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4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71.
172.
173.
《台湾海峡》2000,19(4):506-510
  相似文献   
174.
175.
海洋渔业(尤其是小型海洋渔业)为世界各地的沿海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就业、经济收入。西非临近海域是世界上海洋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西非沿海地区数百万居民以捕鱼为生,然而,西非众多捕鱼区却是最贫穷的地区。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非法捕捞已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安全。西非临近海域的非法捕捞问题尤为严峻。在整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非法捕捞的主要影响,并对西非地区的非法捕捞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部分欧盟国家是非洲西部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非法捕捞者,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西非地区主要的非法捕捞者是不符合事实的。非法捕捞的根本原因是持续的鱼类需求和捕捞活动缺乏控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西非非法捕捞的应对措施,以期有助于解决西非非法捕捞问题。  相似文献   
176.
南极磷虾广泛分布于南极水域,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全球海洋中最大的单种可捕生物资源。文章梳理了全球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运行情况,剖析了主要国家南极磷虾开发利用及捕捞加工船的发展现状,选取了“福荣海”和“南极耐力”,对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与挪威渔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发展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模式存在问题且传统渔船捕捞方式有待改进以及船载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基于此,研究认为在未来中国应推进转型升级,形成新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渔船体系;强化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捕捞渔船渔具装备水平;完善加工环节,突破船载加工技术“瓶颈”,以期通过该研究能够对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7.
基于渔业统计数据的南海区渔业资源可捕量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科学确定海洋渔业可捕量是开展捕捞限额管理的前提和关键。南海区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无明显大宗经济鱼种,且产量统计不够完善,使得可捕量的量化评估较为困难。根据渔业产量统计数据,利用一种简化的产量模型对南海区渔业资源总可捕量以及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可捕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南海区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为308.6万t,总可捕量为246.9万~277.8万t。从11个重要经济类群的评估结果来看,这些类群在20世纪90年代后均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过度捕捞。目前状态较好,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的有蓝圆鲹和竹荚鱼、沙丁鱼类、马面鲀类、鲷类、鳓类和鲐类等6个恢复力较高的类群;而其他5个恢复力较低的类群,尤其是海鳗类和石斑鱼类,目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178.
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of fishery landings,MTL)是目前评估人类捕捞活动影响的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之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数据,本文评估了1950-2010年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各沿海国海洋渔业开发状态。研究发现,在全球三大洋75个主要捕捞国中,43个国家MTL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了Pauly于1998年提出的“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现象;但是,仅16个国家MTL的下降是由于高营养级种类的衰退,而27个国家属于“捕捞沿着海洋食物网”的下降机制。此外,20个国家MTL呈恢复上升趋势,但是,该恢复上升趋势通常伴随着传统低营养级种类产量的大幅下降;在上述20个国家中,11个国家的低营养级鱼类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需谨慎分析“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现象,掌握MTL的潜在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9.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取产量最高的22个海区(5°×5°),结合Niñ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和作业海域表温(SST),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以各海区捕捞努力量(作业次数)所占的百分比为入渔指标,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入渔决策模型。研究认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捕捞努力量在纬度方向上主要分布于5°S~5°N,其累计捕捞努力量占所有作业海区的87.4%,其中以130°~140°E经度范围为最高,其捕捞努力量占22个海区的45.08%。入渔指标与Niño3.4区的SSTA、作业海域SST均符合正态模型(P<0.01),Niño3.4区的SSTA最适值为0.25℃,作业海域SST最适值在29.5℃左右。对预测和实际排名前十的海域进行统计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研究认为,所建立的入渔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企业的渔业生产,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0.
文章借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框架和海洋资源的统计核算等相关理论,通过确认海洋资源的产权和最大可持续产量,编制海洋可再生资源权益资产负债表。基于修正模型以及1988—2015年山东省海洋渔业相关数据,计算山东省海洋捕捞年度最大可持续产量,继而编制2015年山东省海洋渔业捕捞权益资产负债表。结果表明:山东省自1996年起出现捕捞资源超采问题,1997—2001年过度捕捞情况最为严重,2002年后在相关规定实施和资源量大减的双重压力下捕捞量有所降低但超采依旧严重。实例证明,编制海洋资源权益资产负债表可为海洋资源权益交易和综合管理提供依据,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