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et Val.)]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棣属于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23种现代植物炭屑的观察、测量以及对草本、木本炭屑模拟破碎试验后的测量统计发现:现代植物炭屑形态根据其长宽比(L/W)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3个类型:1)草本型炭屑,L/W最大,平均为10.2±1.3, 呈长-薄条型、针型、簇纤维型,边缘及断口截然,棱角分明,有些具有气孔构造,很少有不规则的形态出现; 2)木本型炭屑(灌木+乔木),L/W较小,平均3.1±0.2,多呈方~长方型或立方体型,边缘多参差不齐,有些横向断口有粗大木纤维露出,相对致密; 3)阔叶类植物叶片炭屑,L/W最小,平均1.7±0.1,薄片状、网状,絮状,易碎。进一步通过对6个典型草原和森林表土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发现现代土壤中的炭屑颗粒大小相对现代植物炭屑颗粒大小总体有所减小,但草原土壤中炭屑长宽比相对森林土壤炭屑仍然较大,土壤中炭屑形态和部分结构鉴别特征仍能保留。表明L/W值与炭屑结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多数草本与木本植物炭屑。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黄土高原渭南剖面S1以来不同层位12个地层样品的炭屑形态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草本、木本植物炭屑形态变化的特点和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33.
腐泥煤变质系列热解色谱和氯仿沥青“A”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滕县、淄博两煤田与腐殖煤共生的不同煤级的腐泥煤进行了热解和氯仿沥青“A”的族组份分析,获得如下认识:热解的结果,Tmax、S1、S3、Ip全部高于共生腐殖煤,It全部低于共生腐殖煤,S2和Cp在低煤化阶段高于腐殖煤,而中,高煤化阶段则低于腐殖煤;氯仿沥青“A”都随煤级的增高而减少,腐泥煤全部高于腐殖煤,腐泥煤从低煤级到高煤级其族组份的排序从饱和烃>非烃>芳烃>沥青质变化到非烃>芳烃>沥青质>饱和烃;而腐殖煤族组份的排序则从沥青质>芳烃>非烃>饱和烃>沥青质。  相似文献   
34.
赵师庆 《地球化学》1985,(4):363-370
腐植煤不同的还原性质,不仅在我国华北聚煤区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煤层中有明显表现,而且在我国各聚煤区、各成煤时代不同含煤建造的煤层中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  相似文献   
35.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T74界面的研究主要以在地震反射剖面中大的不整合面形式为基础进行的,对界面具体的岩性、微相和成岩作用研究较少。位于塔里木盆地巴楚县东北方向一间房地区的T74露头剖面为上奥陶统与中—下奥陶统的分界面,岩性以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粒泥灰岩为主。镜下分析表明:T74界面生屑灰岩中生物碎屑以棘皮动物(主要为海百合碎片)和介形虫为主,其他生物碎屑包括腕足动物、软体动物、三叶虫、钙球粒、粗枝藻、龙介虫、有孔虫、海绵和苔藓等。通过镜下微相、C-O同位素以及X射线荧光等多种分析方法,认为T74界面地层沉积相为较温暖的低能陆棚相,后期经历了埋藏压实成岩作用、地层抬升后的淡水成岩作用和风化剥蚀作用等。岩石的缝合线发育,孔渗性较好,利于地下流体的运移和渗透,对中—下奥陶统的岩溶发育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6.
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炼活动及影响的炭屑化石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炭屑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是根据木材的解剖特征(组成木材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确定燃烧植物的类型,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火石梁和缸缸洼青铜冶炼点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黑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南缘沙地中,散布了大量的炭屑化石遗存。通过炭屑化石3个切面(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显微结构特征研究,比对现代切片标本和木材解剖图版,识别和确定炭屑化石的木材种属,确定 2100~1860BC期间的青铜冶炼所用木材为柽柳、杨属、柳属、蓼科4种乔灌木植物,火石梁和缸缸洼地区大量乔、灌群落生长要比目前荒漠生态环境优越的多。先民的青铜冶炼活动导致乔木和灌木植物被大量砍伐,植被盖度急剧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1900BC左右杨属、柳属和蓼科乔灌木植物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是一种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广泛分布的杂食性鱼类, 研究其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有助于了解其食物来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但目前的认识仅限于他们是珊瑚礁区的海胆捕食者, 对其准确的食物组成和生态功能定位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17年夏季在南沙珊瑚礁区采集了波纹钩鳞鲀样品, 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波纹钩鳞鲀消化道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 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现场食物组成, 并测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分析其营养级。研究结果显示, 波纹钩鳞鲀摄食的食物种类有13种, 分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环节动物门(Annelida)。其中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节肢动物门扇蟹科的蟹类, 如滑面蟹(Etisus sp.)、Luniella pubescens、皱纹花瓣蟹(Liomera rugata)等, 分别占61.8%、6.7%和1.8%。鱼类也有一定的贡献, 占总食物序列的23.5%。同位素结果显示其营养级为3.71±0.07, 与分子检测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波纹钩鳞鲀的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植食性鹦嘴鱼, 这拓展了以往对波纹钩鳞鲀所扮演生态角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38.
彭阳  陈安泽  钱方 《地质论评》2014,60(5):1109-1112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阿诗玛石柱,其岩石地层是呈水平产状的中二叠统茅口组厚层块状灰岩,但其构成岩石的具体岩性却未见做过详细工作。笔者等经公园管理部门同意,自下而上分别在阿诗玛石柱背侧底部、下部、中部、上部和顶部共采集样品五块,对其岩石学特征及沉积微相作了详细研究,弄清了这一世界著名景点自下而上的岩石构成及沉积相。底部为高能浅滩相灰色厚层块状具平行层理生屑颗粒灰岩,构成阿诗玛脚部。下部为中能浅潮下灰色厚层块状虫筳生屑泥粒灰岩,构成阿诗玛腿部。中部为中能浅潮下灰色厚层块状砂屑泥粒灰岩,构成阿诗玛腰部。上部为中能浅潮下灰色厚层块状具生物扰动含砂屑生屑泥粒灰岩,构成阿诗玛胸部;顶部为高能浅滩相灰色厚层块状砂屑生屑颗粒灰岩,构成阿诗玛头部。其中含有大量生物化石碎屑:有孔虫、三叶虫、藻类、介形虫、腕足、苔藓虫、虫筳、海百合茎、双壳类,为高能浅滩相和中等能量浅潮下环境。希能为石林形成过程研究和科学普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是反映古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重建火活动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和火活动的机制,但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十分缺少对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火活动记录的研究。炭屑已被证明是重建火活动历史的有效替代性指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武山盆地中中新世时期高分辨率的炭屑记录,重建了研究区天然火活动历史,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火-植被-气候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区火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 15.30~13.60 Ma时期,炭屑总浓度变化范围为59~4324粒·g-1,平均浓度为835粒·g-1。炭屑形状以次圆形为主,且几乎所有的炭屑粒径都小于50 μm,反映出研究区天然火活动是以乔木植物燃烧的森林火活动为主,主要是区域性火活动。根据炭屑总浓度的变化趋势,将研究区天然火活动历史分为2个主要阶段。阶段Ⅰ(15.30~14.00 Ma):炭屑总浓度逐步增加,平均浓度为866粒·g-1。其中,阶段Ⅰ又可以细分为3个次要阶段,Ⅰa(15.30~14.38 Ma):炭屑总浓度最低,平均浓度为693粒·g-1;Ⅰb(14.38~14.20 Ma):炭屑总浓度快速减少,平均浓度为1140粒·g-1;Ⅰc(14.20~14.00 Ma):炭屑总浓度急剧增加,平均浓度为988粒·g-1。阶段Ⅱ(14.00~13.60 Ma):炭屑总浓度急剧减少,平均浓度为777粒·g-1。(2) 孢粉数据重建的研究区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5.30~14.38 Ma时期为开阔的森林植被,湿度较低;14.38~14.00 Ma时期乔木增加,湿度增加;14.00~13.60 Ma时期乔木属种显著减少,湿度降低。(3) 经过对比分析,炭屑总浓度变化趋势与乔木类花粉百分比趋势相近,次圆形炭屑浓度趋势与阔叶类植物花粉的百分比趋势显著正相关,认为武山盆地中中新世的天然火活动与森林植被的盖度(尤其是阔叶林的盖度)有较强联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炭屑浓度高。此外,通过对比炭屑总浓度趋势和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的变化,可以推测,全球温度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研究区植被变化来对天然火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0.
应用位错理论和摩擦磨损原理对积屑瘤和鳞刺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并对它们的消长规律作了理论上的解释,认为积屑瘤和鳞刺的形成及其变化与材料的强度-温度特性和位错行为有关,揭示了积屑瘤受前刀面摩擦挤压作用和切削温度影响的本质,确立了鳞刺形成的四个阶段及其机理,强调了后刀面摩擦挤压作用对鳞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