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44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785篇
海洋学   103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大亚湾海区营养盐的变化及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根据1999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4个季节对大亚湾海区的监测,选用一种新分类分级的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了大亚湾海区的富营养水平;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大亚湾海区近十多年来氮,磷营养盐的变化趋势,并与中国沿海几个海湾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冬,春、夏三季的水质属贫营养水平,秋季有个别站位水质属磷限制中度营养水平和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大亚湾海区水中总溶解无机氮(TIN)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磷酸盐(PO4-P)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中国沿海几个海湾中,大亚湾水中营养盐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32.
贝类病害学研究进展:Ⅰ.贝类微生物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概述了贝类各种微生物病的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外贝类病害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
对虾养殖,陆源污染与赤潮灾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4.
西湖水域初级生产力和富营养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对杭州西湖水域微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逐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用细胞数和叶绿素a所表征的浮游藻类的生物量,用ATP所表征的活生物碳量及用测氧法和~(14)C同位素示踪法所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均为岳湖>西里湖>小南湖>外西湖>北里湖>>三潭内湖。文章评价了近几年对西湖治理的效果,即富营养化的发展得到一定控制,但目前仍属于重富养化生态系统。文章还提出了导致富营养化的关键营养元素之一磷与光合作用速率、透明度等的定量关系,并通过西湖的年初级生产量(5334.2吨有机碳)换算出年潜在鱼产最(约50万公斤)。文章指出,放养摄食浮游藻类的鱼类是减轻湖泊营养负荷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5.
两种涡鞭毛藻的周日垂直迁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Alexandrium lusitanicum于1987年采自葡萄牙沿海,Y-100于1989年采自德国湾。在暗室中用一根柱长150cm,内径3.4cm的玻璃柱对两种涡鞭毛藻的垂直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藻均进行有规律的周日垂直迁移,且均在始前2h开始向上迁移,光照结束前3h开始向移速度约为280μm/s,向下约为140μm/s向下约为850μm/s;Y-100向上迁移速度约为280μm/s  相似文献   
36.
赤潮甲藻分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玉洁 《海洋信息》1991,(10):30-30
  相似文献   
37.
表观增氧量在近岸海域赤潮快速评价与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和氧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出了"表观增氧量(AOI)"概念,并研究了赤潮发生期间,海水中表观增氧量与赤潮藻细胞密度的相关模式及其在赤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表观增氧量可较准确、客观反映赤潮生物量,可作为具有光合作用能力藻的赤潮评价指标.判断赤潮发生的表观增氧量标准为2.0mg/dm3,预警值为0.5mg/dm3.本研究推荐按AOI值将赤潮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为2mg/dm3≤AOI≤5 mg/dm3,中度为5mg/dm3<AOI≤10mg/dm3,重度为AOI>10mg/dm3.用表观增氧量评价赤潮,具有简便、快速、可信等优点,在赤潮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深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海是一个高压化的,黑暗的,既有低温又有高温等环境的世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深海世界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研究、开发、利用深海微生物,已成为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39.
南海大鹏湾与大亚湾浮游动物的比较及其与赤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亚如  欧强 《海洋通报》1993,12(2):46-51
  相似文献   
40.
分析了几株自南海及东海分离的亚历山大藻的rDNA部分序列信息,其中包括核糖体大亚基(LSU)rDNA的5′端D1-D2区序列,以及5.8SrDNA和ITS区序列;同时也对实验室保种的部分来自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亚历山大藻相关序列进行了测序和分析,并以此作为序列分析中的参考。采用ClustalX及MEGA2软件对所得到的序列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分离自南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和分离自东海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即便是在ITS区和LSUrDNA等高变区,其序列信息也完全一致。与基因库中搜索到的其它亚历山大藻rDNA序列信息相比较,中国沿海的塔玛/链状亚历山大藻序列更接近于塔玛复合种的“亚洲温带”基因型。对于分离自南海的另外两株未定种的亚历山大藻,通过对比序列信息,发现它们与相关亚历山大藻(A.affine)非常接近。分离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在序列上与分离自新西兰的藻株相似,而与分离自欧洲的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株相差较大。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rDNA序列信息的获得为针对有毒藻种设计特异性核酸探针,发展灵敏快速的生物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