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36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1068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但有区别的作用引起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造成夏季底层水体低氧现象加剧,成为近海生态健康恶化的重要征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该海域低氧研究中获得的重要认识,分析了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潮周期尺度、事件尺度和年际尺度的变化特征,重点从层化与物质输运角度,介绍了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海洋锋面、风和潮等过程影响底层水体中氧气消耗或补充的机制,揭示了本海域主要低氧现象分别位于长江口和浙江近海的特征,对比了两处低氧区形成与演变的异同机制。目前,对低氧形成机制的定性认识和多尺度变化特征的了解已经有较好的基础,未来需要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加强现场试验和定量研究,掌握低氧的长期演变趋势,研发底层水体低氧的预测预警技术,支撑我国河口近海的生态预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2.
【目的】研究底拖网作业对珠江口香港海域底层鱼类的影响。【方法】根据2007-2009年及2014-2016年在珠江口香港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在禁止底拖网捕捞实施前后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和生态多样性指数,评估5种典型底层鱼类资源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该海域捕获鱼类种类数在禁止底拖网作业后明显增加,鱼类种类数量从44种升至73种。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4.937~5.711,2014至2016年,6.559~7.074;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1.945~2.841,2014至2016年,2.220~2.381;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0.539~0.776,2014至2016年,0.557~0.600。卵鳎Solea ovata、韦式羊舌鮃Arnoglossus waitei、尖嘴魟Dasyatis zugei这3种底层鱼类禁止底拖网实施后在数量(number)和生物量(biomass)上都增幅明显。不同站位数量和生物量的数值在“禁拖令”实施后也都有所增加,其中以站位2(大屿山以北,较靠近香港国际机场海域)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3.
吴超羽 《第四纪研究》1997,17(4):354-366
珠江口伶仃洋两岸5000年来沉积差异显著。西岸沉积了数千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平原,却失去了所有深水良港;而东岸的香港海岸,则长期处于侵蚀状态,保留了曲折的海岸和陡峻的水下岸坡,形成众多的深水港湾。以上差异对香港城市发展有深远影响。文章提出城港关系演变的3个阶段。香港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心和现代化港口的各种功能系统在最狭小的空间里交叠在一起,带来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对今后50年香港城市发展进行情景分析。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计划的大屿山新港址有严重的策略选择问题。提出未来香港都市向大屿山东北扩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4.
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及沿岸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琎  吴志峰  李少英  王帅帅  张晓诗  高群 《地理科学》2016,36(12):1903-1911
利用遥感、GIS技术对珠江口湾区1960~2012年海岸线以及海岸带土地利用进行监测,通过定量化、空间化方法监测海岸线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探究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变迁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海岸线长度由1 134.95 km增至1 508.02 km,在此期间,湾区新增的陆地面积为878.11 km2;从空间上看,广州、珠海及深圳市在珠江口五市中不仅海岸线增长幅度较显著,新增陆地面积也较大; 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建设用地扩张幅度非常大,增长了33.05倍,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是52 a来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5.
潮滩是陆地与海洋之间重要的生态过渡地带,具有复杂的生态过程和重要的服务功能。受陆海交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潮滩处于高度动态变化过程中,而传统测绘技术受到潮滩可达性影响无法快速获取潮滩地形信息。为解决潮滩高程数据获取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潮汐动态淹没过程和时序遥感影像的潮滩地形信息提取算法,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实现水域提取,并通过时序淹没特征计算潮滩淹没频率提取潮滩范围信息,最终综合区域潮汐特征反演潮滩地形。研究以崇明东滩为例,利用2016—2020年所有可用Sentinel-2和Landsat-8时序遥感影像,实现潮滩范围提取与高程反演,并通过实测高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潮滩范围提取总体精度为97.73%,F1_score为0.98;高程反演平均绝对误差为0.15 m,潮滩高程的反演精度与可用影像的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利用该算法进一步反演长江口地区主要潮滩地形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内潮滩面积为346.93 km2,高程范围为1.00~3.84 m,且与现有潮滩范围数据集相比,本研究提取的长江口潮滩范围更为完整。该算法为潮滩地形的快速反演提供了可能,对潮滩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6.
994年9月采集了珠江口表层海水水样,并对其溶解态的K+、Na+、Ca2+、Mg2+、SO2-4、Cl等化学要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珠江口调查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的K+、Na+、Ca2+、Mg2+、SO2-4主要受陆源淡水与外海水物理混合稀释的影响,与Cl具有良好的直线正相关;Ca2+/Cl、SO2-4/Cl明显高于大洋水相应比值,Na+/Cl、Mg2+/Cl略高,而K+/Cl比大洋比值低;在与中国其它各主要河口表层水对应Cl比较中,珠江口的SO2-4/Cl较高,而Ca2+/Cl,Mg2+/Cl比值居低;上述各主要常量离子和Cl的等值线均沿自北向南走向递增。  相似文献   
147.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tidal cycle on the pore water nitrate dynamics in intertidal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water and sediment were monitored during tidal cycles in the mud flat of Tama Estuary, Japan. During submergence, nitrate concentration was highest in the overlying water and decreased monotonically with increasing depth in the sediment, suggesting that the primary source of nitrate in the sediment was nitrate transported from the overlying water. Pore water nitrate decreased remarkably during the initial 3–4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exposure. Thereafter, it was constant or slightly increased until tidal flooding.In situ accumulation of nitrate at the end of exposure, however, did not exceed the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The inhibition of nitrate reduction and the stimulation of nitrification would explain the change of nitrate concentration, both consistent with the input of oxygen into the sediment following a 10 mm drop of the water table. In Tama Estuary sediments, the effect of the tidal cycle on the removal of combined nitrogen is rather negative, because high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cancele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nitrate accumulation by nitrification during exposure, while tidal oxygen intrusion have an inhibitory effection sedimentary denitrification.  相似文献   
148.
九龙江口水体中1995年有机物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3个航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水体总有机物的含量受悬浮物含量控制。在S<5的低盐度区,悬浮泥沙和有机物产生明显的絮凝沉降;在S>5的广阔海域,它们的迁移接近于理想混合。估算得出九龙江河流的入海通量约:悬浮泥沙为9.8×105t/a;总COD为3.2×104t/a,其中溶解态COD为2.1×104t/a,约占2/3,为水体有机物的主要形态,如换算为溶解有机碳,则DOC的平均通量为3.2×104t/a。  相似文献   
149.
从分析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发育的环境因素入手,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成因及演变。结果表明,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属于构造-潮控型三角洲,其地貌特征和成因与典型的潮成三角洲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其近期地貌的发育和演变亦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重大影响。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为其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控制或影响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形成的环境因子与地貌发育。  相似文献   
150.
九龙江口鳗苗溯河生态与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少华  吕小梅 《台湾海峡》1998,17(2):143-148
九龙江口Li苗1994 ̄1996年溯河期为1994年11月20至1995年4月底。1995年12月20日至1996年5月底。鳗苗溯河期水温范围11.5 ̄22.5℃,盐度1.98 ̄25.00,透明度0.2 ̄1.1m,九龙江口打石坑-嵩屿断面溯河鳗苗资源量1995年193kg,1996年208kg;海澄断面1995年35kg,1996年5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