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四种海水养殖鱼类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Protein A-sepharose亲和性层析一步法,首次分离纯化了4种海水养殖鱼类(3种暖水性鱼类:紫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和1种冷水性鱼类牙Ping Paralichthys olivaceus)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3种暖水性鱼类Ig的分离效果较好,牙Ping较差。层析曲线的洗脱峰值说明牙Ping血清的Ig同紫红笛鲷,青石斑鱼,尖吻钙3种暖水性鱼类血清的Ig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异。通过SDS-PAGE电泳测得其重链分子量分别为紫红笛鲷79.5kDa和75.0kDa,青石斑鱼77.2kDa,尖吻鲈81.8kDa和75.7kDa,牙Ping 73.5kDa,轻链分子量分别为30.1kDa,31.1kDa,29.7kDa和15.0kDa。  相似文献   
52.
采用雄性激素埋植法诱导巨石斑鱼Epinephelustauvina(Forskal)提早性逆转,使3-7龄成熟雌鱼在大约50—90d内转变为功能性雄鱼,并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授精繁殖,获得正常健壮仔鱼8万多尾。文中并就性逆转期间性腺、性细胞的发育和变化过程以及雄性激素的作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3.
溶藻弧菌脂多糖在两种鱼类体内的组织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VAL02和VAL00尾静脉和腹腔注射点带石斑鱼Einephelus malabaricus,收集感染后1,4,24,48和144h鱼的各器官标本,用斑点免疫ELISA(do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法检测其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发现肠,肝,脾,肾前部,肾后部均可吸收溶藻弧菌的LPS,而心脏吸收LPS的能力比其它器官差;检测结果还表明肝,肾组织中的LPS比脾组织中的LPS清除快。用斑点免疫ELISA法检测VAL02号菌感染的野生五带豆娘鱼Abudefduf vaigiensis器官组织中溶藻弧菌的LPS,结果在肠,肾,脾和肝脏中检测出LPS,在心脏组织中没有检测出LPS。实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LPS不易被点带石斑鱼和五带豆娘鱼的心脏组织吸收,但可被它们的肠,肾脏,肝脏和脾脏吸收。  相似文献   
54.
点带石斑鱼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陈国华  张本 《海洋与湖沼》2001,32(4):428-435
采用经埋植外源激光法诱导所得的点带石斑鱼功能性雄鱼和人工养殖的雌鱼进行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在1999-2000年的两年中,繁殖仔鱼7103万尾,结果表明,雌鱼的绝对生死力为535.01万粒卵,相对生殖力为810.21粒/g体重,水泥池中培育的点带石斑鱼能自然产卵与水温相关,水温高于24℃时,产卵呈一定的周期性,即连续产卵5-7天,停产数天后再开始下一个产卵周期;水温低于24℃时,产卵受到抑制,水温对胚胎发育有明显的影响,水温25.5-28.5℃胚胎发育时间为21h53min,仔鱼活力好,盐度为30-33时,胚胎发育正常盐度降低造成孵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55.
青石斑鱼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利  吴信忠 《海洋学报》2007,29(3):125-130
抗细胞凋亡因子(Defender against cell death 1,DAD1)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细胞凋亡抑制因子.采用RACE-PCR方法,结合SMART cDNA合成方法、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从青石斑鱼脾脏中克隆DAD1并研究其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DAD1基因cDNA全长721 bp,包含一个342 bp的完整阅读框,编码一个由11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DAD1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的脾、心、头肾、肾、肝中都有转录,在脾、肝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肌肉中未见明显表达.DAD1在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的青石斑鱼.  相似文献   
56.
The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studying grouper nutri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st-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rtificial diets. It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protein and amino acid, lipid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 carbohydrate, vitamin, mineral, alternative protein source, broodstock and larval nutrition. The review provides some basic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groupers.  相似文献   
57.
人工配合饲料与小杂鱼饲养赤点石斑鱼效果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分别以配合饲料、小杂鱼饲养赤点石斑鱼,观察不同饲料对其生长和养殖水体氮、磷含量变化的影响,经过42d的饲养,投喂配合饲料的试验组与投喂小杂鱼的对照组尾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60、0.50g/尾,饲料系数分别为2.34、7.90。赤点石斑鱼摄食后水体中的NH3-N、NO2-N、TP含量随着其摄食后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NH3-N、TP含量在鱼摄食后18~22h内达到高峰,NO2-N含量在鱼摄食后10~14h达到高峰。试验组水体的NH3-N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NO2-N含量在排泄高峰期也低于对照组(p<0.10),TP含量在鱼排泄高峰期高于对照组(声<0.05)。  相似文献   
58.
为了深入研究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 (♂)杂交F1代的变态发育及生长特征,本研究对杂交组和纯种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时间、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性状(全长、体长、体高、肛前距),以及杂交组卵黄囊和油球吸收过程,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和收缩,口径和眼裂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水温28℃条件下,杂交组和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分别经21 h 24 min和21 h 32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F1代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分别是89.09%±0.08%、35.16%±5.05%和62.59%±10.70%,与纯种鞍带石斑鱼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腹鳍棘、鳞片、体色等形态变化,将其胚后变态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孵化后0~6 d)、后期仔鱼(孵化后7~34 d)、稚鱼期(孵化后35~46 d)和幼鱼期(孵化后47~86 d),前期仔鱼生长较缓慢,后期仔鱼到幼鱼期生长逐渐加快,86 d时杂交组和对照组体长分别达(60.80±0.50) mm和(51.80±0.47) mm,杂交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胚胎发育时期卵黄囊消耗量为29.45%,油球消耗量为20.75%,卵黄囊在孵化后1 d消耗最快,达58.70%。油球在孵化后3 d消耗最快,达32.08%,孵化后第5 d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基本吸收完毕。第二背鳍棘、腹鳍棘在孵化后29 d达到最长,分别是(8.15±0.02) mm和(5.80±0.10) mm,至47 d完全退化,变态发育完成。第一天仔鱼眼径为(0.16±0.01) mm,至86 d眼径增大22倍,第四天口裂长为(0.09±0.02) mm,至86 d增大99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F1代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正常,而且杂交F1代与母本相比具有较显著的生长优势,本研究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苗种培育、发育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相似文献   
59.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骨骼发育与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初孵仔鱼不存在骨与软骨结构,鞍带石斑鱼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仔鱼的全长、颅骨长度、脊柱长度及尾鳍复合物的长度增加缓慢,骨骼发育过程中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如颅骨(颌骨、鳃)和鳍元件,且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基本一致。进入变态晚期(收棘期),营养摄取及利用的器官发育趋于完善,稚鱼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外,在仔稚鱼发育早期,颅骨、脊柱以及尾鳍复合物中存在异速生长特性,呈现为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颅骨和尾鳍复合物为正异速生长,而脊柱为负异速生长;在变态晚期(收棘期)和变态后期,颅骨为负异速生长,而脊柱和尾鳍复合物为近等速生长。因此,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颅骨、脊柱及尾鳍复合物骨骼发育的异速生长现象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60.
在注射溶藻弧菌胞外产物(ECP)48h后,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死亡.临床痱状表现为;运动迟缓.体色变深.腹部膨大.腹腔有明显的积水.肝脏出血有花斑.肾脏和脾脏肿大。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肝细胞坏死,解体.界限模糊.细胞核变形、裂解甚至消失;肝脏出血.肝索中有红细胞浸润.有的红细胞变形甚至破裂;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微绒毛不整齐.模糊不清.脱落;脾窦和脾索不清晰.分界不清.且在脾窦和脾索中分布着大量的、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此外.还发现在肝脏、脾脏、肾脏、肠壁肌层、心肌和鳃等组织中存在一种相同结构,该结构有平滑肌环绕.管腔内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管腔中含有一团染成紫红色的物质.经推断为小动脉透明样变性.而在正常的组织切片中.均无此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