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70篇
海洋学   394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21.
韦桂秋  蔡伟叙  易斌 《海洋科学》2005,29(11):92-96
报道了冬季南海珠江口盆地4大油田(陆丰13-1油田、流花11-1油田、CACT惠州油田和西江30-2/24-3油田)烃类氧化菌的分布和变化状况。在所有站位都检出烃类氧化菌,数量介于3.00×104~2.05×105个/L。各油田平台附近的测值高;表层的测值高于10m层。烃类氧化菌的数量与水域中的营养盐含量及其它水质因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22.
天山冻土耐冷菌的分离与产低温酶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4℃条件下,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多年冻土中分离到36株耐冷菌.通过进一步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22℃左右,在37℃下不生长.这些菌株除氨苄青霉素外,对卡那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都没有抗性.并从中筛选得到11株、3株、11株、8株在4℃下分别具有产低温蛋白酶、低温淀粉酶、低温脂酶、低温纤维素酶特性的耐冷菌.最后,对耐冷菌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23.
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沿坡向随高度的上升,藓类植物的盖度减少,而藻类植物的盖度却有上升的趋势。自然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盖度明显小于围封的人工固定沙丘。人工固定沙丘随着固定年限的增加,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增高,不同种类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不同,综合盖度因素,真藓拥有该地区最大的生物量。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藓类植物结皮厚度和株高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 0.01)。不同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土壤的总盐量、阴、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藻结皮和流沙,苔藓结皮中苔藓植物体内Mg/Ca率在0.50~0.98之间,结皮土壤Ca2+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离子,Na+、K+离子含量较少。苔藓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磷、土壤有机质呈明显正相关(P < 0.05),土壤pH值与土壤磷含量和苔藓植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 分别为 < 0.01 和 < 0.05),表明高的 pH值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和植物生物量。藓类结皮土壤中的有机质、全磷、全氮、速磷、速氮含量显著高于藻结皮的含量,尤其是有机质含量,藓类结皮都超过了1%的水平,在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1%的沙区,对维持沙丘的稳定,促进维管植物的定居和繁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4.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王焰新  刘琨  王艳红  童蕾 《地球科学》2009,34(3):533-538
筛选出能产生不同纤维素酶的10株纤维素降解菌, 系统地分析了各菌株的EG、CBH和BG酶等3类纤维素酶活.经各菌株优化组合、混合培养, 构建了一组由5株细菌(LCB03、LCB12、LCB52、LCD12和LCD51)组成、能协同作用的复合微生物菌系.经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鉴定, 这5株细菌分别为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香茅醇假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嗜麦芽寡食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和Flavobacterium mizutaii(水氏黄杆菌).复合菌系的各菌株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纤维素酶, 且各类酶可以协同作用有效分解天然纤维素, 在纤维素类污染的治理与资源化利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5.
Intensive grazing in spring–summer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n recent years. The coverage of plants and biological crusts, sand surface stability a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n the dune surface were conducted in 2002 (winter grazing) and 2005 (spring–summer graz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 80%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dune surface was covered by well-developed biological crusts and plants in 2002, when the interdune and middle to lower part of dune slopes were stabilized and only the crest had 10–40 m wide mobile belt. Affected by spring–summer grazing in 2005, over 80% of the total cover of biological crust was destructed and the plant coverage only reached 1/5 of that in 2002, especially the ephemeral plant cover had a great change. The value of sand transport potential in 2005 only reached 1/3 of that in 2002, but the total surface activity in 2005 was 1.6 times stronger than that in 2002. Meanwhile the mobile area began to expand from the dune top to the whole dune surface following spring–summer grazing. Compared with 2002, medium sand content of the dune surface soil increased by 13.9%, while that of fine and very fine sands decreased by 7.4% and 8.0% respectively in 2005 and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2005 was only about 1/2 of that in 2002. It is obvious that the presence of snow cover and frozen soil in winter could avoid the surface structure destruction in winter, while spring–summer grazing made excessive damage to biologic crusts and ephemeral plants. Spring is the main windy season in Gurbantunggut Desert and therefore intensive activity of dune surface occurred following spring–summer grazing, which led to a great loss of fine sand and organic matter. It can be seen that grazing season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sert ecosystem in Northwest China. Foundation: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2009CB421303;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771032; National Science Supporting Program, No.2007BAC17B03 Author: Wang Xueqin (1964–), Ph.D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specialized in aeolian sand geomorphology,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control.  相似文献   
826.
表土结皮形成影响因素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表土结皮普遍发育,其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土壤质地是影响表土结皮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团聚体稳定性、表面粗糙度、矿物质和交换性离子浓度、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前期含水量、湿润速度等因素同样对结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结皮的形成可以简要归纳为两个主要过程,一是团聚体的分散,二是分散后的粘粒阻塞土壤孔隙。因此团聚体稳定性和粘粒含量是影响表土结皮形成的关键。研究发现,土壤中粘粒含量为20%~30%时,极易形成结皮,当粘粒含量超过40%时,团聚体变得较为稳定,结皮形成受到一定抑制。此外,土壤中如果富含蒙脱石矿物,或者土壤溶液具有较低的交换性钠离子和电解质浓度,则表土结皮易于形成。前期含水量和湿润速度对结皮形成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试验表明,粘粒含量较高的试样在较低的前期含水量情况下更容易形成结皮,因为稳定性较高的团聚体在干燥条件下更容易因迅速湿润而崩解。湿润速度对表土结皮的影响作用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土壤结构不稳定条件下,其影响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影响结皮形成的各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这给定量研究和分析结皮形成敏感性带来很大难度,如何对各影响因子的临界值进行确定以及定量研...  相似文献   
827.
土建筑遗址表面结皮形成与剥离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虎元  刘平  王锦芳  王旭东 《岩土力学》2009,30(7):1883-1891
以交河故城土遗址为原型,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建筑表面结皮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了土质墙体表面结皮的形成与剥离机制。粒度分析、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易溶盐离子色谱分析表明,与下伏母墙相比,结皮层粒度偏细,易溶盐含量偏低;红外摄像测温显示,结皮层升温、降温幅度更大。研究认为,土建筑遗址结皮层的形成是墙面土体局部饱和崩解、泥浆蠕移干燥的结果,其形成初期对抵抗土遗址风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后在剧烈的热胀冷缩作用及风蚀作用影响下发生剥离和脱落,反而加速土遗址的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28.
李冰  张朝晖 《中国岩溶》2009,28(1):55-60
根据对烂泥沟金矿区附近喀斯特石漠区域生物结皮的物种调查,藓类植物共7科9属13种,丛藓科(Pottiaceae)和牛舌藓科(Anomodontaceae)是该区的优势科.13种结皮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成土量、饱和吸水率和饱和吸水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平均生物量为161~6 690kg/hm2;平均成土量为438~18 350 kg/hm2;平均饱和吸水率在780.43~1705.56%,最高的达到2 228.57%,最低的也有512.99%;平均饱和吸水量在1 256.5~18434.1kg/hm2,最高的达到68 140.3 kg/hm2.该结果说明,在喀斯特石漠这种缺少土壤、极度干旱且保水能力弱的环境区域,生物结皮层藓类植物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在石漠化治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9.
830.
迟缓爱德华氏菌对牙鲆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云  姜明  姜国良  杨栋  张士璀 《海洋科学》2000,24(12):42-46
当经口腔灌注大量迟缓爱德华氏菌后,牙Ping的头肾和脾脏内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表现为单核细胞数量增加,颗粒细胞内产生大量的颗粒以及颗粒吞噬作用的增强。研究结果还表明,病菌也会对免疫器官产生损害,可造成细胞水肿,膜性结构破坏及细胞坏死。本文详细观察了牙Ping肾、脾、肝、肠及血液的显微结构和肾、脾、肝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对疫苗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