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388篇
海洋学   78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厦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天然放射系不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HPGeγ谱仪测定了厦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得到11种核素238U2、34Th2、26Ra2、22Rn2、10Pb2、28Ra2、28Ac2、28Th2、24Ra2、12Pb、40K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0.2、82.7、32.4、28.9、94.2、69.3、57.1、71.6、64.0、71.4、692Bq/kg.结果表明潮间带沉积物中天然放射系不平衡,其中234Th相对于238U2、10Pb相对于226Ra过剩,222Rn相对于226Ra2、28Ac相对于228Ra2、24Ra相对于228Th亏损.  相似文献   
62.
厦门海域水体中有机锡的存在形态与含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SPE-GC-FPD)对厦门海域表、底层海水中的有机锡化合物进行了分析检测。其中表层海水中检出的有机锡化合物以二丁基锡(DBT)为主,底层海水中以三丁基锡(TBT)为主,且TBT的浓度显著高于表层水。表层海水中总有机锡浓度在129.1—4 826.8 ng(Sn).L-1之间,底层海水则分布在321.6—1 954.5ng(Sn).L-1之间。结果显示,厦门港内及同安湾附近海域水体中的有机锡浓度远高于九龙江口及厦门西南海域,这与厦门海域船舶活动和网箱养殖密切相关。通过对鼓浪屿站点表层海水中有机锡化合物15 h的连续监测,推测光照对水体中有机锡的降解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3.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及其物质来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华胃 《台湾海峡》1993,12(2):136-144
台湾海峡重矿物平均分布0.95%,其分布由西岸向东岸递减;由北部经台湾浅滩朝粤东方向缓慢递减。碎屑矿物46种,以角闪石、绿帘石、磁铁矿、钛铁矿、褐铁矿和片状矿物为主,它们占重矿物含量的67%。据主要重矿物含量将海峡分成8个矿物组合区。碎屑矿物来自海峡两岸基岩,通过河流搬运入海,有部分片状矿物为海峡以北的物质随浙闽沿岸流进入海峡而沉积。其海绿石是台湾西岸、澎湖岛第三系或第四系含海绿石岩层剥蚀后搬运入海沉积而成的。台湾浅滩的残留沉积物为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的河口滨海相沉积物。由于处在开放的海洋环境,至今没有接受现代沉积。残留沉积物中的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等重矿物相对富集,含量高于近源海域,有可能赋存浅海砂矿。  相似文献   
64.
龙口湾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波 《海洋学报》1989,11(6):722-729
本文对龙口湾表层沉积物中的pH、Eh、S2-、N、P、有机物、Cu、Pb、Zn、Cd和石油等11种化学要素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了其相关性及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将其与相同站位海水的相应化学要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另外,还初步评价了该湾的污染状况,并提出了底质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65.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系统描述钙质超微化石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特征,对遍布南海的175个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相差很大,从0—3.8×1010个.g-1不等。平面上将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21属28种,以Emiliania huxleyi、Florisphaera profunda和Gephyrocapsa oceanica为优势种,其中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据绝对优势。南海钙质超微化石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14°N线南北两边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存在差异;二是南海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两片海域为最高,并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趋势。对影响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的水深、上升流与营养盐、陆源物质稀释作用、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作了讨论,并根据钙质超微化石随水深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补偿深度应在4 000m左右。  相似文献   
66.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300-2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400-3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湘西洛塔表层岩溶泉的生态环境类型及水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溶石山区表层岩溶带的调蓄功能可有效控制石漠化的加剧并为严重缺水地区提供饮用水。文章以湖南洛塔为例,在大量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对洛塔岩溶区表层岩溶系统生态环境与表层岩溶泉水文特征的对比研究,按生态环境属性将表层岩溶泉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森林环境表层岩溶泉、石漠化环境表层岩溶泉及石漠化-森林过渡环境表层岩溶泉。详细论述上述三种表层岩溶泉的发育条件与水文特征:森林环境表层岩溶泉具有持续稳定的水文动态与流量;石漠化环境表层岩溶泉流量与降雨量相对应,动态极不稳定;石漠化与森林过渡环境表层岩溶泉流量排泄峰值具有随泉域植被覆盖率增加而缓和的趋势。按照环境类型对表层岩溶泉进行分类,可直观地显示其特殊的水文特征,有助于岩溶泉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68.
单帅  师春香  沈润平  白磊 《气象科技》2021,49(6):830-837
本文利用2010—2015年2400多国家气象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对覆盖中国的EAR70、CLDAS和ERA Interim 3种表层土壤温度进行了评估和对比。结果表明:空间上CLDAS表层土壤温度精度最高(平均误差为-0.5 ℃,均方根误差为3.0 ℃,相关系数为0.96),受益于CLDAS高精度的陆面初始场,EAR70平均误差得到了改善;时间上ERA Interim再分析表层土壤温度在6:00和夏、秋季精度会明显下降,再分析表层土壤温度在数值较高时段表现出冷偏差,原因是模拟的土壤温度数值上升速度慢,对应的参数化方案有待改进。再分析表层土壤温度在东北地区冬季存在冷偏差,可能和积雪覆盖有关,陆面参数化方案也有待提高。在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地区,融合地面观测的CLDAS提高了大气驱动的质量进而改进了土壤的模拟。ERA Interim分辨率较粗不适合在青藏高原或者沿海地区使用,结合了CLDAS的EAR70在青藏高原精度提高。土壤表层温度的精度随着高精度的土壤状态初始场进入模式中时间延长会显著下降。因此,CLDAS的实时同化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在分析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69.
沿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有效结合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江沿海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重金属有效结合态与沉积环境、矿物组成和人为排放等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积累数量,呈现出潮汐河口沉积物>沿海沉积物>强潮汐河口沉积物的趋势,这反映了不同沉积类型对重金属富集作用的差异;重金属的有效结合态,总体上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的顺序存在,但是不同的重金属或同种重金属在不同的采点,主要有效结合态的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与重金属的地球化学性质、沉积环境和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组成有关,更受到重金属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南海西沙海槽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与表层水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海西沙海槽SA12-19柱状样进行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和氧碳同位素分析, 并进行14C测年. 结果表明它包含了氧同位素1~3期(第3期不全), 即晚冰期~冰后期的沉积. 对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结果, 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表层海水古温度. 结果表明, 氧同位素1~3期, 本区温跃层有增大的趋势, 尤其在中全新世出现温跃层短暂加深的现象. 表层海水温度全新世冬季23.3~27.2℃, 夏季28.8~29.8℃; 氧同位素2期冬季21.4~24.4℃, 夏季28.1~29.0℃; 氧同位素3期冬季表层水温为21.9~25.2℃, 夏季为28.5~29.3℃. 氧同位素2期冬季表层水温比1期低2~ 6℃. 在冰期向冰后期过渡中出现明显温度回返的“新仙女木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