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溶藻弧菌脂多糖对大黄鱼的毒性与免疫保护性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酚水法从20dm3大黄鱼的病原菌--溶藻弧菌菌液分离出脂多糖(LPS)溶液380cm3,冻干后得到LPS粉末97.6mg.在注射剂量为0.2cm3不同浓度LPS溶液对大黄鱼肌肉注射毒性试验中,LPS注射浓度为0.5 mg/cm3 时, 5d内能引起大黄鱼死亡;当LPS浓度提高到2 mg/cm3时,大黄鱼的死亡率达到100%.以剂量为0.2 cm3、浓度为0.2 mg/cm3的LPS溶液对大黄鱼进行免疫注射,15d后用0.2cm3浓度为9×108 个/cm3的溶藻弧菌进行攻毒试验,40%的大黄鱼获得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安神解郁汤联合耳穴刺激对肝气郁结型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80 例肝气郁结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予安神解郁汤联合耳穴刺激治疗,对照组予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和临床疗效,并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38/40),对照组为75.0%(30/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AMD积分、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8/40),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安神解郁汤联合耳穴刺激治疗肝气郁结型PSD疗效良好,能明显提高患者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3.
34.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pH、盐度、温度和氮磷比控制条件下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消亡过程中水体pH的变化特征及对海水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海蜇块体分解会造成pH的显著降低,水体出现明显酸化.随着沙海蜇的分解,本底海水组(本底海水+实验用沙海蜇)水体pH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回升直至稳定的趋势,并在第2天形成最小值,且水体pH下降0.5~1.3.沙海蜇块体在不同pH、盐度、氮磷比、温度控制条件下分解时,水体pH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先下降,达到最小值后再缓慢回升,但不同控制条件下水体pH出现最小值的时间并不一致,从先到后的顺序是温度组(第3天)、pH和盐度组(第4天)及氮磷比组(第5天),这与沙海蜇块体分解速率顺序一致.沙海蜇分解过程中,这4个实验组水体pH下降0.5~1.8,水体发生明显的酸化,这其中海水盐度、pH的变化及温度的降低所导致的沙海蜇消亡过程中海水酸化程度比较严重;因此,在当今海水富营养化及海水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沙海蜇的暴发及其消亡会造成海洋生态系统遭受更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35.
通过野外构造观测、岩石磁学与磁组构综合分析,本文研究了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荆竹坝—石窝剖面的叠加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从北东向南西,剖面构造变形总体呈减弱趋势,褶皱轴面总体倾向北东,大尺度褶皱枢纽均以小角度向北西倾伏.古应力分析显示最大主压应力为北东—南西向,反映以南大巴山的推覆为主.剖面J3之前的采样层位主要表现为变形组构,而J3-K1的采样层位则表现为初始弱变形组构.磁线理呈NW-SE向的优势方位,与剖面主构造线基本平行,主要反映来自南大巴山的推覆挤压.剖面发育特殊磁组构:①磁面理与地层面斜交,主要与褶皱作用中的平行层简单剪切相关;②磁线理均不同程度斜交于地层走向,指示构造叠加背景.沿剖面北东向南西区段Kmin的倾伏角随构造变形强度减弱而增大,据此相关性可将Kmin的倾伏角作为判别弱变形沉积岩变形强度的标志.本文认为,在晚侏罗世以南大巴山的推覆为主而米仓山短轴背斜与川东褶皱带挤压次之的联合作用使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具有构造叠加特征,之后的早白垩世仍主要表现为南大巴山的推覆,而其他两个方向的挤压较之前相对较弱.该结果也反映了秦岭J3-K1陆内造山作用及燕山期雪峰陆内构造变形的影响,为探索陆内构造与陆内造山的大陆动力学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6.
谢春燕 《地下水》2019,(1):102-105
煤炭矿区系统由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各子系统的内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不间断的能量、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交换,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煤炭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各子系统结构、发展模式的合理性以及对系统的有效调控,本文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动态仿真的方法结合起来,在全面分析矿区各要素和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矿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某煤矿为例,分阶段进行了历史性的检验和动态仿真模拟预测。研究预测表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是有效且可信的,该模型能够较真实地代表煤矿环境系统,用来预测该系统环境方面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7.
煤层气洞穴完井技术既是一种裸眼完井技术,又是一种增产技术,在适宜的地层该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近井地带的渗透率,从而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该技术在美国圣胡安盆地的高渗煤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其它区域并没有像圣胡安盆地那样效果明显,究其原因对该技术的增产机理及煤层适应性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差距。分析了洞穴完井技术的增产机理及洞穴完井的煤层适用条件,对洞穴完井技术的储层选择、井身结构、工艺流程及设备配套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介绍了国内的现场试验情况及取得的一些有益经验,为该技术以后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8.
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eukocyte cell-derived chemotaxin 2,PaLECT2)可以激活香鱼头肾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s/macrophages,MO/MΦ),提高细菌感染后香鱼存活率。进一步研究显示,PaLECT2与香鱼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PaCLR)相互作用可激活静息状态下香鱼MO/MΦ,增强其免疫活性。在前期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抗体封闭实验检测PaCLR是否介导PaLECT2激活LPS刺激的MO/MΦ功能。结果显示,重组PaLECT2成熟肽(rPaLECT2m)显著提高了LPS刺激的香鱼MO/MΦ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增强了其吞噬能力和杀菌活性。封闭PaCLR显著抑制了rPaLECT2m激活LPS刺激的香鱼MO/MΦ细胞因子表达、吞噬和杀菌功能。因此,PaCLR介导PaLECT2可以激活病理状态香鱼MO/MΦ。这一认识进一步揭示了LECT2在病理状态的鱼类巨噬细胞调控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比焦石坝、长宁和威远气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产层段的岩矿、物性、含气性以及可压裂性等地质参数及其纵向变化规律,综合分析了页岩储层的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及其对“甜点”优选和储层改造的影响。研究表明,纵向非均质特征在不同地区具有总体一致性:石英含量、有机碳含量和含气量均呈现下高上低的基本趋势;底部深水陆棚沉积层段普遍具有高有机碳含量、高脆性、高孔隙度和高含气量的特征,一系列属性参数的相互耦合和匹配决定了五峰组-鲁丹阶成为“甜点”的主要发育层段。平面非均质特征主要表现为储层品质以及“甜点”发育层段和厚度的区域差异:长宁和威远地区的钙质含量明显高于焦石坝地区,发育钙质硅质混合页岩相;焦石坝地区的水平应力差明显低于长宁和威远地区,且天然裂缝更为发育;长宁和焦石坝地区的“甜点层”发育于五峰-鲁丹阶下部,而威远地区的“甜点层”则发育于鲁丹阶-埃隆阶中部。页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决定了“甜点”的分布范围、发育层段和厚度;矿物组成、天然裂缝、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场的空间变化是进行压裂设计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0.
R. La  Ferla  A. Allegra    F. Azzaro    S. Greco  E. Crisafi 《Marine Ecology》1995,16(4):307-315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icrobial biomass, over a I-month survey during austral suinmer 1990. at two sampling stations in Terra Nova Bay (Antarctica) by means of biochemical methodologies such as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nd LPS (lipopolysaccharides). Microbial estimates. derived from ATP measurements. showed an unstable temporal trend and a range characteristic for water with low or. seldom. moderate trophism. Biomas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photo-autotrophic organisms seem to dominate the whole microbial assemblage. The bacterial population, as derived from LPS determinations, did not show much variability and was well-correlated to other microbiolog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ur data showed that larger mic-roplankters were dominant. but that sometimes pico-sized organisms contributed about 60% to the microbial biomass; this emphasizes the 'still poorly-known' importance of microbes in Antarctic food we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