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211篇
海洋学   64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重大海洋灾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沿海重大海洋灾害已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十年来,中国沿海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到数百亿元,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台风、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是造成中国沿海重大海洋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初步分析了近十年来重大海洋灾害和厄尔尼诺之间的关系,指出强厄尔尼诺年前后,多发生严重的海洋灾害,加强灾害预报和实施必要的减灾对策,对中国沿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辽东湾西岸海陆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葫芦岛气象站5年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中获得158个海陆风个例,对每个海陆风个例的初始和最大海风时刻、风向、风速和初始海风到最大海风的时间差、风速差及转海风前后的湿度变化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与内陆站、海上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的统计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3.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南沿海福建的多年统计暴雨中心吻合。与强降水相配合,1 000 hPa上有自北向南的渐近线型辐合气流,并伴有锋区,从而形成天气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强降水位于辐合轴线左侧气旋式风切变处。这是一类以前未曾受到关注和讨论的东南沿海地区冬季暴雨系统。利用客观判定方法和建立系统坐标系,以确认并诊断该系统的结构。在冷干少雨、低层盛行偏北风的冬季,此类系统兼有锋区热力抬升与辐合气流动力抬升,在雨区形成旺盛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辐合线正交风分量将邻近的海面水汽汇集到降水区,与中高层副高边缘偏南气流相向而行,构成较为深厚的交汇式水汽输送层;通过非绝热加热,形成深厚的热力对流不稳定,并通过干区向湿气团下楔入,形成下干上湿的湿动力不稳定,以及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形成上暖湿、下冷干的对流不稳定层。因此,该系统对冬季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及落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WRF模式的模拟结果探讨环境热力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凝结潜热加热可影响辐合线的辐合位置和强度、锋生区的位置及强度,进而影响系统的活跃程度。中层潜热加热抑制平流感热冷却进入暖气团,维持降雨区的热力不稳定和降水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有利于东南沿海冬季大范围降水出现暴雨,其中凝结潜热释放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94.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围垦活动较为频繁,了解围垦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江苏沿海围垦资料的统计,分析了建国后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特点、目的和差异,并将之分为4个阶段;讨论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地区分布是以盐城为中心的不平衡状况,分析了围垦对江苏沿海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预测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发展方向,提出条子泥等地区是江苏沿海滩涂未来围垦的潜力地区。  相似文献   
995.
唐山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唐山沿海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以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灰色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的方法,根据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的特点,选择了Cl-、M、SO42-3项化学指标作为综合评价海水入侵程度的指标,侵染程度划分为4级;通过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唐山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6.
海岸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李孟国 《海洋工程》2006,24(1):139-154
对海岸河口泥沙运动的基本方程、数值方法、边界条件、参数选取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以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海岸的侵蚀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雁滩海域是1964—1976 年黄河刁口河流路入海区域。根据地形和断面水深监测资料,阐述了该岸段流路废弃后的岸滩侵蚀特征和地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刁口河流路废弃后飞雁滩海岸向海凸出的地形特征,是造成该岸段强烈侵蚀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结合波、流动力的对应分析认为,波浪以掀沙为主,潮流以输沙为主,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是飞雁滩海岸侵蚀的主要动力机制,其中潮流主要通过余流携沙外输,造成近岸泥沙亏损。  相似文献   
998.
华南弧形海岸的分形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弧形海岸是上、下岬角控制下的砂质海岸在泥沙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优势波浪斜向冲击海岸形成的一种与波浪动力及其一定的沿岸输沙率相适应的海岸形态.它的弧形(或螺线形)湾顶偏于上岬角一侧,其海滩剖面平缓,呈上凹形,属“消散型”海滩性质;偏于下波侧方向的岸段(称切线段)十分平直,其海滩剖面较陡,呈上凸状,趋于“反射型”海滩性质.这是一种较为稳定或平衡的、在华南分布很广的海岸类型.  相似文献   
999.
莱州湾南岸海岸侵蚀过程与原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莱州湾南岸1958-2004年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8-1984年,莱州湾南岸岸线平均侵蚀后退速率为27 m/a,0 m等深线后退速率为27~65 m/a,岸滩平均蚀低速率为2.1 cm/a。1984-2004年,莱州湾南岸岸线位置基本无变化,岸滩平均蚀低速率为1.04 cm/a,水深5 m以浅的区域表层沉积物变粗。海面相对上升、入海泥沙量减少和风暴潮是研究区海岸侵蚀主要原因,三者对海岸侵蚀影响权重比为3∶5∶2。  相似文献   
1000.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海岸线曲折, 港湾众多, 有多条河流入海, 适宜牡蛎栖息繁衍, 是我国牡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迄今关于福建沿海牡蛎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的研究报道尚少, 鉴于近20余年福建主要海湾经历了高强度的牡蛎养殖, 有必要了解福建沿海牡蛎自然群体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占比等自然种质资源状况。基于现场调查取样, 结合采用多重种特异性PCR、ITS2杂交种鉴定和CO I测序共同鉴定福建沿海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种类及其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从福建沿海由北至南牡蛎野生种苗海区的19个采样点共960个样品中发现3种巨蛎属牡蛎, 分别是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 sikamea)和香港牡蛎(C. hongkongensis), 并未发现以往报道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其中福建牡蛎(607个)占63.23%、熊本牡蛎(343个)占35.73%、香港牡蛎(10个)占1.04%。除个别采样点外, 福建牡蛎和熊本牡蛎在各采样海区均有分布。香港牡蛎仅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新发现群体)有少量分布。研究结果揭示的福建沿海地区巨蛎属的物种种类及其分布为后续开展牡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分化等种群遗传研究提供了关键基础资料, 为牡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