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2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92.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3.
硒结合蛋白1(selenium-binding protein 1,SBP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广泛参与了机体的多个理化过程。本研究首次获得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BP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2269 bp,并命名为Hd SBP1,ORF为1494 bp,共编码497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d SBP1基因在杂色鲍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和肾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缺氧处理后,Hd SBP1在鳃组织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分别在处理24 h和192 h后显著升高(P0.05);高温应激之后,在鳃组织中,Hd SBP1的表达量在第1时相与第3时相显著升高(P0.05),而在血细胞中只有在第3时相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缺氧和高温联合应激之后,鳃组织中Hd SBP1的表达量在192 h显著上调(P0.05),在血细胞中Hd SBP1的表达量在0 h、4 h和24 h时均显著升高(P0.05);副溶血弧菌注射感染之后,在鳃组织中Hd SBP1的表达量在6 h和24 h时显著性上调(P0.05),而血细胞中Hd SBP1基因的表达量在每个时相的实验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不同的应激条件均会导致Hd SBP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的显著变化,说明Hd SBP1在杂色鲍的免疫反应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4.
Intracytoplasmic infection with a prokaryotic mycoplasma-like organism (MLO) were characterized in the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and the first report of such infection in this scallop was represented. Ultrastructurally these microorganisms are usually pleomorphic and variable in morphology and size, and appear in several cell types such as small spherical body, rod-shaped bodies and longer filament-shaped body. They lack a cell wall. These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se types of the prokaryote showe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 mycoplasma-like organism (MLO). MLO reproduced in two ways: binary fission and budding. The results of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show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MLOs existed in the tissues of diseased scallop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fection revealed that the MLO is pathogenic to the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相似文献   
95.
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水产养殖中危害极大的病原菌,本文从发病情况、致病性研究及防治等诸方面将国内外对该菌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6.
蛋白质感染因子与水产养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蛋白质感染因子的概念、蛋白质感染因子复制机理假说及其证明、蛋白质感染因子多样性等内容,并讨论了水产养殖动物中存在蛋白质感染因子疾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7.
于1991年9月在青岛市沙子口镇对虾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病虾,采用酒石酸钾-甘油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病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一种呼肠孤科病毒,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提取分析病毒基因组核酸等方法初步鉴定,结果显示,该病毒在酒石酸钾-甘油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时与肝胰腺细小病毒混合存在,病毒颗粒为有包膜的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结构;带包膜的完整颗粒直径在64-66nm;裸露核衣壳平均直径为53.2nm,病毒基因组由分成10  相似文献   
98.
曹华 《台湾海峡》1990,9(4):381-386
本文研究福建沿岸滩涂双壳类受东方肛居吸虫侵袭的流行学规律,重点阐述宿主贝类种类,病原的地理分布,感染的季节动态,贝类和鱼类的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以及它们的生态学特性对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采用植物单细胞和原生质体游离的方法,研究了5株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褐藻酸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带在5株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初期(前3 d),褐藻酸酶对其单细胞和原生质体的游离率均显著降低,而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游离率的下降越加明显。3 d过后,随着感染的继续进行,单细胞和原生质体的游离率变化不再明显。表明海带细胞壁组成对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发生了响应性变化,而这种变化仅仅发生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早期阶段。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海带细胞壁组成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褐藻酸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00.
作者从发生白点综合征的中国对虾中,提取了一株白点综合征病毒,用电镜对纯化的病毒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病毒纯化过程中蛋白酶抑制剂的使用及离心速度的选择进行了探讨。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取各带负染后电镜观察,病毒条带位于40%~50%蔗糖梯度之间,其完整毒粒长225~270nm,直径75~88nm,有的完整毒粒带有很长的尾,病毒衣壳长250~320nm,直径60~80nm。在匀浆使用的缓冲液中加入蛋白酶抑制剂PMSF,可得到完整的带包膜的病毒颗粒,比不使用PMSF的提纯效果要好。经3000r/min离心5min,5000r/min离心25min,去除大部分的组织碎片,经10000r/min离心1h,可使大部分病毒沉淀。并采用传统的方法对病毒核酸进行了提取,其基因组经初步分析为ds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