 km的闭锁系数在0.8~0.95之间,滑动亏损速率为4 mm/a。2008年以后,中段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有所减小,南段闭锁程度与亏损速率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54.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构造岩特征及应力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中南段18个糜棱岩、12个角砾岩、10个碎裂岩和8个砂砾岩详细的显微结构观察,部分典型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及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获得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过程微观特征的变化:断层岩为糜棱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早期断层活动为左旋走滑,糜棱岩和未变形的砂砾岩FT年龄均大于20 Ma,表明这期间红河断裂带曾发生过一次构造热事件.断层岩为碎裂岩和角砾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后期断层活动为右旋走滑.微结构特征不同的碎裂岩和角砾岩的FT年龄可分为3个时段(9.9~12.7 Ma、6.8~8.4 Ma、2.0~4.6 Ma),测年结果和应力场特征表明红河断裂带中新世以来曾发生过3次断层错动事件,且第1次事件应力结构为走滑型,第2、3次事件应力结构为正断型.  相似文献   
55.
红河断裂带是一巨型走滑断裂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成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相互运动的主位移带。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首先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带中央部分的左旋偏移量最大,达到约325km,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在5Ma BP后表现为右旋走滑,说明沿红河断裂带的剪切运动是红河断裂带西端与印度-欧亚碰撞边界之间距离的函数,随时间而减小并控制了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56.
C.Rangin  M.  Klein  D.  Roques  X.  Le  Pichon  Le  Van  Trong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10,(2):1-13
本文利用经过钻井资料校准的地震剖面研究了东京湾海防海域的红河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在VinhMirth断层西南部表现为30km宽的狭长的左行走滑带,其运动时间为30Ma-5.5Ma,走滑位移不会超过几十公里,没有识别出5.5Ma之后的右行走滑运动。30Ma之前存在一个100km宽的伸展带,这次伸展作用可能与左行运动有关。30Ma之前,断裂系统在VinhMinh断层东北方向的分叉很可能刻E部湾的裂谷作用所吸收。15.5Ma的不整合将该区张扭体系与晚期的压扭体系分开,这个不整合的年代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的时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7.
杨航  王蝶  吴鹏  王峰  陈福川 《地质论评》2023,69(5):1669-1693
富碱斑岩因其产出构造环境独特、岩石类型特殊,并常与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笔者等在回顾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岩浆性质和岩浆源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了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富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岩成矿机制。系统的矿床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1)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内成岩成矿作用集中于43~32 Ma,成矿富碱斑岩系始新世—渐新世I型钾玄质花岗斑岩,是印—亚大陆后碰撞背景下大陆内部大型走滑和伸展等动力过程诱导的岩浆活动产物,金沙江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差异走滑运动可能控制了成矿带差异性成岩成矿事件;(2)成矿带北段以Cu—Mo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源区有富集地幔和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而南段以Cu—Au或Cu(—Mo—Au)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具有不同程度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3)带内以Cu为主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中成矿富碱斑岩的氧逸度(ΔFMQ)与矿床规模具有正相关性。除受氧逸度控制外,源区高K2O含量有利于斑岩—矽卡岩型Au矿床的形成。该研究对金沙江—红河富碱...  相似文献   
58.
周放  王保弟  贺娟  郝明  王鹏 《中国地质》2022,49(1):241-252
[研究目的]位于金沙江—红河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中段的北衙超大型矿床(已探明金151.28 t,铜22.17万t),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东段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近年来,矿床浅部地质结构与资源状况已得到初步揭示,但是其深部地质结构、深部控矿构造及深部找矿潜力还不清楚,制约了深部的找矿发现.[研究方法]本研究以...  相似文献   
59.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根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北段羌塘向北叠瓦逆冲断裂带,中段三江—哀牢山向东叠瓦逆冲断裂带,南段河内—中建正反转走滑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均由三组基本平行的叠瓦逆冲断层构成,显示以强烈挤压为特征,但后者相对较弱;南段则经历了古近纪由挤压反转为拉张,形成一些断陷构造,新近纪又反转为挤压,断陷转变为坳陷,形成河内、莺歌海及中建等坳陷。该南段的主断层为正反转构造逆冲带的前锋太平断裂带,与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不相同。红河—金沙江断裂带的挤压特征总体上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其演化受特提斯构造活动所控制。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坳结构盆地中油气显示较好。  相似文献   
60.
红河流域洪水特性及统计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绍光  方绍东等 《水文》2001,21(4):32-34,62
根据20个测站的洪水资料,对红河流域的暴雨洪水特性,洪水特征量和洪水统计参数的地区分布规律等作了分析研究,该研究对红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计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对该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的合理性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