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349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红海湾水质营养状况及其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97年8月和1998年3月的调查,从2项生物学指标和5项化学要素着眼,分析了红海湾海水的营养状况及其频率特性。结果表明:红海湾海水的营养状况和频率特性呈现出季节变化和观测要素间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有区域差异;总体上营养基本适中,但初秋在湾南部和湾口营养不足,早春在湾顶河口区营养过剩,过剩的营养盐主要是活性磷酸盐和氨氮。  相似文献   
162.
叶翔  李炎  黄邦钦  胡毅  陈坚 《海洋学报》2008,30(2):102-110
利用2004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现场激光粒度仪剖面测量数据,运用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理论,分析了悬浮颗粒物的Sheldon谱图和正态化谱图的剖面分布精细结构。横跨台湾海峡沿岸及浅滩外斜上升流的A和B两断面Sheldon粒径谱类型相近,正态化谱图的斜率r的范围从-0.79到-0.65,在明显高于寡营养海域的水平上波动。斜率r的高值带或高变幅带,在上升流系高叶绿素带及叶绿素最大层的周边或前端的呈斑状分布。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分析结果支持关于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生态系高生产力、短食物链和高营养转换效率的宏观认识,并深化对营养转换效率分布精细结构的了解。现场激光粒度仪可发展为探索海洋食物链时空分布精细结构的常备传感器。  相似文献   
163.
厦门东海域鱼类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厦门东海域58种鱼类的营养关系.根据对它们的食性分析,并依其食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将厦门东海域的鱼类食性类型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该海域鱼类的营养级可分为4级:杂食性鱼类、低级肉食性鱼类、中级肉食性鱼类和高级肉食性鱼类,其中低级肉食性鱼类占优势,为63.79%.本文还分析了厦门东海域鱼类的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途径,并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厦门东海域鱼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4.
《海洋世界》2008,(11):7-7
同许多植物类似,辣椒也有一套生存法则:产生营养丰富的果实,来吸引鸟类和其他生物,并通过后者传播自己的种子。诱人的辣椒同时也招来了“不速之客”——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可以将辣椒种子置于死地,而辣椒则通过自身的“热辣”来抵御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5.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 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形体指标和基础营养成分具有较大差异, 其中跑道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同时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蒸煮损失和持水力相接近。跑道组鲫鱼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池塘组鲫鱼(P<0.05)。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跑道组鲫鱼中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 因此跑道组鲫鱼可能具有更佳的风味。此外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 然而跑道组鲫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803 8 g/100 g)高于池塘组(1.411 1 g/100 g)。基于GC-IMS结果可知, 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层次聚类热图分析从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了33种特性差异标记物用以区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鲫鱼。研究结果表明, 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对鲫鱼营养品质和特征风味有所改善, 可以通过GC-IMS技术进行有效快速鉴别, 同时阐明了风味感官差异的物质基础, 为淡水鱼养殖模式选择和产品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6.
天鹅湖长蛸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蛸(Octopus minor)肌肉组织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评定。结果表明:长蛸肌肉样品中,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的鲜质量分数和干质量分数分别为14.85%和71.80%、0.41%和2.0%、1.94%和9.36%,水的质量分数为79.30%;测得17种氨基酸,总质量比是651.7 mg/g,必需氨基酸质量比为256.5 mg/g,占氨基酸总量的39.36%;必需氨基酸中色氨酸得分最高为217,所有必需氨基酸均在53分以上,半胱氨酸+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共检测10种主要脂肪酸,其中EPA+DHA的总质量分数为31.23%(雌)、32.10%(雄);富含钠、钾、钙、镁、铁等11种矿物元素,微量矿物元素中锌质量比最高,为111.36 mg/g;维生素A、B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67.
自然环境中海洋哺乳动物的食物组成十分多样,且呈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这种复杂多样的食物组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动物因一种食物中某些营养物质缺乏可在另一种食物中得到补偿。而人工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则通常以商业性捕捞的鱼类为食,这些食物鱼既经济且又来源方便,食物只能是一种或少数几种海洋生物,食物组成比较单一,食物中容易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缺陷,另外,饵料的冷藏和解冻过程也会导致鱼体中一些营养成分的破坏或损失。因此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海洋哺乳动物的营养障碍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无疑对水族馆或研究机构中海…  相似文献   
168.
根据2012年9月对莱州湾西南部海域及其毗邻10条河流的调查结果,以及近30年来关于莱州湾海域表层水营养盐的调查资料,报道了各条河流和近海海域的营养盐状况及该海域营养盐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0条主要调查河流的总溶解态氮(TDN)平均含量在1.82~10.66mg/L之间,其中有8条河流超过河流总氮劣五类水质标准,6条河流硝态氮(NO3-N)含量高于氨氮(NH4-N)。(2)所调查的5个近海断面中小清河口近海断面、虞河口近海断面及溢洪河口近海断面的DIN平均含量超过海水无机氮第四类水质标准;除小清河口近海断面外其余近海断面活性磷(PO4-P)含量均属一类海水水质。(3)部分断面营养盐含量在河口混合区淡水端升高,可能与咸淡水混合动力作用相关;莱州湾西部区域营养盐含量高于南部区域,南部的堤河氮、磷含量极高;原油开采活动可能是影响附近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及形态的重要因素。(4)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莱州湾表层水无机氮平均含量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变化,到90年代后期已属劣四类海水水质;无机磷平均含量在该时段呈降低趋势,但到90年代后期也保持在较高水平,随后又波动下降。(5)所调查的莱州湾近海区域整体处于磷限制潜在富营养状态;氮磷摩尔比(N∶P)在所考察的大部分时段内高于Redfield阈值(16),净营养盐收支呈磷减少而氮增加的总体变化趋势,近年来磷限制程度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169.
2010—2012年对青岛汇泉湾海滨浴场区2站点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67周次连续监测,共检出浮游植物53属94种,细胞总丰度的变化范围为7.19~272.35个/mL,均值为46.74个/mL,硅藻在细胞总丰度中的比例平均达70.34%,主要优势种有骨条藻、角毛藻、菱形藻、新月筒柱藻和舟形藻。调查期内,共检到3次硅藻的赤潮,未检到营养盐发生限制的现象。周年的统计分析显示,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中的羽纹硅藻类与营养盐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在浴场开放期,Chl-a质量浓度均值达7.26mg/L,为全年最高,浮游植物群落以羽纹硅藻类最占优势,并且Chl-a与羽纹硅藻丰度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特别对羽纹硅藻在开放期占优势可能引发的不利影响作了探讨,并建议在今后监测和评价该类休闲水域时,应对此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0.
海马齿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盐生植物, 既是传统野生菜蔬, 也在海岸带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北移种植海马齿进行生态修复时, 越冬低温的影响是成功与否的首要关注问题, 其机制尚待解明。脂肪酸在生物耐受低温中发挥作用, 挥发性有机物与脂肪酸代谢关系密切。本研究利用海湾环境中生态修复浮床上的海马齿样品, 重点解析北移种植环境下, 海马齿植株不同部位受越冬影响前后的脂肪酸和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差异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海马齿的花、叶、茎和根样本中, 共检出14种脂肪酸, 根中的脂肪酸种类数相对最多;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花和叶中的含量(平均分别为56.46%和60.23%)总体大于茎和根(平均分别为41.56%和44.45%)。茎、叶中共检出86种挥发性有机物, 蘑菇醇为优势种类。越冬后脂肪酸和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数量显著降低, 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在冻伤植株中显著升高; 就植株脂质营养指数而言, 耐受越冬低温的植株其脂质营养品质提高。越冬造成海马齿两类化合物发生显著变化, 其中C18脂肪酸代谢响应有重要贡献, C18: 3(n-3)和蘑菇醇分别是脂肪酸与挥发性物质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代谢产物, 可能与抗冻应激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为推广海马齿种植以构建可持续近海生态修复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