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广义帕雷托分布在重庆暴雨强降水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引进广义帕雷托分布(GPD),借助于现代L-矩估计方法,模拟重庆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推算一定重现期的极端降水量分位数。模拟试验表明,基于超门限峰值法(POT)的GPD不但计算简便,而且基本不受原始序列样本量的影响,具有全部取值域的高精度稳定拟合(包括高端厚尾部),与GEV模拟结果相比,GPD具有更高精度和稳定性,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32.
宁夏中北部两次强暴雨过程综合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2年6月8日和2006年7月14日宁夏中北部地区分别出现了两次创历史记录的区域暴雨过程。本文就两次强暴雨的降水特点、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雷达观测及常用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应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这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500 hPa冷槽、700hPa高原低涡等,以及对暴雨发生起重要作用的天气系统,如:地面锢囚锋和台风位置、强度等进行对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未饱和湿空气静力总温度、低空干暖盖、涡度平流、垂直速度等物理因子进行分析,总结了暴雨发生前后的一般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3.
LAPS资料在一次鄂东初夏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武汉暴雨研究所实时业务运行的LAPS资料,从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干侵入等方面,对2008年初夏发生在湖北东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是受西风槽与西南涡东移、地面冷锋南下的影响而发生的;暴雨初期鄂东中高层出现水汽辐合,相应地中高层相对湿度与比湿增加;低层首先出现空气质量辐合,随后高层出现空气质量辐散,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都比强降水发生要早;鄂东暴雨期间低层维持大量云系活动。暴雨期间有随着高度增加而向东倾斜的干侵入前沿活动,这加强了当地上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并为强降雨发生蓄积了能量;后期由于动力性条件触发,层结转化为中性,对流发展、能量释放而产生强降雨。通过暴雨个例分析发现,LAPS资料能够比较深刻地揭示出该次强降雨发生、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34.
对近几年来武汉雷达所观测的典型低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总结了β尺度暴雨回波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强降水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指出,在短时预报业务中,暴雨回波的识别和预警关键是从整体上要抓住β中尺度暴雨回波系统发生发展的特征,而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对流单体的演变.  相似文献   
35.
基于GIS的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新强  付佳  代娟  刘静  周小兰 《气象科学》2018,38(1):113-120
通过收集整理沪汉蓉高铁沿线近13 a相关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通过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载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类因子构建了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绘制了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呈现西部高于东部特征,4个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武汉以西,分别为湖北天门—潜江段、宜昌西部—恩施东部、重庆东部、四川内江—资阳段,高风险区段与高铁沿线主要暴雨多发区中心位置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对沪汉蓉高铁沿线市县开展暴雨灾害防御工作具有较好的决策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6.
火山岩坡残积土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暴雨条件诱发的浅层坡残积土质斜坡破坏的机理受控于土体在低有效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特性。1993年11月4~5日,香港大屿山地区特大局部性暴雨导致在120km2范围内产生自然滑坡泥石流800余处,且绝大多数发生于火山岩风化坡残积土地区。本文对火山岩风化坡残积土开展了室内偏压固结不排水剪和偏压固结常剪应力排水剪试验,揭示了该类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暴雨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37.
一次暴雨过程中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艳春  季亮  潘晓滨  李毅 《气象科学》2005,25(2):179-185
在非地转Q矢量的基础上,考虑大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一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入非地转湿Q矢量(Q^ )的概念,并应用这一理论对1999年6月23日至24日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Q^ 辐合区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区域;Q^ 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从而说明Q^ 对暴雨天气系统的诊断和预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其散度负值区可以作为预报降水落区的重要指标,为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
基于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原理,利用济南市长清区气象数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起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暴雨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绘制出长清地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长清区暴雨灾害综合风险性分布空间性强,无明显的地域分布界限,东部高于其它地区。暴雨灾害高综合风险区分布面积较为分散且最小,占全区总面积的14.60%;中综合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高综合风险区的外围,占全区总面积的30.31%;轻、低综合风险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0.72%和34.37%。  相似文献   
39.
卫星和雷达资料在暴雨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美国风暴分析预报中心开发的中尺度模式(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ARPS)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把中国CINRAD/SA、SB多普勒雷达反射率、风云-2E卫星的红外和可见光资料引入模式初始场,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7月21日中国华北地区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入雷达和卫星资料的WRF数值模拟,由于修正了中低层水汽,对降水系统预报有一定的调整,预报的降水落区位置和降水量中心值更接近实况;同时加入卫星和雷达资料同化后,明显改善了WRF降水系统预报偏慢的情况。雷达与卫星资料同化对WRF模式降水预报影响不同,雷达资料影响的时间短,只在6 h内预报起作用,而卫星资料影响时间较长,能够改善24 h内的预报。加入卫星和雷达资料,修正了水汽场,使降水预报在开始时间、量级和范围上均有改善,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40.
利用2016年5月2—4日NCEP的FNL 1°×1°再分析资料和GDAS的1°×1°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等熵位涡、物理量诊断和水汽来源追踪等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源地和输送、动力和热力机制、等熵位涡等方面对2016年春季一次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导致的东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位于40°N附近的黄淮气旋北上加强发展,2日14时至3日14时中心气压下降24 hPa,超过爆发性气旋的定义标准。500 hPa高空槽快速加强发展为闭合低涡,低空切变线加强发展为低空低涡,其东部形成明显的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水汽和热量,为东北地区典型的暖式切变降水。等熵位涡自320 K高层向305 K低层输送下传,并逐步向南向东移动,高空正位涡的下传促使地面气旋快速发展,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出现。比湿在6 g·kg^(-1)以上对东北地区春末夏初暴雨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水汽主要来源于东海、黄海及西北太平洋。暴雨区与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负值区、700 hPa垂直速度和850 hPa绝对涡度大值区较为一致,强降水区与850 hPa相当位温密集带和暖区锋生区相对应,降水位于能量锋区以及偏暖区一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