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大亚湾的马尾藻种类多,分布广,生物量高,资源丰富。马尾藻资源与生长基质、潮流等关系密切。文中讨论了半叶马尾藻Sargassumhemiphyllum和亨氏马尾藻S.henslowianum的生物量与密度、藻体长度和单株藻体重量间关系,以及不同潮位马尾藻的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33.
海藻中含有大量的长链和不饱和度很高的脂肪酸(Lovern,1936)。由于海藻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其中脂肪酸特別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组成与高等植物和淡水藻等有很大的区别,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之处,近年来已成为海藻化学研究的热点。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海洋动物自身不能合成PUFA,其体内的PUFA是通过食物链从海藻中摄取的,所以可以认为海藻是海洋脂肪酸的原始生产者,也是研究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和转化的主要环节。 马尾藻是海洋中分布范围广且产量高的大型海藻,作者研究马尾藻脂肪酸的组成,不仅着眼于其理论意义,而且更注重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我国广西北部湾的马尾藻,利用气相色谱法(GC)较系统地分析测定了8种习见的马尾藻中脂肪酸的组分,就其在不同种类中的含量分布、饱合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比例等组成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与褐藻类的海带、红藻类的条斑紫菜以及绿藻类的孔石莼进行了比较,从而获得了马尾藻脂肪酸组成的基础数据,为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曾呈奎  陆保仁 《海洋与湖沼》1994,25(3):266-266,272,T001
对中国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滑托组,丛伞托序族的种类进行系统研究。此族种类的主要特征是生殖托光滑,聚伞状排列在小枝上,生殖托柄状部位都有生殖窝,多孢马属藻是该族的非常特殊种类,它的分枝和小分枝上密生刺和羽分裂的藻叶。文中还报道了一个新种一长干马尾藻,模式标本产广东省徐闻,还见于海丰。至今为止,丛伞托序族中国共有两种。  相似文献   
35.
在研究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团徽托序亚组SubsectionGlomerulatae宾德系SeriesBinderiana宾德种群SpeciesGroupBinderia过程中,发现该种群新种3个,它们是中间马尾藻SargassumIntermedi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75年5月15日由李伟新采自广西涸洲岛,模式标本号AST75-0594;琼海马尾藻Sargassumqionghai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83年7月12日由陆保仁采自海南省琼海县沙,模式标本号CA83-0016;裂开马尾藻Sargasumerumens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82年4月23日由陆探仁采自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模式标本号AST82-0413。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36.
对历年来采集的马尾藻标本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该属的荚托系有新种6个,它们是:上川马尾藻、灌丛马尾灌、灌木马尾藻、广东马尾藻、龙舌兰马尾藻、雷州马尾藻。分类标本于1953年3-12月、1987年4月分别采集于广东、广西沿海。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37.
采用超声波细胞破碎和索氏回流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藻(Sargassum sp.)总脂质进行了提取,对提取过程中的超声波细胞破碎功率和时间、料液比、溶剂等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对总脂质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分离,并分析了马尾藻脂肪酸组成成分和含量。结果显示,总脂质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破碎功率80 W、破碎时间20 min、料液比(m/m)1:8、石油醚(60~90℃)为溶剂、85℃水浴回流8 h;总脂质最高提取率为1.77%,其中总脂肪酸平均含量为30.84%;总脂肪酸中共含有11种成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13.21%~14.60%;薄层色谱分离出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C18:2ω6和C20:4ω6。  相似文献   
38.
交配前雄性大鼠分别按每 kg 体质量1.25、2.50、5.00 g 的剂量灌服半叶马尾藻多糖,连续灌胃60 d,雌性大鼠分别以相同剂量连续灌胃14 d,以雄雌1∶1的比例合笼5 d,每天做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见精子者记为妊娠第1天,交配后雄鼠处死,测定血清睾酮(T)水平,取雄鼠附睾进行精子成活率、精子计数和精子畸形率测定,计算睾丸、附睾脏器比,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雌鼠继续灌胃至妊娠7 d,于妊娠14 d 处死,计算受孕率、着床数、黄体数、死胎、活胎和吸收胎,测定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计算脏器比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给药组大鼠的精子成活率、精子计数、精子畸形率、受孕率、着床数、黄体数、死胎、活胎、吸收胎、睾丸、附睾和卵巢脏器比以及血清 T、FSH、LH 和 E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生殖器官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在本实验条件下,半叶马尾藻多糖对大鼠无明显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39.
碘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但是由于它极端分散,遍布在地壳各处,因而难以获得。实际上在水产动植物的机体中均含一定量的碘,如某些海绵含碘达8.5%,海藻中含碘较丰富的褐藻类,北方的海带含碘有0.24~0.756%,南方的马尾藻含碘亦有0.02~0.36%,它们的灰烬中含碘常达0.2~0.5%。  相似文献   
40.
利用2009-2018年在南黄海苏北浅滩海域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和研究了该海域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的长期变化和季节性波动特征。研究显示,漂浮绿藻于每年4月中旬至下旬在浅滩中部筏架周围开始出现。5月-6月,漂浮绿藻生物量迅速增加,并漂移扩散至深水区。漂浮绿藻密度年际变化较大,但这十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相比较而言,漂浮马尾藻仅在2013、2017和2018年在浅滩聚集形成春季藻华;且这三年,漂浮马尾藻密度超过同期漂浮绿藻。浅滩漂浮马尾藻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漂浮浒苔明显不同。3月,漂浮马尾藻开始出现于浅滩离岸海域,4-5月,漂浮马尾藻大量侵入浅滩,因此浅滩漂浮马尾藻现并非起源于本地。受高强度人类活动以及浅滩以外海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影响,浅滩环境因素与漂浮绿藻生物量的关系不甚明确。对于漂浮马尾藻的起源以及与漂浮绿藻的相互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