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报道了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SPF)选育的结果,主要介绍1999-2000年选育子3代和子4代的养殖结果。1999年选育对虾子3代养殖平均1788kg/ha,对虾平均体长13.69cm。而对照池中暂养池对虾体长3-4cm发病死亡,养殖池对虾体长6cm发病死亡;2000年选育对虾子4代养殖平均3168kg/ha,对虾平均体长15.00cm;对照池产量为3450kg/ha,对虾平均体长13.30cm。说明经过连续几代的人工选育,对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32.
甘肃胡杨恢复发展的限制因子及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康向阳 《中国沙漠》1997,17(1):53-57
甘肃胡杨正处于负向演替的衰退状态,在现存的14590 hm2胡杨林中,衰退林和成熟林就占了73.0%,且大多为胡杨疏林;而树龄小于15年的幼龄林仅占了5.0%,1~5年生天然更新苗十分罕见。影响、限制甘肃胡杨天然林恢复发展的主要因子是林地水土环境的恶化;而胡杨无性繁殖困难、实生苗在生长形态方面表现参差不齐等因素,又限制了胡杨的人工发展。只有在突破胡杨无性繁殖难关的基础上,通过良种繁育调动群众营建人工胡杨林的积极性,才是恢复发展胡杨林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3.
为研究长牡蛎壳黑选育系F7的生长规律,分别采用了线性回归方程和Von 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非线性模型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黑选育系F7幼虫期和养成期的生长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并对长牡蛎壳黑选育系F7养成期的壳高、壳长、壳宽分别与总重进行曲线拟合,以研究长牡蛎壳黑选育系F7的生长规律。研究表明,幼虫期壳高、壳长对日龄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39.723 8+11.697 2x,R^2=0.991;y=31.346 2+9.802 8x,R^2=0.986。壳高与壳长成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4.867 0+1.175 0x,R^2=0.989。养成期长牡蛎壳黑选育系F7的总重增长与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最符,R^2=0.955;长牡蛎壳黑选育系F7的总重与壳高、总重与壳长、总重与壳宽分别遵循复合曲线y=0.706×1.055~x,R^2=0.991、y=1.336×1.075~x,R^2=0.983、y=1.287×1.154~x,R^2=0.944。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 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对照组(P0.05), 3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33%~9.33%、0.83%~15.83%和0.74%~25.19%,9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83%~10.46%、3.95%~12.45%和6.01%~20.60%,15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2.45%~25.62%、2.62%~15.01%和7.00%~28.73%,15月龄累积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生长量前3家系均值分别比家系平均提高9.38%、5.07%、9.34%;幼体期(1 d~30 d)、培育期(30 d~90 d)和养成期(90 d~450 d)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5.61%、2.45%、2.08%,累积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9.08%,但存活率排名前三的家系均值要高于对照组22.52%;根据全同胞家系生长和存活数据比较,家系A5、A12、A15于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稳定优异的生长性状,家系A8、A15、A14于不同阶段均具有稳定的存活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经选育施氏獭蛤家系的生长性状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兼具有高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家系A15可优先作为良种培育材料。  相似文献   
35.
采用12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泰国选育系TF4~TF6连续3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3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0、0.717和0.708,均高于0.5,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数(A)、有效等位基因数(A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1.667~12.583、6.334~6.915、0.658~0.672、0.737~0.787和1.837~2.003,整体呈降低趋势,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0.9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0569~0.01324,处于低等分化水平(Fst<0.05)。主坐标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呈现出相似的遗传背景和遗传结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多代的人工选育,方斑东风螺选育群体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结构趋于稳定,仍具有较高的遗传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36.
在长牡蛎的选择育种工作中,为了查明不同地理群体间重要数量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和列联表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长牡蛎中国、日本、韩国3个地理群体快速生长选育系F2代的生长性状、壳型指数和颜色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协方差分析对个体大小进行校正后的数据分析结果与原数据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不同群体间的主要数量性状差异显著。生长方面,日本群体的壳高和总质量显著大于中、韩群体,表明日本群体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壳型指数方面,中国和韩国群体间无显著差异,日本群体壳型指数C显著高于中、韩群体,其余壳型指数均低于中、韩群体;颜色性状方面,不同群体的左壳、外套膜和闭壳肌痕的着色程度差异均极显著,左壳的着色程度依次为,韩国群体>日本群体>中国群体,外套膜和闭壳肌痕的着色程度均依次为,日本群体>中国群体>韩国群体。不同群体间数量性状的显著差异为进一步开展长牡蛎杂交育种以及特色育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37.
采用群体选择和家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有代表性的优良群体103个,经过2代的群体选育,保留5个基础群体进行家系选育,育出全同胞家系180个,半同胞家系60个,选留其中的35个家系作为下一代的亲本,选育的D2家系生长速度与进口F1代相接近,养殖有效积温2 000℃时体重分别为26.17 g和26.47 g,抗WSSV能力较进口F1代强,感染WSSV 5 d死亡率分别为53.57%和72.73%。提出用等同的有效积温的体重来比较不同家系的生长,用生长速度、存活率和个体均匀度作为家系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38.
泥蚶人工选育群体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人工选育的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2个标记位点中,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9个,观测杂合度平均范围0.4195~0.4725,期望杂合度平均范围为0.5700~0.6323。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48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32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平衡。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0608~1.2242。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从0.0347~0.4549,平均值0.1930;基因流Nm值为0.2996~6.9617,平均值2.3367;群体近交系数Fis范围0.0052~0.7135,平均值0.2468。结果表明,连续的人工选育过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高,但选育过程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40.
江蓠属海藻龙须菜的基础研究与大规模栽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蓠属的龙须菜是1种重要的产琼胶海藻。从2000年在广东汕头南澳岛栽培成功以来,迅速在福建、浙江、山东和辽宁沿海得到发展,成为继海带、紫菜和裙带菜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海藻栽培产业群。本文综述了龙须菜遗传学研究成果及龙须菜栽培产业建立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龙须菜南移栽培,981龙须菜良种培育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