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388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1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磺胺类、呋喃类、抗菌增效剂和抗真菌类药物等,主要是抑制或者杀灭病原微生物。其作用机理不外乎干扰病原体的代谢活动和影响其结构功能两个方面,可以分为: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细菌的细胞壁一般是由较厚而坚韧的壁质构成(属多肽类物质,革兰氏阴性细  相似文献   
452.
设计了一个对虾养殖防病新模式,并进行了小规模试验,获得初步成功。在4个30~40m^2的露天水泥池中,各放入3cm的大苗500~700尾(每亩约10000尾),经90余天的养殖,对虾成活率80%左右,个体10cm,平均体重80尾/kg,饵料系数约1.5。新模式的立足点是防病,特点是设置一蓄水沉淀池,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养殖用水,配备充气增氧设施,选择优质配饵,合理投喂,使各种水质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尽量  相似文献   
453.
1993年青岛流亭镇对虾爆发性流行病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岛流亭镇位于胶州湾东岸。对虾养殖面积6000余亩,虾池350余个。从80年代初开始养虾,产量逐年上升,1990~1992年达到全盛阶段,平均亩产250kg左右,最高可达500kg,每亩净利达3000~5000元。虾池面积大多10~20亩,配备水泵2~3台(300m3/h)。1993年暴发的对虾流行病[2],流亭一带也未幸免于难,从7月28日第一家因病出虾开始,到8月10日前后仅10余天时间,90%左右的养虾户被追将虾出池,虾规格约8cm,平均亩产30~50kg.仅为往年的20~30%,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454.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细胞培养条件对TRBIV的体外增殖均有明显的影响,以0.2 mL病毒液接种FG细胞、吸附2 h、用含10%胎牛血清的MEM培养液于22℃培养时,病毒的增殖速度最快。研究还发现,病毒的收获时间和病毒液冻融次数对所得病毒的感染力均有显著影响,在最佳增殖条件下,病毒在FG细胞中增殖至第4天时进行收获,且只冻融1次,其感染活性最强,反复冻融后病毒的感染活性会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55.
海水养殖鱼类寄生新本尼登虫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福建、广东等水产养殖海区频频暴发急性寄生虫流行病,调研和相关研究表明梅氏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 melleni,MacCallum,1927)是其主要病源.该虫分布广泛,寄主特异性低,在多种鱼类上均可寄生,致病力强[1],常引发鱼类严重感染和并发感染,甚至导致严重的死亡,影响着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迄今为止,从分子生物学方面入手,研究本尼登虫的遗传变异、分子分类等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56.
溶藻弧菌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的回接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红腿病是中国对虾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时间长、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大,前些年,由于红腿病的严重困扰,使对虾产量丰歉不定,经济效益忽高忽低,有时则严重亏损.因此,加强对对虾红腿病的研究进而寻求防治措施,对于确保养虾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7.
大连地区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脓疱病的发病率高,传染面广(大连海区普遍存在),经研究已确定了该病的病原菌并初步查清了感染途径。从3个不同的海区分离出3个菌株,这3个菌株都能在鲍的足上形成脓疱,菌的形态都是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最适生长温度为30 ̄37℃,最适pH为7-8,最适盐度为2-3,红外光谱分析3个菌株所含的基团相同,不过含量有些变化,致使吸收峰值有些变化。  相似文献   
458.
1993年9月至1995年末,大连地区的一龄鲍至成鲍都出现了脓疱病,用常规方法从3个养殖厂的病鲍中分离到了3个菌株,分别为D株、N株和T株。经鉴定这3个菌株为同一种-河流弧菌-Ⅱ。  相似文献   
459.
波影 《海洋信息》1994,(2):25-25
“虾病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要依靠养虾专家、细菌和病毒专家、环境学专家和生态学专家共同努力,控制虾病的蔓延并从根本上防治虾病,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于1993年11月24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460.
The pathogenicity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to zooplankton species,rotifer Brachionus urceus(Linnaeus),copepod Acartia clausi(Giesbrecht)and mysid shrimp Neomysis awatschensis(Brandt),was estimated by immersion challenge and virus-phytoplankton adhesion route to investigate a potential new transmission route of WSSV to zooplankton.WSSV succeeded in infecting these zooplankton species and nested-PCR revealed positive results for the virus-phytoplankton adhesion route,whereas WSSV cannot infect zooplankton by immersion challenge.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irus-phytoplankton adhesion route is a successful new transmission route of WSSV to zooplankton and also implied that phytoplankton could be a carrier in WSSV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