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93篇
海洋学   14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81.
翡翠贻贝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离子控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于1993年5-12月在厦门大学海滨实验场,以人工培养的悲翠贻贝幼体作为实验材料,在人工海水中添加3-15mmol/L  相似文献   
382.
为研究肠道细菌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和稚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成体厚壳贻贝肠道中分离出了10株细菌,通过分别形成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检验其对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附着的影响和生物被膜特性。实验结果发现,10株肠道细菌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均能诱导厚壳贻贝幼虫和稚贝的附着,但不同种类肠道细菌的诱导能力不同,其中Bacillus sp.4对厚壳贻贝幼虫具有高诱导活性,Phaeobacter sp.1具有低诱导活性;Phaeobacter sp.1对厚壳贻贝稚贝具有高诱导活性,Bacillus sp.4具有低诱导活性。通过比较分析 Bacillus sp.4和Phaeobacter sp.1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及胞外产物发现,肠道细菌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脂类对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无影响,而胞外蛋白和胞外多糖可以影响幼虫的附着变态;对于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肠道细菌被膜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α-多糖均能影响其诱导活性,而胞外脂类和胞外蛋白无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厚壳贻贝的健康生态养殖相关技术提供相关的指导,为解析生物被膜调控厚壳贻贝附着机制和该物种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3.
384.
Helium, neon and arg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fluid inclusions have been measured in massive sulfide samples from the Jade hydrothermal field in the central Okinawa Trough. Fluid-inclusion 3He/4He ratios are between 6.2 and 10. l times the air value (Ra), and with a mean of 7.8Ra,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id-ocean ridge basalt values [3He/^4He≈(6Ra- 11Ra)]. Values for ^20Ne/^22Ne are from 10.7 to 11.3, which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tmospheric ratio (9.8). And the fluid-inclusion ^40Ar/^36Ar ratios range from 287 to 334, which are close to the atmosperic values (295.5).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oble gases of trapped hydrothermal fluids in massive sulfides are a mixture of mantle- and seawater-derived components, and the helium of fluid inclusions is mainly from mantle, the nelium and argon isotope compositions are mainly from seawater.  相似文献   
385.
韩文  刘洋  张钧  陆太进 《矿物学报》2020,40(5):549-555
紫色翡翠是天然翡翠中的重要品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主要有2种类型,一种呈较纯的紫色,另一种为带有蓝色色调的紫色。为探究紫色翡翠的致色机理,除采用传统的谱学及化学成分分析外,本文重点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2种类型紫色翡翠致色机理、致色元素价态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种类型紫色翡翠均为硬玉颗粒本身呈色。紫色样品致色与Mn有关(w(Mn O)=0.0035%~0.036%),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具有由Mn导致的580 nm吸收带,电子顺磁共振分析显示其主要为Mn~(3+),而并非Mn~(2+)。蓝紫色翡翠由Fe、Ti元素联合致色(w(Fe O)=0.039%~0.25%;w(Ti O_2)=0.018%~0.17%),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显示其主要致色离子为Fe~(2+)、Fe~(3+)和Ti~(4+),认为蓝紫色翡翠为Fe~(2+)-Ti~(4+)和Fe~(2+)-Fe~(3+)电荷转移致色,由此导致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中具530和610 nm的吸收带。  相似文献   
386.
采用组织化学和分光光度技术对贻贝(Mytilus edulis)发育早期酯酶(Esterase,ES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贝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免疫防御机制。EST和POD均存在于贻贝的卵母细胞、胚胎和幼虫中,但在各个发育时期的分布和含量不同。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从卵母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发育时期的胚胎和幼虫均呈EST强阳性和POD阳性;卵母细胞核区较大且颜色较浅;桑椹期开始出现不同细胞阳性的强弱差异;原肠胚、担轮幼虫和D型面盘幼虫细胞间阳性强弱的差异逐步增大。分光光度测定结果表明,α-醋酸酯酶活力,卵母细胞最低,受精卵略有提高,卵裂期胚胎提高较大且达最高峰,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又逐渐下降,D型面盘幼虫下降较大;α-丁酸酯酶活力,卵母细胞较高,受精卵略有提高且达到最高峰,卵裂期胚胎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逐渐下降,D型面盘幼虫最低。不依赖卤素POD活力,卵母细胞最低,受精卵提高较大,囊胚达到最高峰,原肠胚、担轮幼虫和D型面盘幼虫逐渐降低。依赖卤素POD活力与不依赖卤素POD活力的变化规律相似,但受精卵提高较小,而卵裂期提高较大。EST和POD可能在贻贝的发育早期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7.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厚壳贻贝足腺细胞cDNA文库进行筛选,共克隆得到14条厚壳贻贝mcofp3的cDNA序列和8条mcofp6的cDNA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序列比对和变异位点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4条mcofp3cDNA序列分属于厚壳贻贝mcofp3家族的两个亚家族,其成熟肽序列变异相对活跃;而8条mcofp6 cDNA序列并无明显的亚家族划分,序列相对保守。本次实验所获得的mcofp cDNA序列初步显示了厚壳贻贝足丝蛋白家族基因的分子多样性,为将来深入了解厚壳贻贝足丝蛋白的分子多样性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关的新型生物黏附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8.
在以往实验的基础上,跟踪调查了筛选出的化学诱导物质对紫贻贝(Mytilus edulis)幼虫变态后的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并比较了其与相同条件下自然诱导物、微生物膜诱导后的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实验结果表明,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可乐宁、KCI和NH_4Cl 5种化学物质均成功地诱导了该种幼虫的变态,其变态后稚贝同微生物诱导变态后的稚贝以相同的速度生长,且在培育过程中无死亡稚贝出现.因此,这些化学物质可作为该种养殖以及海洋防污染研究中幼虫变态的有效人工诱导物.  相似文献   
389.
通过薄片鉴定、阴极发光、LIBS、LA-ICP-MS等手段,确定了危地马拉紫色翡翠的矿物组成有硬玉、钠长石、钙铝榴石、榍石与金红石,这些矿物的结晶顺序为金红石+榍石-白色硬玉-蓝紫色硬玉+钙铝榴石-钠长石,具有从温度降低的流体中结晶演化的特征。蓝紫色硬玉的Ti含量较高。在外观上,危地马拉紫色翡翠含有钙铝榴石造成的淡红色团块、含Ti硬玉造成的蓝紫色团块以及伴随这些团块的无色透明的钠长石,与缅甸产的紫色翡翠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390.
基于16S rRNA序列初步探讨贻贝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比较贻贝属5个物种包括中国的两种贻贝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来初步确定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和了解中国沿海两种贻贝的遗传多样性情况.以Perna viridis为外群,采用NJ法和MP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发育分析表明,5种贻贝(Mytilus californianus, M. corcuscus, M. galloprovincialis, M. edulis, M. trossulus)在系统树上依次进行分叉,呈放射状.M. californianus最为原始,M. corcuscus次之.每一个贻贝物种都形成单系.其中,M. edulis和M. trossulus是非常相似的,M. corcuscus和M. californianus的亲缘关系近.同时发现,我国沿海分布的紫贻贝(M. galloprovincialis)和厚壳贻贝(M. corcuscus)的遗传多样性都较高,但厚壳贻贝的遗传多样性要低于紫贻贝,可能是由于厚壳贻贝过度被渔民开采等导致厚壳贻贝群体大小降低的缘故.这里系统发育分析为将来进行物种进化、迁移和育种方面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