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55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我国沿海重要经济鱼类鳓鱼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表明,我国的鳓鱼资源经过度捕捞后仍保持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检测的45个鳓鱼个体中共得到4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高达0.964—1.000,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高达0.0100—0.0152,鳓鱼种群的多样性还表现在线粒体控制区的序列长短上,研究表明,鳓鱼线粒体控制区存在一个40bp长度的重复序列,依据重复次数的多寡而造成鳓鱼个体间的显著差异;对鳓鱼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检测发现,我国鳓鱼群体内部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青岛群体与广州、厦门、舟山3个群体之间分化系数Fst达0.5284(P〈0.01),群体间基因流则仅有0.4463,而3个群体内部则基因流明显;AMOVA检测和聚类分析也证实了上述观点,遗传距离分析表明青岛群体和其它3个群体净遗传距离达到0.034,仍属于种内群体之间的分化水平,依据分子钟理论推断两群体间的分化时间为更新世晚期,可能由更新世晚期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导致了这两个类群的隔离与分化,并依靠鳓鱼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维持至今。  相似文献   
842.
作者对鱼(Miichthys miiuy)的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45日龄幼鱼)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鱼的受精卵在水温21.4℃~22.0℃,盐度25.7条件下,经过29 h30 min仔鱼孵出。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等4个主要时期,然后进入胚后发育阶段。孵出后的3日龄仔鱼已能在水体中平游,极少数个体可开口摄食轮虫。4日龄仔鱼全部开口摄食,并对光反应敏感,出现明显的集群现象。22日龄的后期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形成,鳞片开始出现,进入到稚鱼期。39日龄后,鱼全身披满细小的鳞片,全部分布于育苗池的底部,开始进入到幼鱼发育阶段。根据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对鱼的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43.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在HSI大于0.6的海域,1999—2004年间其作业次数平均比重分别在70%以上,平均日产量均在2t/d以上。但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表温资料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80%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在3.0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AM栖息地模型能获得较好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844.
东海北部鲐鲹鱼渔场水文特征的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北部是鲐鱼主要渔场之一 ,研究其水文及其变化特征对于掌握鲐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渔业生产、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 1 987— 2 0 0 1年在 2 9°— 32°N、1 2 4 5°E以西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鲐鱼渔场资料 ,在GIS平台上 ,用最优隶属模型划分水团 ,并研究渔场的水团和温、盐跃层特性及其月、年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用于渔情预报。研究表明 ,用最优隶属模糊聚类方法划分该海域水团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鲐鱼渔情与该区域水团第一强度、第二强度之间显示了一定的相关性 ;用稳健统计学方法 ,可确定中心渔场的底层、鱼类栖息水层的温盐范围及其聚类中心值 ;鲐鱼渔情、渔场与水文跃层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45.
以鲻鱼(Mugil cephal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低浓度氨氮长时间胁迫对组织细胞免疫指标和遗传物质代谢的影响。实验分0.35、0.7、1.5和3mg/L氨氮处理组,分别于0、5、10、15、20d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肝脏和鳃丝的丙二醛(MDA)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活性与氨氮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氨氮对MDA的影响具有不同组织和不同时序的选择性。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鳃丝和肝脏Na+-K+-ATP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并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Na+-K+-ATP活性与氨氮浓度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尤其是3mg/L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在氨氮浓度0.7mg/L和1.5mg/L时,肌肉中RNA/DNA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各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高浓度(3mg/L)比值基本无变化。肝脏和鳃丝的Na+-K+-ATP酶的mRNA表达量,在氨氮胁迫第5d时检测到达最高,随后表达量缓慢回落,实验20d除3mg/L处理组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水平外,其他处理组均降至对照组水平。Na+-K+-ATP酶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Na+-K+-ATP活性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氨氮长时间胁迫作用下,抗氧化免疫系统和肌肉中的核酸代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6.
为确定波纹唇鱼雌性亲鱼选育标准,了解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筛选出主要生长性状。本研究开展了波纹唇鱼雌性亲鱼形态性状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波纹唇鱼雌性亲鱼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各性状之间除头长X3与胸鳍长X6,X3与躯干长X11和眼径X5与腹鳍长X7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性状间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筛选出4个与体质量相关性最大的形态性状体长X2、体高X4、臀鳍长X8、尾长X12;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是X2,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是X4;直接决定系数最大的是形态性状X2, X2-X4的间接决定系数最大;构建多元回归方程为Y=-3.402+0.016X2+0.453X4  相似文献   
847.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鮸鱼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鮸鱼的形态学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仔鱼期头部和尾部快于躯干部的生长。仔鱼头部(拐点:9.80mm体长)、眼径(8.87mm)和口径(23.40mm)的正异速生长为仔鱼的呼吸和摄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尾长(16.40mm)正异速生长为减少仔鱼运动能耗和成功逃避捕食者准备了条件;虽然躯干部生长比较缓慢,但是体高呈现正异速生长(11.20mm),这可能与仔鱼消化系统为满足其迅速发育的营养需要而快速生长及鳔的发育有关。结果表明,鮸鱼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即运动、视觉和摄食器官。但在稚鱼阶段,其主要长度量度相对于体长指标均呈现负异速成长。  相似文献   
848.
为了确定鱼类神经坏死病毒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仔鱼的致病性,本研究通过肌肉注射、浸泡和共浴3种途径分别感染军曹鱼仔鱼,观察了由其导致的发病死亡情况和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3种感染途径都能造成军曹鱼仔鱼出现厌食、体色发黑和螺旋游泳等典型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症状,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78%、44%和34%。肌肉注射18h后,利用RT-PCR方法在鱼的脑、眼、脊髓中均可检测到该病毒。患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等组织发生空泡化,与其他鱼类感染该病毒发生的变化一致。因此,军曹鱼仔鱼是鱼类诺达病毒的易感种群之一,病毒能通过水平传播感染军曹鱼仔鱼。  相似文献   
849.
以三峡库区小型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雄鱼为对象,研究17β-雌二醇对它的雌激素效应。在不同的温度和剂量条件下测定血清卵黄蛋白原、Ca^2+、总磷、无机磷的含量,以及肝胰脏RNA/DNA比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水温≥16℃、剂量≥1.0μg/g,以及水温≥19℃、剂量≥0.1μg/g条件下,17β-雌二醇可诱导雄性瓦氏黄颡鱼产生卵黄蛋白原,而且其水平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当水温≥16℃、剂量≥1.0μg/g时,血清Ca^2+含量极显著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试验组血清各种磷组分增加也呈剂量依赖;17β-雌二醇也引起肝胰脏代谢指标RNA/DNA比率增加。结果表明,雄性瓦氏黄颡对雌激素有较高的敏感性,加上其体型适中,容易获得等特性,可以作为水环境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的指示生物。血清卵黄蛋白原与Ca^2+可以作为污染水体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50.
基于案例推理的东海区鲐鱼中心渔场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2005年的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和舟山四大渔业公司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利用案例推理方法,设定了上级结果的相似距对下级检索的影响权重因子,进一步研究渔场渔情的分析预报.通过试验性预报实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预测精度达到75%,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渔场的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