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193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本研究采用平板分离法对具有典型症状的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进行种属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病鱼肝脏、脾脏、鳃、头肾、心脏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白色炎性肉芽肿病灶,从患病鱼脾脏、肝脏和头肾的白色结节处均分离到单一外观的细菌菌落hn-1。通过生理生化特征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斜带髭鲷内脏白点病的致病菌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分离菌具有极生鞭毛及侧鞭毛;毒力基因检测显示分离菌携带toxR、luxR、vvh、vhhtrh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主要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药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斜带髭鲷的内脏白点病的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2.
文蛤外套膜"肥大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5月,山东莱州某养殖场部分养殖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出现外套膜异常肥大现象.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患病贝外套膜、水管、鳃、足等器官组织内粘液细胞增多,水管两侧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粘液细胞增生尤为明显.同时,患病贝各器官组织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细胞肿胀、脱落,生殖细胞滞育、退化,肌纤维变形、溶解,血细胞增生并诱发炎症反应等.在患病贝体内主要观察到3种寄生性原生动物,分别为缘毛类纤毛虫、粘孢子虫及1种顶复门类“孢子虫”.纤毛虫数量较少,主要寄生于鳃表面;粘孢子虫数量较多,寄生在水管、外套膜、鳃、性腺、消化盲囊、血淋巴等器官组织中,以水管结缔组织内数量最多;而顶复门类“孢子虫”主要发现于消化道结缔组织中.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这3种寄生虫可能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3.
对自然发生的斑节对虾烂鳃病进行了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虾由杆状细菌感染造成鳃丝萎缩、坏死,鳃小片呼吸上皮脱落,鳃血中有菌团存在,而且病虾的肝胰脏、胃、肠、心脏等器官组织受毒素影响而发生组织变性坏死。证实斑节对虾烂鳃病由杆状细菌感染引起。本文对细菌引起虾体的损害及对虾的防御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斑节对虾是由于细菌感染造成鳃呼吸功能障碍和细菌毒血症造成肝胰脏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454.
对2015—2016年天津地区鲤鱼养殖场采集的发生鲤浮肿病毒(CEV)/锦鲤睡眠病(KSD)的鲤鱼样品,进行套式PCR检测和人工浸泡感染试验,并测定养成期鲤鱼感染率。实验观察研究发现,所采集样品均表现为体色发黑,头部上方颅骨软组织周围皱缩,眼球凹陷,鳃粘脏,黏液较多,常滞游于浅水区水面。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全部10个样品均出现特异性目的条带,为CEV阳性。目的产物测序后经NCBI BLAST,与已报道的CEV相关序列相似性介于85%—99%;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样品编号JY1856与JY1650位于同一分支,与已知CE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而其余8个样品位于同一分支,与已知CE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远。通过人工浸泡感染健康鲤鱼,半数致死时间为55d,累计死亡率为71.1%±3.2%,并从试验感染鱼组织中检测到CEV病毒DNA。养成期鲤鱼CEV携带率为77.5%。以上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养殖鲤鱼中存在CEV感染,揭示了我国鲤鱼养殖产业可能面临新的疫情,需引起养殖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55.
杂色鲍鲍苗“掉板症”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死亡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育苗周期内,病害均可发生,死亡率达100%,监测了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寄生虫及病原微生物,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等与鲍苗死亡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在鲍苗体内分离到的细菌及感染试验结果验证细菌是引起杂色鲍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6.
Studies on the pathogenic bacterium of ulcer disease in Epinephelus awoar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Introduction Groupers are commercially valuable species which attract considerable mariculture interest in Southeast Asia, especially in China’s Mainland, Tai- wan Province, Hong Kong District, and Singapore. In the recent years, groupers have become t…  相似文献   
457.
明长城遗址是与丝绸之路沿线赋存环境相统一的开放系统,遗址的病害表观、时空演化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调查丝绸之路遗址区的气候特征和地质地貌、地震活动等环境特征并选取具有差异性环境特征的典型遗址,通过史料查阅、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测试,结合遗址区环境特征和建筑形制、土体性质研究各类病害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其表观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验证各类病害形成与发展的存在性,进一步揭示病害演化机制,为防治和监测病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参考,提出在遗址加固保护中应基于各类病害的表征及机理有的放矢地设计全面的保护方案,这对土遗址的长期保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8.
目的:探讨基于下颈部横径的低辐射剂量颈部增强MDCT的可行性。方法:对126例临床拟诊为颈部病变的患者行颈部CT检查,其中42例为常规剂量组,84例为低剂量组。低剂量组再根据患者下颈部横径的大小分为3个亚组:A组大横径组,横径≥40cm(21例);B组中等横径组,35cm≤横径<40cm(35例);C组小横径组,横径<35cm(28例)。常规剂量组管电压/管电流采用120kV/350mA,低剂量A、B、C3组分别采用120kV/300mA、100kV/300mA和80kV/300mA。对常规剂量组与低价量组扫描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记录A、B、C3组不同扫描方案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各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A、B、C三组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为(1.34±0.13)mSv、(1.17±0.10)mSv、(0.74±0.08)mSv和(0.34±0.04)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13,P<0.01),各低剂量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均低于常规组。组间两两比较ED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名医师对颈部图像质量的评分一致性较高(3组Kappa值均>0.70),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A、B、C3组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Z=-0.258,P>0.05),各组的图像对比噪声比无统计学差异(F=0.750,P>0.05)。结论:根据患者下颈部横径的大小采用不同管电压行颈部增强CT扫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的诊断质量,该扫描方案显示颈部结构可行。   相似文献   
459.
养殖美洲鳗鲡的主要疾病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海平 《台湾海峡》1998,17(4):477-481
本文通过对养殖美洲鳗鲡疾病的调查,分别介绍了11种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疾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60.
对红虾虾头和虾肉中的脂肪进行了提取和测定。脂肪甲酯化后,采用50m×0.35mmi.d.PEG-20M玻璃毛细管柱,FID检测器,并结合GCLMS进行了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虾头中脂肪含量达10.8×10-2,其不饱和脂肪酸68.8×10-2,EPA+DHA占24.1×10-2;虾肉中脂肪仅为3.9×10-2,其不饱和脂肪酸69.8×10-2,EPA+DHA为27.3×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