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研究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鱼溶浆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lanceolatu♂)幼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23.72±0.09)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添加60% 白鱼粉为对照组(DF),用30% 大豆浓...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肠道湿热型泄泻模型小鼠肠道黏膜微生物活度的动态变化,为肠道湿热型泄泻的发生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型泄泻小鼠模型,分别在造模第0、4、8、11、15 天无菌采集小鼠小肠前、中、后段黏膜,采用荧光素二乙酸酯法测定样品中微生物活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肠道湿热型泄泻造模过程中,高糖高脂喂养小鼠肠道前、中、后段黏膜微生物活度显著降低(P<0.01),但在高温高湿造模阶段后期又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且在造模第11、15天模型组小鼠肠道后段黏膜微生物活度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道湿热型泄泻的发生可能与肠道黏膜生物总量的改变有关,合理的饮食结构及适宜的生活环境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喂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鱼油和鱼白酶解液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结构的变化,探讨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喂食鱼油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丰富且多样。在门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鱼白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科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科为Muribaculaceae;鱼白组中的优势菌科为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在属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属为Muribaculum;鱼白组中的优势菌为Lachnoclostridium;对照组、鱼油组和鱼白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丰度较高。在种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为Muribaculum intestinale;鱼白组中的优势菌为解糖梭菌(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研究结果证明鲣鱼鱼油和鱼白可以调节菌群结构和组成,增加肠道有益菌,减少病原菌的丰度等。  相似文献   
74.
养殖的日本鳗鲡肠道中细菌的数量和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稀释滴种的定量方法,分别于甘露醇卵黄多黏菌素、马铃薯葡萄糖、伊红美蓝、链球菌琼脂、CDC厌氧琼脂和营养琼脂中分离计数不同饵料投喂阶段在饱食和空腹状态下养殖的日本鳗鲡肠道中细菌的数量和组成.结果表明:在空腹状态下,其细菌数量约为10^4~10^7个/g;在饱食状态下约为10^4~10^8个/g.在空腹状态下其肠道菌群组成以厌氧菌为主,其次为大肠菌群,再者为芽孢杆菌,未分离到肠球菌.在饱食状态下其肠道菌群以厌氧菌为主,红虫投喂期其次为大肠菌群,而肠球菌占第三位;白仔料投喂期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的数量相当;黑仔、幼鳗、成鳗期芽孢杆菌数量占第二,大肠杆菌数量占第三.在饱食和空腹状态下,其肠道菌群数量以红虫投喂期的为最高,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肠道菌群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75.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牙Ping胃肠道及肝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的表达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粘膜上皮、腺上皮及肝细胞呈GnRH受体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细胞核呈阴性反应。提示:牙Ping胃肠道上皮细胞及肝细胞能够表达GnRH受体,说明GnRH可能通过其受体影响牙Ping消化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76.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0、0.02%、0.05%、0.20%、0.50%的褐藻酸寡糖,饲喂体质量(17.61±0.16)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70 d,研究褐藻酸寡糖对大菱鲆肠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褐藻酸寡糖处理组的肠道微绒毛长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皱襞高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杯状细胞大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添加褐藻酸寡糖对大菱鲆肠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0.02%和0.05%褐藻酸寡糖实验组中的脂肪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褐藻酸寡糖对饲料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以及脂肪消化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菱鲆饲料中添加褐藻酸寡糖可增大肠道杯状细胞,促进肠道脂肪酶活性,但对肠绒毛长度,皱襞高度,淀粉酶、蛋白酶活性,表观消化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77.
围食膜(Peritrophic matrix,PM)是无脊椎动物肠道内包围摄入食物的一种特殊结构,是由几丁质纤维网在黏附于其上的蛋白质(围食膜蛋白)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半通透性膜状结构[1]。已发现的围食膜有两种类型,即I型和II型[2]。I型围食膜是由中肠上皮细胞分泌并覆盖于整个中肠表面;II型则由贲门附近的细胞分泌,随着取食产生,包在食物表面并随着消化废物排出体外[3]。类似于脊椎动物消化道的黏液层,它是中肠上皮细胞和食物之间的一个物理屏  相似文献   
78.
《海洋科学》2012,36(2)
作者以初体质量为(4.80±0.11)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研究对象,在循环水水族箱中进行60 d饲喂实验,研究饲料中添加单一益生菌和复合益生菌对大菱鲆肠道菌群及部分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1:1)、嗜酸乳酸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opinatum)、嗜酸乳酸菌+双歧杆菌(1:1)、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嗜酸乳酸菌+双歧杆菌(1:1:1:1),每克饲料约含菌3.0×109个/g干质量,共配制7种实验饲料。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肠道中总菌数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肠道弧菌数(P〈0.05),显著提高了大菱鲆酚氧化酶活力、溶菌酶活性和总抗氧化力。添加不同的益生菌对血细胞数、血清蛋白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不同,例如添加的益生菌中含有乳酸菌能显著提高大菱鲆血清蛋白浓度(P〈0.05),而添加芽孢杆菌无此效果。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与添加单一益生菌相比,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降低大菱鲆肠道弧菌总数,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益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益生素的由来20世纪初人们开始利用细菌来治疗人类和动物肠道疾病,早为人知的是Ellinger1980年、Sandine1979年用嗜酸乳杆菌和乳酸杆菌来防止大肠杆菌感染。Hidu1963年发现有益细菌可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促进动物的生长。Parker1974年首次使用“Probiotic(s)”一词来描述给动物使用的有益微生物,其定义为: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物和物质。在1994年的德国汉堡研讨会上,学者们将Probiotics狭义地定义为“改善微生物和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活菌和(或)死菌(包括组分和产物)”[1]。Austin等用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  相似文献   
80.
孙旭  何晓云  杨柳燕 《湖泊科学》2018,30(4):1019-1026
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水界面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潜在的N_2O排放源,但其在富营养化湖泊中N_2O排放机制还不清楚.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采用气相色谱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研究蓝藻存在时底栖动物摇蚊幼虫排放N_2O特征及其内在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肠道是N_2O排放的主要场所,约占活体释放通量的77%.蓝藻存在时羽摇蚊幼虫的N_2O排放通量减少60%左右,肠道内细菌多样性明显下降,肠道中β-变形菌相对丰度增加21%,δ-变形菌相对丰度减少62%,从而改变肠道内细菌群落结构;同时肠道内nir S基因多样性显著增加,出现较多的nir S型反硝化菌的表型,硝酸盐的还原作用得到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摇蚊幼虫的环境效应,丰富湖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