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8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589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581篇
地球物理   1353篇
地质学   801篇
海洋学   903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44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在已建二维潮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物质输运方程模拟了奥运海域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奥运海域水质整体良好,但是无机氮对奥运水质的影响比COD、活性磷酸盐大,是奥运海域的隐患。为了保持奥运海域良好的水质,本文给出了一系列的污染控制对策,为环境管理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892.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iations of the transport through the Korea/Tsushima Strait, an inlet of the Japan/East Sea, on the upper 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JES based on a 10-month transport observation from May 1999 to March 2000 (Perkins et al., 2000). All external forcings to the model were annual mean fields, except the transport variation through the Korea Strait. In the experiments where the periodic variation of the transport repeated continuously sinusoidally by several periods, strong variability of sea surface height (SSH) was detected in the region extending from the Korea Strait to the Japanese coast due to the geostrophy of the buoyancy forcing at the Korea Strait. The region along the Korean coast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long-term variations than the short-term (≤60-day period) ones. In two experiments forced by realistic and monthly mean transport, the difference of rms of sea surface height was largest at the Japanese coast and relatively large at the East Korean Warm Current separation region (128∼130°E, 39∼41°N) and to the east of Yamato Rise.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ce of eddy kinetic energy at 100 m depth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rms of SSH.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mean SSH and mean kinetic energy at 100 m depth the realistic transport invokes eddy variability to interact with mean current resulting in the changes of the mean SSH and the mean kinetic energy at the East Korean Warm Current separation region, but it does not produce conspicuous changes in the mean fields of entire JES compared with the mean fields forced by the seasonal transport.  相似文献   
893.
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的定义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悬沙和水体的长期输运分离研究,给出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的定义。从理论上分析了各种物理过程对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的影响机理。采用部分观测资料,对长江口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及其机理作了初步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大浑浊带,悬沙和水体长期输运有明显的差别;在描述悬沙长期输运时,二维悬沙长期输运速度比二维水体长期输运速度更合理;潮泵作用和垂向切变作用是造成两者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4.
895.
An even–odd signal decomposition is performed on a complex shoreline having a long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gradient. The expected impact of erosion due to a navigation channel and structures is discussed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transport gradient on the decomposed shoreline signal are noted.  相似文献   
896.
在该海域潮流计算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二维的拉格朗日余流模型,得出了威海及烟台南部海域的拉格朗日余流分布。跟踪了文登、乳山、海阳、莱阳近岸主要排污口的污水输运轨迹,为沿岸县市污水排放的选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7.
印尼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峡水交换体积输送(LSTT)异常增大,而印尼贯穿流体积输送(ITFT)异常减少。吕宋海峡东部东风分量和南海内部的北风分量的局地驱动是导致LSTT在1976年后增加的主要因素,南海内部异常北风分量对LSTT增加的贡献能够达到53%;而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分量则是导致ITFT在1976年后减少的主要因素,其贡献大约为61%。1976年后15°N左右的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但总NEC体积输送异常减弱。KC(Kuroshio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而MC(Mindanao Current)、NECC(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SEC(South Equatorial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由风场变化通过Sverdrup动力过程产生的异常气旋性环流阻碍了太平洋水体向印度洋的输入。  相似文献   
898.
899.
在沙纹床面输沙过程中,假设水流从涡中取出并搬运的悬移质数量与推移质运动的沙星成比例,由12组细沙实验结果得到了沙纹床面净输沙的方向和输沙强度公式,并与他人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00.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成陆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玉荣 《海洋科学》2000,24(12):33-37
苏北中部滨海平原位于废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间,其形成与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长江、古黄河的供沙历史和供沙状况密切相关,并且现今海域南黄海辐射沙洲的辐聚点也位于这段海岸,故探讨其成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数值模拟了公元8世纪时该区的M2潮汐、潮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7种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净输运状况,划分了海底冲淤区。计算结果表明,公元8世纪时苏北岸外存在大致以东台为顶点的辐射状古潮流场,其分布格局与现今苏北岸外大致以京港为顶点的辐射关潮流场基本一致,该辐射状潮流场的存在是由当时台东岸外的独特驻潮波波腹所决定的。进入苏北岸外古辐射状潮流场中的泥沙,在辐聚、辐散的潮流作用下,每一个潮周期均自NE、SE方向向东台附近海域净输运泥沙,在东台附近海域发生淤积。由此认为,苏北中部滨海平原是大致以东台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