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91.
许媛  李玉全  李江  沙玉杰  张曲 《海洋与湖沼》2013,44(6):1619-1626
采用响应面法对1株高产琼胶酶的南极海冰菌Pseudoalteromonassp. NJ21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分别以温度、pH、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金属离子作为唯一变量进行单因素实验, 筛选出对酶活有显著影响的单因素取值范围; 参考单因素实验结果, 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酶活主要因素, 再利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 D-甘露糖、蛋白胨、CaCl2和培养温度与酶活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Pseudoalteromonassp. NJ21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D-甘露糖5.52g/L; 蛋白胨7.4g/L; CaCl25.84mmol/L; 最佳发酵温度为15℃; 优化后发酵液中琼胶酶酶活由3.5U/mL提高到25.76U/mL, 比优化前提高了6.36倍。  相似文献   
192.
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科学评估报告中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组考虑人类排放情景的计算结果,计算与分析了多个气候模式对21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的集成预估结果。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到21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排放增加的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气温将可能较目前变暖3.0℃或以上,降水将可能增加。需要注意这种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3.
2020年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总结2020年2月—3月西藏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性: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3次地震震中500 km范围内无观测台站分布,地球物理场观测能力较弱;③综合方法:识别出Wq值异常。3次改则地震均位于可可西里至唐古拉地区,其中2月21日5.0级地震位于羌塘地块北缘,而3月10日5.0级和3月12日5.1级地震位于羌塘地块南缘,且3月的2次地震相距约5 km,构成震群型序列。对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跟踪发现,2月21日改则5.0级地震序列主要分布在向阳湖—布若错断裂南侧发育的一条NNE走向的小断裂上,余震较少,震后40天内共发生8次ML 2.0以上地震,主震震源机制为张性破裂;3月10日5.0级和3月12日5.1级地震震源机制均为走滑型,余震序列丰富,主要分布在多条构造的延伸区域,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0.58,b值为0.88。综合分析认为,改则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主要为具有中期意义的异常,综合方法的异常识别主要为后续强震的地点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4.
我国的钾、磷、硫、硼以及天然碱、金红石、砷、钠硝石、石盐、芒硝、重晶石、萤石、天青石、明矾石、化工灰岩、硅藻土、膨润土等化工矿产资源 ,与世界相比 ,在资源量、生产能力、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地位各不相同。面对未来 ,宜根据各矿种的实际情况 ,在地质找矿、开发利用、对外贸易等分别有所侧重 ,以保证市场之需求。  相似文献   
195.
Modern models of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are developed in the IERS (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n this frame the mean values for gravity coefficients of the second degree and first order, C 21(IERS) and S 21(IERS), by the current IERS Conventions are recommended to b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observed polar motion parameters. Here, it is proved that the formulae presently employed by the IERS Conventions to obtain these coefficients are insufficient to ensure their values as given by the same source. The relevant error of the normalized mean values for C 21(IERS) and S 21(IERS) is 3×10−12, far above the adopted cutoff (10−13) for variations of these coefficients. Such an error in C 21 and S 21 can produce non-modeled perturbations in motion prediction of certain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s of a magnitude comparable to the accuracy of current tracking measurements. Received: 14 September 1998 / Accepted: 20 May 1999  相似文献   
196.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构想的背景下,结合东盟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角度对东盟国家存在的海洋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分析,这对我国加强对东盟国家的认识,规避来自海洋方面的风险,更好地与其进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针对东盟四国构建了评价海洋综合风险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的投影寻踪方法的海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以东盟四国中的菲律宾作为代表开展实验验证,最终得到菲律宾的海洋综合风险等级,并依据评级结果对我国与菲律宾的合作提供辅助建议。  相似文献   
19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海上的务实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海上合作在合作原则、合作思路及合作重点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分析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据点——肯尼亚的战略优势及海洋优势,提出中国与肯尼亚海洋合作应从推动双方海洋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建设中肯海洋渔业联合研究中心、资助联合研究项目的开展、加强双方人员交流,扩大青年科学家培训规模、加强双方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5个方面重点推进的建议,为今后中-肯海洋合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8.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服务业网络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列辉  张楠翌  朱艳 《地理科学》2020,40(10):1663-1670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发展航运服务业对于巩固与提升中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构建103家跨国公司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丝之路)”沿线1 054个城市的分布数据库,分析7种航运服务业在“海丝之路”沿线的网络特征。研究表明:① “海丝之路”沿线航运服务业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明显,处于第一层级的均为亚洲城市,说明亚洲航运服务业在航运服务业网络中地位重要。② 在“海丝之路”这一层面,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和地区构成大的联系三角,在中国层面,上海、香港、北京构成小的联系三角。③ 高端航运服务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城市,亚洲城市在中端航运服务业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低端航运服务业方面,非洲城市在仓储服务业表现突出,亚洲和欧洲城市则在船舶修造业实力雄厚。④ 高端航运服务业往往受城市的历史、文化、语言、法律、制度影响较大,对地方的根植性较强,倾向于首都等内陆城市,而中低端航运服务业主要依托于货物运输,受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随货物运输转移而转移,倾向于分布在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199.
Energy and mobility poverty limits people’s choic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negatively impinges upon struc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welfare patterns. It also hampers the ability of planners to implement more equitable and just decarbonization pathways. Research has revealed that climate policies have imposed a financial burden on low-income and other vulnerable groups by increasing food and energy prices, leading as well to global inequality. Similarly, researchers have warned tha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mission mitigation policies could increase poverty rates and even frustrate progress towards universal access to clean energ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ether low-income social groups experience a 'double energy vulnerability', a situation that simultaneously positions people at heightened risk of transport and energy poverty. We investigate this 'double vulnerability' through original data collection via thre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of Mexico (N = 1,205),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N = 1,141), Ire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N = 1,860). We draw from this original data to elaborate on the sociodemographic attributes, expenditure and behaviour emerging from energy and transport use, focusing on themes such as equity, behaviour and vulnerability. We propose energy and transport poverty indexes that allow us to summarize the key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energy and transport poverty in the countries studied and uncover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alient forms of povert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nergy and transport poverty are common issues regardless of the very different national, and even sub-national, contexts. We conclude that energy and transport poverty requires target policy interventions suitable for all segments of society, thus enabling contextually-tailored, just energy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