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377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罗贤冬  杨晓勇  段留安  孙卫东 《地质学报》2014,88(10):1874-1888
胶东半岛是我国最主要的原生金矿矿集区,金矿的主要控矿围岩是郭家岭花岗岩,通过研究郭家岭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金矿的成因和物质来源具有指示性意义。本文研究的两个花岗岩岩体为上庄岩体和郭家岭岩体,两岩体同属郭家岭型花岗岩。通过对两岩体的花岗岩样进行岩相学矿相学观察、全岩主、微量元素和U-Pb同位素分析,获得胶东半岛中生代岩浆岩的成因机制与源区性质及自然金的产出形式等科学信息。LAICP MS锆石U-Pb年龄得出郭家岭岩体年龄125.4±2.2 Ma,上庄岩体U-Pb年龄128.8±2.0 Ma,都为中生代早白垩世,两岩体年龄相差3Ma,在年龄误差范围来看可以把两岩体作为同一期岩体,也在年龄角度证实两岩体都同属郭家岭花岗岩。两岩体的锆石组成都含有太古宙和晚侏罗纪的继承锆石,指示两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具相似性,都包含太古宙岩石成分和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分。两岩体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配模式,表现出明显的LREE富集和HREE极度亏损,没有明显的铕负异常。郭家岭岩体和上庄岩体花岗岩都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特征,都具有高的Sr含量(913×10-6~1325×10-6),低的Y含量(2.2×10-6~8.4×10-6)和Yb含量(0.21×10-6~0.68×10-6),较高的(Dy/Yb)N比值1.62~2.28,暗示花岗岩岩浆形成时石榴石是一个重要的残留相,而没有斜长石作为残留相。两岩体具有较低的MgO、Cr、Ni含量和Mg#,反映郭家岭型花岗岩岩浆的形成可能是岛弧环境榴辉岩相压力条件下洋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82.
胶北内生金矿是壳幔混源岩浆期后热液成矿 ,受复合基底EW向构造的早新华夏系和郭家岭超单元控制 ,蚀变、矿化分阶段连续进行 ,分为焦家式、灵山式、玲珑式及上庄式四个亚类型。金矿床区域上东西成行、南北成列、汇集成片呈棋盘格局 ;矿带内矿床沿走向等距分布、沿横向对应出现 ,矿床类型横向具分带、走向有变化、倾向相对稳定。矿体在控矿构造引张扩容段和构造叠加段赋存 ,并具斜立、侧伏、尖灭再现、斜列、瓦叠等产出规律。  相似文献   
83.
对东风盐场9个站位卤水中由藻类植物产生的可溶性糖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海盐产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站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7-124.3mg/L,以6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卤水中可溶性糖在111mg/L-215mg/L范围内,结晶盐的产量随卤水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同时降低了NaCl的含量,并增加了可溶性杂质及水分的含量,从而降低了盐质。初始可溶性糖浓度为111mg/L、137mg/L、160mg/L、193mg/L和215mg/L的25.4°Be’的卤水,在日照下实验12天,其对应结晶盐的NaCl含量分别为91.66%、90.63%、90.48%、90.23%和88.46%,可溶性杂质的含量分别为3.05%、3.32%、3.33%和4.54%。  相似文献   
84.
在难取心地层,孔底冲洗液的流向和流量直接影响岩矿心的采取率及其品质.据此设计了采用正循环冲洗工艺的HD-76-I型钻具,并使用具有良好胶结稳定作用的SM胶液,提高了在严重裂隙破碎的、软岩变化的、松散和流失的难取心地层的岩金钻探采取率和取心质量.  相似文献   
85.
酸性条件下交联的新型压裂液增稠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川西浅层气藏低渗透、水敏性、碱敏性储层在压裂施工过程中压裂液及其破胶液对储层伤害严重等问题,通过借鉴羟丙基胍胶的改性原理,向普通胍胶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钠羧甲基和羟丙基,研制出酸性条件下交联的新型压裂液增稠剂ACG。该增稠剂破胶后残渣量少,粘度低,有利于压裂液的破胶返排。由该增稠剂制成的压裂液有很好的流变性、破胶性,对储层伤害小,能够达到川西浅层对压裂液的技术要求,为低温低渗透油气藏的压裂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成果。  相似文献   
86.
王浩铮  张华锋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15,31(6):1694-1710
高级变质岩的变质历史是反演地壳构造-热事件的重要依据,然而高温扩散和重结晶作用能够改造造岩矿物中的主量元素分布,这对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反演产生很不利的影响。相对于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尤其是离子半径较大的REE,由于其在晶格中的扩散速率远小于主量元素,在高级叠加变质过程有可能记录前期变质作用。本文以胶北地体的高压基性麻粒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分析,初步解析了变质重结晶过程中的矿物微量元素再分配特征及其对变质作用的指示意义。岩相学上的证据表明这些样品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和后期重结晶作用。单矿物的原位化学成分分析,峰期矿物石榴石、单斜辉石的主量元素Mg、Fe、Ca等二价阳离子分布均一,但部分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则表现出钟形剖面环带分布,暗示主量元素遭受到成份扩散及重结晶所致的元素再分配,微量元素可记录峰期历史。结合主、微量元素温压计,我们分别估算了胶东基性高压麻粒岩的峰期(828℃、1.27GPa)和中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温压条件(810~840℃、0.6~1.0GPa),并推测其后期经历过角闪岩相退变质叠加。结合前人的年代学工作,我们认为该基性麻粒岩经历了近等温快速减压的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87.
胶北地块变质基底超镁铁岩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胶北地块变质基底的蛇纹岩、蛇纹岩化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尖晶石橄榄斜方辉石岩、角闪石岩自形成以后,经历了早期的高角闪岩相和晚期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因而记录了三个阶段的矿物组合:早期的Opx1+Ol1+Spl1;中期的Opx2+Ol2+Spl2+Amp2和晚期的Amp3+Srp3+Mag3+Cal组合。超镁铁岩中普遍存在的角闪石,具有粒状变晶结构特征,形成于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过程。蛇纹石没有受到应力作用的迹象,显示其形成于晚期非挤压环境的交代变质作用过程。尖晶石橄榄岩中斜方辉石的矿物化学以及尖晶石橄榄岩的高Mg O含量都表现出克拉通橄榄岩的性质。角闪石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图解的(La/Sm)N的比值1.11~1.41,(La/Yb)N的比值0.91~1.61,超镁铁岩多元素图解显示无高场强元素异常,都表明胶北地块变质基底的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或是裂谷环境。尖晶石矿物的Mg#0.72~0.79、Cr#0.06~0.12表明交代变质成因。方辉橄榄岩橄榄石的Fo值88.42~90.50、超镁铁质岩石全岩主元素的分散性、较大的∑REE含量变化以及Si/Al-(Mg+Fe)/Al和Mg/Ti-Fe/Ti主元素的比值图解所表现出的超镁铁岩与角闪石岩具有成因联系等,都表明胶北变质基底的超镁铁岩可能是具有堆晶成因的一套幔源岩浆系列。高MgO含量(16%~42%)表现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橄榄岩地幔性质;高水含量反映出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变质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88.
胶北地体早前寒武纪重大岩浆事件、陆壳增生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刘建辉  刘福来  丁正江  刘平华  王舫 《岩石学报》2015,31(10):2942-2958
早前寒武纪重大岩浆事件是早期陆壳增生及演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总结最近几年胶北地体早前寒武纪重大岩浆事件代表性岩石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的最新成果,厘定出太古宙~2.9Ga、2.7Ga及2.5Ga三期以TTGs岩浆事件为代表的陆壳增生事件。这些TTGs具有典型太古宙高铝TTGs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正的εHf(t)值,锆石Hf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ca.3.2~2.7Ga。两种不同的构造模式被用来理解胶北太古宙TTGs(陆壳)的成因:(1)加厚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2)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根据胶北TTGs在时间上呈事件性侵位,空间上呈面状分布,以及相对较低的Mg#、Cr及Ni含量,前者可能更适合胶北TTGs的成因。确定了胶北古元古代2.2~2.0Ga黑云母/角闪石二长花岗片麻岩及~1.8Ga以二长(正长)花岗岩为代表的多期陆壳重熔事件。综合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总结出胶北早前寒武纪陆壳形成及演化历史:1)2.9Ga,主要为基性地壳(洋壳)的增生,并可能存在规模有限的、被剥蚀殆尽的太古宙早期陆壳;2)在~2.9Ga、~2.7Ga及~2.5Ga,由于地幔(热)柱上涌,ca.3.3~2.7Ga新生的加厚基性玄武质下地壳发生事件性部分熔融,并伴随有早期陆壳的重熔,形成主要由TTGs及少量陆壳重熔型(高钾)花岗岩组成的太古宙陆壳;3)ca.2.2~2.0Ga,可能由于地幔物质上涌,陆壳伸展,形成裂谷,陆壳物质重熔,形成ca.2.2~2.0Ga花岗质岩石;4)ca.1.95~1.85Ga,发生强烈的挤压碰撞构造作用,裂谷闭合,卷入挤压作用的物质发生高角闪岩相到高压麻粒岩相变质;5)~1.8Ga,地幔物质上涌,陆壳伸展减薄,陆壳物质重熔,形成~1.8Ga花岗岩。  相似文献   
89.
以矿物学和矿床学为指导,从巴什布拉克铀矿床含矿层位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的人工重砂样品中分离和挑选矿物组分,经电子探针研究,首次在该矿床含矿层中发现胶硫钼矿、铀石和含钛铀矿物等新的矿物组分,丰富了本矿床的矿物组合。此外,对含矿层中有机质的含铀性进行分析,认为油气还原过程有2期,早期不含铀,晚期含铀,从而佐证了巴什布拉克铀矿床是红色杂岩系在油气还原退色过程中形成的砂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90.
讨论了半水磷石膏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热性能、微观形貌以及胶凝性能。结果表明:半水磷石膏中主要化学组成为CaO和SO3,其总量达到70%,含有少量的结晶水和P2O5;半水磷石膏中含有放射性元素,但未超过GB/T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限值;半水磷石膏矿物组成主要是α型的烧石膏相,但其放热峰面积小,主要以不同取向的硫酸钙晶体的聚晶形式存在,胶凝性能差,烘干强度仅为0.38 MPa。半水磷石膏与二水石膏制备的α型半水石膏在微观形貌上存在较大差异,将其直接应用于建筑材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