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长期以来,中国海倒颚蟹属仅记录一种,即渤、黄、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异足倒颚蟹AsthenognathusinaequipesStimpson,1858。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采自中国海的全部倒颚蟹属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共发现除该种外还有以下2种,为中国海的新记录:宽身倒颚蟹AsthenognathusgallardoiSer埁neandSoh,1976和六角倒颚蟹AsthenognathushexagonumRath-bun,1909,均采自南海北部。异足倒颚蟹为中国北方和东部海域常见种,但未见于南海。六角倒颚蟹与异足倒颚蟹形态上较相似。两者差异在于六角倒颚蟹头胸甲六角形,后缘约与额-眼眶缘等宽,背面有2对凹陷,后侧缘有2条颗粒脊,而异足倒颚蟹头胸甲后缘约为额-眼眶缘宽的1.5倍,背面仅有浅横沟。宽身倒颚蟹与其他两种形态差异较大,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9倍。  相似文献   
72.
《海洋世界》2008,(10):9-9
许多动物在生存过程中都会逐渐找到避免被天敌捕食的新方法。生态学家最近发现了大黄蜂防范蟹蛛的秘密。蟹蛛是大黄蜂的捕食者之一,它的伪装能力相当高明,它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不易被猎物发现。来自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生态学家在研究使用了“机器蟹蛛”并模拟了蟹蛛的捕食环境。  相似文献   
73.
我国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养殖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辽河流域,经过多年的人工养殖、跨流域引种和增殖放流等活动可能会对其遗传特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29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水系的野生和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6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杂合度水平(Ho=0.702—0.744),香农信息指数(I)显示6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长江野生长江养殖黄河野生辽河养殖黄河养殖辽河野生。(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来源于种群内个体间和个体内部的变异分别为14.02%和85.8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处于较低水平(FST0.05);(3)瓶颈效应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群体近期均经历过有效种群的降低,且6种群内个体的遗传组成混杂。综上所述,三水系野生和养殖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长江和黄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养殖群体;三水系河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江养殖群体、黄河野生及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可能与其跨流域引种及养殖群体逃逸造成其种质混杂有关。  相似文献   
74.
人放天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质量好、个体大、耐运输、肉质鲜美,是优质高档蟹的代表,但产量严重不足。建立一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估算的模型来估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确定放养量,以达到湖泊中华绒螯蟹稳产已迫在眉睫。本文根据近20年来作者对湖泊中华绒螯蟹放养的经验,结合灰估理论,提出蟹自然生产潜力:W=[B1K1C1/R1+B2K2C2/R2]·(B1+B2)2/B12+B2和蟹种放养量:W0=P0[B1K1C1/R1+B2K2C2/R2]·U/P估算模型,并与生产实践进行求证。其结果与生产实践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其估算结果可作为指导湖泊中华绒螯蟹生产的依据。  相似文献   
75.
以双裂蟹甲草(Cacaliadavidii)为材料,研究其净光合速率对生态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双裂蟹甲草净光合速率(P  相似文献   
76.
热河生物群中蜘蛛和蟹奴化石几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平 《世界地质》2004,23(4):313-320
由于蜘蛛身体表面所覆盖的体壳较薄,通常保存为化石的几率较小,因此,蜘蛛化石是一类较为稀有的化石。热河生物群中的蜘蛛化石迄今尚未进行过系统描述。本文报道了属于Araneidae Leach,1819(园蛛科)、Gnaphosidae(平腹蛛科)和Theidiidae Sundeva1833(球腹蛛科)6个蜘蛛新种:Araneus liaoxiensis sp.nov.,A.aethus p.nov.,A.reheensissp.nov.,A.beipiaoensis sp,nov.,Gtuzphosq liaoningensiss p.nov.和Theridion atalus sp.nov.;以及蟹奴幼虫的一个化石新属种Mesosacculina papposa gen.etsp.nov.。这些化石均采自辽西北票黄半吉沟义县组下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77.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体内类立克次体生物的寄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答河蟹)“颤抖病”是近几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区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对取自江苏省淮阴地区的病蟹进行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在所有病触体内均发现大量寄生的类立克次体生物,而在取自未发病区域的健康河蟹体内没有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类立克次生物主要分布在河蟹的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血细胞内,它可以破坏河蟹肌细胞的肌纤维的肌纤维,损害运动系统,这与河蟹的颤抖现象相吻合,因此作者推断它有可能是引发  相似文献   
78.
对1997-2005年长江口亲蟹汛期渔获规格和捕捞量进行了研究,并对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亲蟹平均壳长、壳宽和体重分别为61 mm、66 mm和142 g,雌雄个体比例为1:2.16;同期亲蟹年均捕捞量为2.03 t,最大持续产量参考值为1.06 t.研究期内亲蟹个体规格差异过大,捕捞量变动剧烈且时间分布有前移趋势,捕捞量相关因子的年间变动没有显著规律.此外,插网作业方式应予以禁止或限制,九段沙附近水域的捕捞强度也应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9.
为了解江苏、江西、湖北、上海、河南5个地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形态差异和获取快速、有效的形态鉴别方法,本研究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地标点法来分析各产地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6%、67.21%,传统形态测量法前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6.77%、82.70%,两种方法均表明其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头胸甲及腹部部位;(2)聚类分析将克氏原螯虾5群体聚为两支,上海、河南、江西、湖北群体聚为一支,江苏群体单独聚为一支。(3)地标点法雌雄群体综合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94%,传统形态测量法综合判别准确率均为5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克氏原螯虾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且地标点法区分不同产地克氏原螯虾群体差异性效果显著,这将有利于克氏原螯虾生产和选育过程中群体的鉴别及外形特征的快速获取。  相似文献   
8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来源等样品。通过对比分析幼体及食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对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期的食物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碳稳定同位素(δ~(13)C)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氮稳定同位素(δ~(15)N)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的发育过程中,随着幼体不断向上游江段回溯,食物中陆源物质的比例逐渐增大,食物来源由浮游性食物向底栖性食物转变,且营养级逐渐增高。综合分析证明,在生境多样化、食物来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中,δ~(13)C值呈现的是食物来源的区域性和特异性,可以识别中华绒螯蟹洄游过程中的食源变化。δ~(15)N值虽受到区域氮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仍能体现幼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