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08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利用秋末至次年夏初福建省海区自然水温一般处于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生长最适水温范围这一条件,采用陆上工厂化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二种方式,试验其养殖效果。利用海上网箱养殖方式,可以在秋末夏初自然水温处于大菱鲆最适生长范围期间,将大菱鲆鱼苗饲养至平均体质量500g/尾的商品规格。从2003年11月26日至2004年4月2日,鱼苗从平均全长11.3cm、平均体质量113.6g生长至平均全长27.1cm、平均体质量500.4g,成活率86.7%。而同一阶段,陆上水泥池的水温一般要比自然海区低1~2℃,生长速度也较慢。另外,大菱鲆对高水温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在平均水温达27.0℃、最低25.2℃、最高达29.2℃的6月份,成活率仍可达85.9%。结果表明,在南方开展大菱鲆阶段性养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2.
本研究估计了大菱鲆收获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和选育遗传进展。数据共包括3个世代(G0,G1,G2)的508个全同胞家系10952尾个体。G0,G1,G2的体重估计遗传力分别为0.11±0.08,0.18±0.09,0.17±0.07;世代间估计遗传力为0.19±0.04。每一世代母本和共同环境效应分别为0.10±0.04,0.14±0.04,0.13±0.03;世代间为0.12±0.01。G0和G1世代选择差分别为,18.24g和21.19g。对应的G1和G2世代的遗传进展为22.06g,11.93g;百分比表示分别为6.36%,3.52%。连续两代选择之后总遗传进展为10.10%。以上结果说明针对大菱鲆体重性状的选育项目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3.
为了开展大菱鲆耐高温选育工作,对其进行耐高温性状及其相关生长性状的遗传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以来源于英国、法国、丹麦和挪威4个国家的不同群体构建大菱鲆选育家系,利用F1的20个和F2的22个耐高温选育家系进行耐高温实验,统计耐高温评估指标(UTT)和相应的实验鱼体重(每个家系选取40-50尾实验鱼)。基于Gibbs抽样的贝叶斯方法,采用包含母性效应和不包含母性效应的两种动物模型,对大菱鲆耐高温(UTT)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以及这两个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不包含母性效应的动物模型估计的体重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力以及这两个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别为0.239±0.141,0.111±0.080,0.075±0.026和-0.019±0.011。基于包含母性效应的动物模型估计的这4个值分别为0.203±0.115,0.055±0.026,0.047±0.034和-0.024±0.028,体重和耐高温性状的母性效应分别为0.050±0.017和0.013±0.004。母性效应对这两个性状的遗传评估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制订合理的大菱鲆耐高温育种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实验采用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大菱鲆脾脏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了免疫球蛋白轻链IgL的全长cD-NA片段。该序列包含47 bp的5′末端非编码区(5′UTR),73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02 bp 3′UTR,整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46个氨基酸。系统发生分析表明大菱鲆IgL基因与五条鰤的IgL基因起源关系最近。RT-PCR分析表明,大菱鲆IgL基因只在正常脾脏、肾脏和头肾组织中表达;IgL在大菱鲆胚胎发育细胞期就已开始表达,在大菱鲆胚胎尾芽期和体节期表达持续增强;在鳗弧菌感染大菱鲆脾脏和头肾早期均检测到IgL基因强烈表达,后期表达逐渐减弱;大菱鲆胚胎细胞(TEC)在用鳗弧菌感染48h后,IgL开始表达。这些结果均表明IgL基因在大菱鲆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为了研究金属蛋白酶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作者分别对大菱鲆肌肉注射不同浓度的金属蛋白酶,并于3、6、12、24、48、72 h测定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活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低质量浓度组(0.037mg/mL)金属蛋白酶处理后,CAT和T-SOD活力除3h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时间点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低浓度组GSH-Px和T-AOC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质量浓度组(0.073mg/mL)金属蛋白酶胁迫后血清中CAT、GSH-Px、T-SOD和T-AOC在3 h~72 h均呈现波浪形的变化趋势。高质量浓度组(0.147 mg/mL)金属蛋白酶对上述4种抗氧化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在6 h~72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金属蛋白酶低质量浓度和中质量浓度组MDA含量呈现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质量浓度组MDA含量在3 h~72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96.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筛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分群分离分析法,以同一批受精卵孵化的同池养殖大菱鲆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为材料,进行微卫星DNA遗传分析,以揭示影响大菱鲆生长发育速度方面的遗传信息。30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生长高值组(F组)和生长低值组(S组)各10个样本建立的DNA混合池进行扩增时,在两池间出现了7个差异片段。通过对两组大菱鲆个体PCR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1个微卫星位点(SmaC10)在355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大菱鲆生长性状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有4个微卫星位点(SmaC02、SmaC06、SmaC09、B11-I12/6/3)分别在258bp、182bp、226bp、175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大菱鲆生长性状存在正相关性,其中位点Smac09在226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生长性状的正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354。位点SmaC09所扩增出的等位基因片段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人工选育群体的分子标记,指导大菱鲆的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97.
两株养殖大菱鲆体表出血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秦皇岛和胶南患出血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肾脏中分别分离得到优势菌株MHK_2和JN,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这两株菌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6.30×10~3cfu/尾和2.51×10~4cfu/尾。对病原菌16s rDNA序列对比分析及进化树分析表明,MHK_2和JN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高度一致。API ID32E快速鉴定结果表明,MHK_2和JN生理生化特征与非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LSE_6一致,属于迟缓爱德华氏菌。经API ZYM酶活检测,MHK_2和JN的碱性磷酸盐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LSE_6,这两项酶活特征有望作为区别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98.
以初始体质量为(12.2±0.01)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56 d的摄食生长实验,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40 mg/kg的稀土(Rare earth elements,REE),研究了REE对大菱鲆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稀土后,大菱鲆的成活率提了8.95%,特定生长率提高了15.79%,增重率提高了26.88%,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稀土喂养的大菱鲆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指数和超氧化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同时,饲料中添加稀土后,大菱鲆抵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能力增强。因此,在饲料中添加REE,能够显著提高大菱鲆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99.
采用FIASCO (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法和标记初步筛选法, 进行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微卫星标记开发的研究, 分析了大菱鲆基因组中微卫星DNA序列的特征, 并进行了拟作图标记的初步筛选。结果表明, FIASCO法的富集效率为78.56%, 二次筛选出655个阳性克隆, 测序后经分析有469条含有微卫星位点的单一序列, 共得到597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占51.76%, 非完美型占34.67%, 复合型占13.57%; 核心序列的重复次数在3—96次之间, 平均重复数为13.39次; 重复单元类别最多的是(CA/GT)n, 占77.6%。利用Primer Premier 5.0共设计413对引物, 其中有360对能够得到稳定表达的产物; 再经标记初筛试验得知, 183对引物(50.8%)的PCR产物有多态性, 其中110个微卫星位点(30.6%)符合遗传连锁图谱作图标准。  相似文献   
100.
1IntroductionEdwardsiella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world-wide-occurring pathogen of numerous marine fishspecies,and edwardsiellosis has been recorded in adiverse array of fish species,including chinooksalmonOncorhynchus tshawytschaL.(Amandi etal.,1982),c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