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7篇
  免费   862篇
  国内免费   1983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015篇
地球物理   677篇
地质学   2753篇
海洋学   203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16篇
自然地理   51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南海北缘东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北缘东部的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分布的特点及中、新生代的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含油气构造、油气田、油气井的分布规律,利用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区内的油气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按照油气资源状况划分出油气富集区、油气潜力区、油气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出4条油气富集带、11条油气潜力带、8条油气远景带,充分显示了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点,为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本海区水团分布与冬末、春初(1992年3月)航次基本相似,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结构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温、盐度特性。虽发现有黑潮水穿越巴上海峡进入南海,但其势力甚弱。因此,在夏末秋初,黑潮亦无直接的分支深入南海,即使在巴士海峡北端进入台湾海峡的黑潮水,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弱的。由等密度面、地转流分析和实测ADCP资料显示,在调查海区的东南海域存在一支较强的N向流动。它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绕过吕宋岛西北角流向东北,在巴上海峡呈现与黑潮水混合的迹象,其水体在冬季明显呈高温、低盐的特性;夏季则为相对低温、低盐。故在冬季的几幅卫星图像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很有可能长年存在。  相似文献   
93.
张淑惠 《台湾海峡》1991,10(1):39-45
本文分析了南亚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南亚高压月际间振荡与华南汛期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夏振荡中心偏北同时偏东,不利华南雨季多雨水;盛夏振荡中心偏北同时偏东,有利华南沿海多台风,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报判据。  相似文献   
94.
本文对南海深海和冲绳海槽二个柱状样进行了正构烷烃、甾烷和萜烷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由于它们所处的沉积环境和生源母质上的差异,反映在正构烷烃的CPI值、C_(17)和C_(18)的含量、轻重烃比值、化合物构型的转化、有机质的成熟度和17α(H)-22,29,30-三降藿烷与18α(H)-22,29,30-三降新藿烷的比值等地球化学参数上的差别。冲绳海槽沉积物的多源性决定了其有机组分的特殊性,如生物来源的C_(17)和C_(18)量占有优势,有机碳含量(1.0—1.3%)高于南海样(0.3—1.0%),重排甾烷量少,生物构型的ββ藿烷已转变成地质构型的αβ藿烷和βα型莫烷化合物。  相似文献   
95.
南海地形、底质特征与鱼类配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南海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底质的特征,从而了解了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认识到南海渔业区的划分是与地形地貌、底质特点相互呼应;由此更好地对南海鱼类在该海域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分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6.
南海西南部新生代盆地类型及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西南部地区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各种类型的盆地具有各自的结构特征和演化历史,走滑-周缘前陆盆地-曾母盆地发育了渐新-中中新统层系,晚中新统层系和上新-第四系层系第三套地层,曾母盆地经历了三个发育阶段,拉张剪切盆地-万安盆地发育下第三系-下渐新统层系,上渐新统一中中新统层系和上中新统一第四系层系三套地层,万安盆地经历了四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97.
南海海域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陈楚群  施平  毛庆文 《热带海洋学报》2001,20(2):66-70,T001
介绍了第二代海洋水色传感器SeaWiFS资料的特点汲其基本处理方法,海水叶绿素浓度提取方法,对南海域表层海水叶绿素浓度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营养物质和南海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南海294站深海柱状剖面孢粉、藻类的研究,将294站从下至上划分为7个孢粉组合带: 带为Dacrydium-Pinus-Lithocarpus-Quercus(常绿)-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Castanopsis-Lithocarpus-Dacrydium-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 带为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odocarpus-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Polypodiaceae-Cyathea-Pteris-Pinus-Gramineae; 带为Quercus(常绿)-Podocarpus-Lithocarpus-Pinus-Cyathea-Polypodi-aceae; 带为Pinus-Quercus(常绿)-Palmae-Mangrovepollen-Gramineae; 带为Dacrydium-Palmae-Mangrovepollen-Pinus-Cyperaceae-Cyathea。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地区12万年以来5个植被、气候演替阶段,依次为: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暖热而稍干的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炎热、湿润的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南海294站柱状剖面地层时代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
A sedimentary record spanning 5792–5511 cal yr BP and 3188–2854 cal yr BP was recovered at 36° 45′ 43″ S–56 ° 37′ 13″ W, south-west South Atlantic. The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 and micropaleontological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content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pal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s are indicated by all these proxies. Five different stages were distinguished: Stage 1 (ca. 5800–5000 cal yr BP) consists of muddy sand with abundant microfossils. In this interval, species typical for inner marine shelf environments maintained a high abundance. Stage 2 consists of plastic light greenish grey clays barren of microfossils, and probably represents fluvial input from the de la Plata River to the shelf contemporaneous of a lowering of sea level. Stage 3 is composed of brownish yellow sandy silts, and represents increasing marine conditions in the area as reflected by higher faunal diversity and typical foraminifera of inner shelf environments. Stage 4 is made of homogeneous mud, barren of microfossil, which represents a new pulse of fluvial input to the shelf in consequence of a new fall in sea level. The final part of the core (Stage 5) is a coarsening upward sequence, grading from greeny brown clayey sandy silts to coarse shelly sands and represents the modern sedimentation in the area. This interpretation strengthens the stepped model of late-Holocene sea-level fall between 5511–5792 cal yr BP and 2854–3188 cal yr BP in Buenos Aires coast, and agrees with the relative sea-level history previously proposed by some authors from western South Atlantic coasts.  相似文献   
100.
分析1980-1987年欧洲中长期预报中心(ECMWF)每日风场、温度场格点资料及同期南海区域测站和船舶资料,讨论南海低层风场的气候特征。南海为典型的季风活动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流场的季节转换表现为季风系统的交替,相应不同的季风系统,南北温度梯度有一逆转过程,南海北部是温度梯度大且发生明显逆转的海区。12°N以南海区气温全年变化极小,整个海区大气温度的季节变化不如流场变化快和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