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 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本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 从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同时空尺度的PRED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制约关系出发, 分析了人地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并探讨了人地关系优化的核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实践中,以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并基于此理论初步建立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承载本底评价指标和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尺度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流程,为有序推动全国、区域及市县尺度的自然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63.
文章分析当前海域管理面临的形势,并剖析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改革意见措施,同时对当前海域使用管理法修订、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围填海管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养殖用海管理等主要工作提出管理建议。建议包括: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域综合管理机制,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开展海域资源本底调查,为深化综合管理奠定基础;整合涉海规划,发挥陆海统筹作用;发挥指标调控作用,实施市场化配置;调控产业用海,充分发挥海域资源最大效益;加大整治修复力度,恢复区域生态功能;打破部门间壁垒,形成监管闭环。  相似文献   
64.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陆地与海洋作为国土空间的两大主体,落实陆海统筹战略、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陆海统筹的重点内容并分析其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陆海统筹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有效落实,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从6个方面实现陆海统筹:有机衔接陆海主体功能,统筹协调岸线两侧矛盾,统筹塑造陆海空间格局;统筹规划陆海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统筹布局和协调发展陆海产业;建立陆海一体的交通和防灾支撑体系;开展陆海协同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建设陆海统筹的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65.
阿克苏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评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7~2008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结果显示:1997年以来,阿克苏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即1...  相似文献   
66.
曹文贵  谭建辉  胡卫东 《岩土力学》2018,39(6):1955-1962
水平加筋是广泛应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之一,而水平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是其地基处理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首先结合条形基础下水平加筋地基的工程特点,在探讨其承载机制和破坏特点的基础上,考虑破坏间断面上筋材与地基土体的变形协调,构建出反映加筋参数变化影响的可变破坏模式及机动允许速度场;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研究筋材的能量耗散分析方法,并引入上限极限分析理论,建立出条形基础下水平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模型,再引入序列二次规划优化分析理论,建立出条形基础下水平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它能充分反映加筋设计参数对地基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结果与该方法及现有同类分析模型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了该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The warming global climate is reducing sea-ice coverage in the central Arctic, transforming a mostly inaccessible marine region into a 'new' and relatively poorly studied ocean. History shows that exploitation of newly accessible natural resources tends to precede effectiv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But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access to the central Arctic, a precautionary approach has been taking hold, with broad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support culminating in the Oslo Declaration of 2015, which aims to prevent unregulated high seas fishing in the central Arctic. Negotiations toward a full binding agreement are continuing. Formal efforts toward assessing knowledge of the Arctic marine ecosystems and coordinating research are underway, and practitioner-based research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region is also ongoing. Yet broad gaps in our current marine research and coordination exist, and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middle, middle trophics, and the middle scale — an Arctic 'missing middle'. Scientific activity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region is burgeoning in recent years, and a large number of initiatives, projects, and arrangements are meeting some of the need for coordination. But full pan-Arctic scientific coordination does not yet exist. In support of ecosystem-based and precautionary management of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this paper considers a fully Arctic-focused organization that can both orchestrate and prioritize marine research in the Arctic in view of policy imperatives, and bring emerging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 directly into the discussion and formation of new policy.  相似文献   
68.
塔里木河流域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俊  刘新平  刘向晖  田童 《干旱区地理》2015,38(5):1077-1084
种植业(农业系统中的小农业)和畜牧业是农业系统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其协调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实现。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农牧耦合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流域现代农业的进程,增加农牧民收入。在统计学"变异性系数"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改良,构建了塔里木河流域农牧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3-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流域农牧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得出以下结论:流域传统农业特征显著;流域农牧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流域农牧耦合只是简单的初级耦合,农牧高级耦合发展后劲还不足;政策因素对流域农牧耦合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9.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趋同与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小帆  邓宏兵  马静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419-1429
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中暴露的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城镇化的协调性问题,本文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城乡、产城、城镇化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来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patial Durbin panel data model, SDPDM)从经验上考察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俱乐部与条件趋同现象,发现制约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因素并不一致:东部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同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中部城市应改变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模式,着重发展服务业和增强城市间的合作;西部城市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进程,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城市建设中的攀比,发展服务业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同时,限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对于新型城镇化协调性不存在显著影响,而放开户籍管制,则会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无论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产城融合或是城乡协调发展,均会对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70.
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地集约利用能够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而城市化水平又影响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且利用地理空间分析工具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市已经从拮抗期过渡到磨合期,但是还没有进入协调期,说明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还未完全达到完全协调发展的程度;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普遍较低,从2003年开始呈现出逐年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