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156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鄱阳湖饶河段重金属污染水平与迁移特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简敏菲  游海  倪才英 《湖泊科学》2006,18(2):127-133
鄱阳湖饶河入湖段是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之一,为了研究其污染现状,本文于2005年3月平水期对鄱阳湖饶河段的水体、底泥、土壤及水生植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及迁移特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饶河段水体中的重金属除Pb的含量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外,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饶河段底泥及河滩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相比,Zn、Cd的平均值超出了三级标准,而Cu、Pb的含量指标均符合三级标准;通过地质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饶河段重金属底泥除Zn污染为中度污染以外,其他各种重金属污染为轻度污染或偏中度污染,且饶河段底泥中Cu、Zn、Ph三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饶河段水生植物对Cu、 Zn、Ph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根据富集系数评价表明,植物对Cu的平均富集能力相对较强些,其次是Pb和Zn,多数水生植物表现出对Cd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492.
草型湖泊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引  冶运涛  赵红莉  蒋云钟  王浩 《遥感学报》2019,23(6):1253-1268
草型湖泊水质遥感监测中水生植物会造成“水体—水生植物”混合像元问题,针对因混合像元导致草型湖泊水生植物覆盖区域水质难以直接利用遥感监测的问题,本文以草型湖泊微山湖为研究对象,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分区监测方法,实现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时空变化监测。基于获取的2014年7月—2015年6月覆盖微山湖的多期高分一号(GF-1) WFV和HJ-1A/1B CCD影像,利用归一化水体指数将微山湖区分为水生植物覆盖区和水体区。针对水生植物覆盖区,利用时序MODIS NDVI数据获取微山湖主要水生植物的时谱曲线,识别不同水生植物的物候特征;基于不同物候期内的水生植物对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指示作用,对微山湖水生植物覆盖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进行定性监测。针对水体区,分别构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单波段/波段比值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模型,定量反演微山湖水体区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研究结果表明,微山湖中水生植物以光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菹草等沉水植物为主,其中光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菹草的空间分布和物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水生植物在不同物候期内对水质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基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监测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提出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监测方法为草型湖泊水质监测的业务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93.
卫星遥感作为一种先进的水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可以监测现状,掌握现有情况;也可以追溯过去,揭示变化规律;同时还可以结合动力模型,模拟未来。这为人类了解、掌握和管理流域水环境变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10 a已经进入“高分卫星时代”,卫星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可观测的参数越来越多,反演和估算精度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还缺乏从流域角度阐述水环境遥感的相关综述文章。论文围绕“流域水环境遥感”研究主题,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厘清了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大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卫星数据源、水环境模型、富营养化湖泊藻类富集、水生植被退化、水面积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指出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未来需要研发专门面向流域水环境的天-空-地立体观测体系和系统框架,开展全流域统筹的水环境遥感监测和模拟,同时加强流域水体碳循环遥感研究。  相似文献   
494.
A rapid degradation of aquatic vegetations in Taihu Lake has roused a wid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Giving large-scale harvesting activity on aquatic vegetation since 2012, whether water eutrophication or the human harvest activity induced the degrada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and unclear. In this study, based on Landsat and HJ-CCD data acquired from 1984 to 2016 and a 12-year field observation (2005–2016) of water quality, a method was propos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impacts of harvesting activity and water quality change on degradations of both floating-leaved aquatic vegetation (FAV) and submerged aquatic vegetation (SAV) in Taihu Lake. First, areas of FAV and SAV covers from 1984 to 2016 in Taihu Lake were mapped using the satellite data, and then the mapped areas were modified to those on a reference date by using phenological curves of FAV and SAV covers. Next, correlations between water quality data and FAV and SAV cove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before implementing the human harvesting activity (i.e., before 2012), and multiple general linear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elected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with p-value <0.01 for estimating covers of FAV and SAV from 2012 to 2016. Finally, based on the predicted areas of FAV and SAV covers by the models and the modified areas mapped from satellite data, the influences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the human harvesting activity on the degradation of FAV and SAV covers wer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FAV cover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rom 1984 to 2011 and then a rapid decrease, while SAV cov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efore 2003 and then obviously declined; (2) water level (WL) and total nitrogen (TN) show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FAV and SAV covers, while secchi disk depth (SDD) and SDD/WL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FAV and SAV covers; (3) the human harvesting activity mad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loss of FAV cover, and the degradation of SAV cover was mainly due to an increased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deteriorated underwater light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derived from this study could offer a guidance for Taihu Lak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495.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水产动物环境生理学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差异蛋白质组学主要通过寻找、筛选和鉴定由某些因素引起的样本之间的差异蛋白质谱,揭示生物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途径和调控机制,同时获得对某些关键蛋白的定性和功能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解析更多的生命现象本质.本文着重介绍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在凝胶和非凝胶技术方面的最新技术方法,综述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水产动物养殖环境生理学与环境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从蛋白质水平上解析水产动物生理调控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96.
以琼东南深海三维地震资料为例,全面分析深海地震资料特点,深入分析深海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开展针对深海地震资料叠前去噪处理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深海地震多次波压制、水鸟干扰压制、涌浪干扰和异常振幅压制等处理方法,总结出针对深海地震资料的叠前去噪技术,为今后的深海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97.
张怡晅  庞锐  任源鑫  程丹东 《湖泊科学》2022,34(5):1550-1561
城市非点源污染向水生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溶解有机物(DOM),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是广泛分布于自然水体中的一类成分和结构复杂、含有多种高活性化学官能团的大分子聚合物,是DOM的重要组分,对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能量流动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影响.光化学反应和微生物代谢过程被认为是控制水体CDOM转化、降解和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然而,对城市化如何影响CDOM组成以及光化学和微生物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城市水体CDOM动态的理解是不足的.因此,为评估光化学过程和微生物代谢对不同城市水体CDOM降解与转化的贡献,解析不同城市水体CDOM光化学/微生物降解作用机理,本研究在英国伯明翰选择3类具有典型DOM来源的水体样本,通过实验室9 d受控培养实验,对比分析光化学以及微生物影响下CDOM来源和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河流由于接受上游污水排放及较短的水力滞留时间,含有丰富的芳香性碳,其CDOM光化学活性明显高于湖泊,光化学降解率为16.60%;(2)城市湖泊CDOM受人类活动影响,自生源类荧光成分富集,生物活性高,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CDOM增加了62.16%,...  相似文献   
498.
王娜  张士璀 《海洋科学》2023,47(6):124-129
塑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其在自然界积累,并在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裂解,产生粒径小于5 mm的碎片和颗粒,即微塑料,全球的水生生态系统都发现有一定程度微塑料污染。各种水生动物,包括人类经常食用的鱼、虾和贝类等水产动物,都不可避免摄入微塑料,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微塑料中含有添加剂,其表面可以吸附周围环境的化学物质甚至微生物。动物和人摄入微塑料,可通过胃肠道转移到其他器官,给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从水产动物中的微塑料、人体暴露途径和潜在毒性3个方面,对水产食物链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健康的潜在危险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