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06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视网膜视蛋白组成是动物识别光强与颜色视觉的基础,其会随着不同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而发生变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种,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从浮游生活到底栖生活的转变;生活习性的转变伴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光照环境的变化。我们推测大菱鲆光照感知功能包括视蛋白种类及表达模式等,在不同阶段应有所不同,目前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以1、4和9月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通过qRT-PCR探查了不同阶段大菱鲆视蛋白基因表达的特征规律,通过分析三个发育阶段的视蛋白基因表达比例,推测鱼体光谱敏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视蛋白(LWS)基因表达量随鱼体发育逐渐降低,视紫红质(RH1)、紫外视蛋白(SWS1)和蓝视蛋白(SWS2)随鱼体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而绿视蛋白(RH2)中高表达的RH2b1无显著变化。LWS表达比例由1月龄57.2%降至九月龄11.4%,RH2b1表达比例由1月龄29.9%升至九月龄73.3%。随着大菱鲆由早期浮游生活转入底栖生活,表达占主导地位的视蛋白,逐渐由LWS转变为RH2b1,其光谱敏感性可能由红色敏感向绿色敏感转变。大菱鲆视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的特征变化引发的光谱敏感性变化,可认为是其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62.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细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弧菌科的细菌和其引发的细菌性疾病被认为是目前大菱鲆养殖业的主要危害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弧菌属的病原及一些典型的发病症状。对其他科属的一些病原菌,也作了相应描述,但它们的致病力相对弧菌科的病原菌致病力要弱,危害范围要小。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细菌病几种可行的防治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3.
进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苗种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微卫星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从法国(F)、英国(E)、西班牙(S)引进我国的三个大菱鲆群体的遗传结构。20个RAPD随机引物对每个群体各20尾大菱鲆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25个重复性好且谱带清晰的RAPD标记,片段大小在200—2500bp之间,三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在12.80%—20.00%之间,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0142—0.0352之间,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0423—0.0720之间。微卫星引物的分析结果与RAPD一致。总体上,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其中西班牙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英国群体次之,而法国群体最低。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多样性指数估算群体遗传变异的来源,两者得出一致的结论:群体问遗传分化很弱。AMOVA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结果:群体的遗传变异有97%以上是由群体内个体问的遗传变异引起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显著性检验表明群体间的变异对总变异的影响不显著。实验结果证明我国进口大菱鲆群体种质较单一。  相似文献   
64.
养殖大菱鲆腹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从患腹水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肝和腹水中分离得到优势菌株CW-7,人工感染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幼苗有较强的致病性,腹腔注射1.4×103cfu/尾,即可引起感染鱼100%的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病原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直杆状(0.4~0.8)×(0.6~2.0)μm,周生鞭毛运动,氧化酶阴性,兼性厌氧菌,兼具葡萄糖氧化和发酵(O/F)2种代谢途径,其生理生化特征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一致;对该菌的16SrDNA序列克隆、测序后在GenBank中进行了序列对比分析,结果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序列高度一致(99.92%),进化树分析表明属于同一类群,确定该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等14种抗生素敏感,而对青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等14种药物均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65.
大菱鲆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基因cdk1cdk6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源克隆以及5′/3′RACE的方法扩增得到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基因cdk1和cdk6的全长c DNA序列,在m RNA水平上分析了它们组织表达特征,并对比分析了静水压处理对其胚胎期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cdk1基因全长c DNA序列为1281 bp(Gen Bank登录号:KP339306),编码区为912 bp;cdk6基因c DNA全长1400 bp(Gen Bank登录号:KT186374),编码区长度为978 bp。组织RT-PCR分析表明,cdk1基因表达具有广泛性,在性腺、肾脏等生长发育较快的组织中表达量较高;cdk6基因也在多个组织中表达,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通过Real time RT-PCR检测基因在胚胎中的表达水平发现,静水压处理组cdk1、cdk6在胚胎发育中,总体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类似。大菱鲆胚胎对照组中cdk1在原肠期以前相对神经胚期及以后时期表达量较高,静水压处理组基因表达变化与对照组趋势相同;对照组中cdk6在原肠期出现表达高峰,但静水压处理组在原肠期表达量相对较低。静水压处理对cdk1和cdk6的表达量的影响不同,这可能与基因还有除调控细胞周期的其他功能有关。为解析这两个基因在大菱鲆胚胎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6.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择平均体质量34.5 g±5.5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225尾,平均分为5组(A~E),每组3重复。分别喂以蛋白质水平为450,48%,50%,52%和54%的5种膨化颗粒饲料,探寻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水生态因子的影响,试验期88d。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膨化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净增质量、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饲料系数随蛋白水平增加而降低;水生态因子中除pH外, 对其它指标都有显著影响(P<0.05),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3-N)、亚硝氮(NO2—N)、磷酸盐(PO4-P)的浓度都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C组质量增长率比A,B组显著提高21.6%和14.6%(P<0.05),而比D,E组低1.6%和5.1%;C组饲料系数比A,B 组低0.22和0.16(P<0.05),而仅比D,E组高0.02和0.03;C组NH3—N比A,B组提高13.0%和4.0%,而比D,E组降低达23.1%和48.1%(P<0.05)。本试验从幼鱼生长性能和水生态因子两方面表明,大菱鲆幼鱼膨化饲料中蛋白质的生态营养需要量为50%。  相似文献   
67.
养殖大菱鲆烂鳍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山东半岛3个养殖场各分离到一株大菱鲆烂鳍病的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鞭毛,有运动能力,菌落半透明。经常规生理生化特征测试和16SrRNA基因序列对比,表明它们都是同一种细菌。理化特征的结果显示这3株菌均与V.anguillarum的表性特征非常相似。对其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与V.anguillarum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将该菌鉴定为V.anguillarum.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估计了大菱鲆收获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和选育遗传进展。数据共包括3个世代(G0,G1,G2)的508个全同胞家系10952尾个体。G0,G1,G2的体重估计遗传力分别为0.11±0.08,0.18±0.09,0.17±0.07;世代间估计遗传力为0.19±0.04。每一世代母本和共同环境效应分别为0.10±0.04,0.14±0.04,0.13±0.03;世代间为0.12±0.01。G0和G1世代选择差分别为,18.24g和21.19g。对应的G1和G2世代的遗传进展为22.06g,11.93g;百分比表示分别为6.36%,3.52%。连续两代选择之后总遗传进展为10.10%。以上结果说明针对大菱鲆体重性状的选育项目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9.
为了开展大菱鲆耐高温选育工作,对其进行耐高温性状及其相关生长性状的遗传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以来源于英国、法国、丹麦和挪威4个国家的不同群体构建大菱鲆选育家系,利用F1的20个和F2的22个耐高温选育家系进行耐高温实验,统计耐高温评估指标(UTT)和相应的实验鱼体重(每个家系选取40-50尾实验鱼)。基于Gibbs抽样的贝叶斯方法,采用包含母性效应和不包含母性效应的两种动物模型,对大菱鲆耐高温(UTT)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以及这两个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不包含母性效应的动物模型估计的体重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力以及这两个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别为0.239±0.141,0.111±0.080,0.075±0.026和-0.019±0.011。基于包含母性效应的动物模型估计的这4个值分别为0.203±0.115,0.055±0.026,0.047±0.034和-0.024±0.028,体重和耐高温性状的母性效应分别为0.050±0.017和0.013±0.004。母性效应对这两个性状的遗传评估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制订合理的大菱鲆耐高温育种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为了研究金属蛋白酶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作者分别对大菱鲆肌肉注射不同浓度的金属蛋白酶,并于3、6、12、24、48、72 h测定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活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低质量浓度组(0.037mg/mL)金属蛋白酶处理后,CAT和T-SOD活力除3h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时间点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低浓度组GSH-Px和T-AOC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质量浓度组(0.073mg/mL)金属蛋白酶胁迫后血清中CAT、GSH-Px、T-SOD和T-AOC在3 h~72 h均呈现波浪形的变化趋势。高质量浓度组(0.147 mg/mL)金属蛋白酶对上述4种抗氧化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在6 h~72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金属蛋白酶低质量浓度和中质量浓度组MDA含量呈现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质量浓度组MDA含量在3 h~72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