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3篇
  免费   1280篇
  国内免费   1318篇
测绘学   317篇
大气科学   175篇
地球物理   472篇
地质学   3252篇
海洋学   1773篇
天文学   167篇
综合类   541篇
自然地理   1044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341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415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3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黄鳍鲷LDH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鳍鲷为材料进行两方面研究:(1)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其肌肉,心脏,肝脏,血清,玻璃体,晶状体,脑等组织器官进行LDH同工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中LDH的同工酶谱带不相同,存在着组织特异性:(2)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法对其肌肉,血清的LDH同工酶进行分离 ,结果得到12-15条电泳区带,等电点范围在pH为3.65-9.58之间。  相似文献   
52.
日照近海金乌贼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金乌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学测定,初步研究了山东日照岚山头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Hoyle,1885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胴长与体重组成、生长参数相关关系等),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胴长(ML)与体重(TW)之间的关系为:TW幼体=6.0×10-4ML2.762 6,TW♀=6.0×10-4ML2.767 1,TW♂=12.0×10-4ML2.585 6;金乌贼为异速生长型,其生长迅速、个体生长差异较大;5~6月为金乌贼繁殖季节,成体交配产卵后死亡,属1年生头足类。  相似文献   
53.
南海深海盆表层沉积物氮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学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南海深海盆区域(南沙海槽西南部)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不同.其中,氧化还原转化态的氮(SOEF-N)含量最高,平均为68.3μg/g,占总氮(TN)的7.08%;弱酸转化态氮(WAEF-N)含量最小,仅占总氮(TN)的1.09%.离子交换态(IEF-N),WAEF-N,S OEF-N及TN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相似性:均由海槽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并在槽底呈高含量分布;SAEF-N(强碱转化态)分布则与该趋势相反.IEF-N,SAEF-N和SOEF-N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OC)控制;而WAEF-N则与碳酸盐(CaCO3)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N与OC不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间接说明二者来源的不同.同时,各形态氮的分布还与沉积物粒度类型密切联系.此外,研究区域内由沉积物提供的氮源很大程度上补偿了浮游植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消耗,对维持该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其中,IEF-N和SOEF-N的释放对浮游植物生长及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4.
自从1973年Wnt基因被发现以来 ,通过对线虫、果蝇、两栖类、哺乳动物以及人类Wnt家族基因、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表明Wnt家族基因产物与其它相关基因的蛋白组成了一条复杂的信号传导途径。该途径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以及组织器官形态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Wnt[1]基因起名来源于小鼠中的Int-1(Wnt-1的最初命名 )以及果蝇中的wingless(wg)。随着研究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Wnt同源基因从线虫到脊椎动物被发现。Wnt家族编码糖蛋白 ,通常大约350~400个氨基酸 ,其中有100个保守的氨基酸均匀分布于序列中 ,有些Wnt蛋白中的N末端、C末端…  相似文献   
55.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1985年8月—1986年10月(2,9月除外),在长江口海区进行了鱼卵、仔鱼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系由淡水鱼类、半咸水鱼类和沿岸、近海鱼类四种生态类型组成的鱼类生态结构,具有特殊复杂的生态特点;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皆受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及黄海冷水团等水系的相互消长、交换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海况条件所制约。目前该海区的鱼类种间数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历史上的重要经济鱼类数量极少,而作为它们的主要饵料之一的鳀鱼数量却占绝对优势。这与渔业上的过度捕捞和滥捕有很大关系。因此,以发展增、养殖事业来转化和降低捕捞强度,对保护鱼类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6.
江苏中部海堤大规模外迁后的潮水沟发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才俊 《海洋通报》2001,20(6):71-79
近几年,由于对江苏中部淤长型海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使海堤外迁,潮滩上发育的潮水沟也作大规模的调整。本文通过对潮滩上发育的潮水沟的实施观测资料,对海堤外迁后的潮水沟的变化、发育特征以及治理开发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海堤外迁后:(1)随潮滩的淤高、增宽和潮水沟萎缩的同时,潮水沟恢复向多级发育,这种发育具有继承性;(2)可能激活潮水沟加快或减慢弯曲,但人为因素(人工洼地、植被、裁弯等)往往会改变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57.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光谱法分别研究了潮滩盐沼植物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根际与非根际(根上部和根下部)沉积物中Cu、Zn、Pb和Cd的总量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从总量来看,不同潮滩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次序均为Zn>Pb>Cu>Cd,但同一元素随潮滩位置变化明显,尤以中潮滩差异最显著,重金属总量明显大于其他两个潮滩(低潮滩和高潮滩),特别是根际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总量远高于非根际沉积物总量,其比值分别为Cu3·4—4·2倍,Zn2·2—2·7倍,Pb3·2—3·3倍。同一潮滩均表现为根际沉积物>根上部>根下部。Cd含量相对较低,其变化不明显。从化学形态看,沉积物重金属表现为环境直接影响态(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环境间接影响态(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物态)和稳定态(残渣态)。与非根际沉积物相比,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Cu和Pb以稳定态为主,其次为环境间接影响态,环境直接影响态最低;Zn与上述2种金属不同,以环境直接影响态含量最高(可交换态是有机结合态的7倍),其次分别为环境间接影响态(主要是碳酸盐结合态)和稳定态。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特异根圈效应,一方面该植物使可迁移形态的Cu和Pb在根际逐步得到矿化,使其生物可利用性降低;另一方面使Zn的生物可利用性提高,促进了植物对Zn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58.
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早期发育阶段游泳行为的发育可以分为:(1)旋转式运动;(2)阶梯型运动;(3)间断式水平运动和滑翔;(4)巡游以及(5)疾游五种类型。前期仔鱼的摄食方式主要是伴有甩头动作的前冲摄食;后期仔鱼的摄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身体弯成S形的“S攻击型”;另一种为不作摄食姿势的“咬食攻击型”。摄食方式随着发育水平和饵料种类的不同而异。文中对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攻击行为、护食行为、互食行为、猝死现象亦进行了描述。并对游泳、摄食以及各种行为的生态意义和实际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9.
胶莱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油气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胶莱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特征分析,论述盆地的发育和演化阶段,并对胶莱盆地含油气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0.
青蛤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曾志南  李复雪 《海洋学报》1991,13(5):679-683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术研究青蛤的大生长期卵母细胞形态及各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结果表明,在卵黄合成初期的卵母细胞,细胞核大,线粒体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卵黄膜出现,卵黄粒刚开始合成。在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大量合成和积累卵黄物质。细胞核伸出的伪足状突起伸入到细胞质内,核孔孔径变大,细胞核与细胞质交换极其强烈。此期细胞内容物丰富,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核糖体增多。在成熟期,卵母细胞胞体达到最大,细胞器不发达,细胞质充满卵黄粒。电镜下观察还表明,线粒体、高尔基液泡、粗糙型内质网、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等五种细胞组分参与卵黄粒的形成。此外,本文还就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所需卵黄蛋白的细胞内、外来源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