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54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31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71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71.
利用常规观测观测资料、每隔6小时一次的1°*1°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相当黑体温度TBB对2011年10月6—7日预报偏差较大的广西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东南气流和台风“尼格”减弱后的后部偏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和地面冷空气在桂中上空交汇,850hPa切变线和500hPa西风槽触发了暴雨的产生;比湿和假相当位温的分布显示了冷暖空气的对峙情况;TBB平均场的变化可以反映强降雨的落区和移动:水汽主要从东边界进人广西,少部分从南边界和北边界进入,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和东海洋面。  相似文献   
172.
The distinct precursory signals of countrywide extensive and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 (CEC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ose of countrywide cold wave events (CCWs). It is shown that most CECs were accompanied by a CCW in the initial stages.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ECs and the CCWs that were independent of any CEC, it is found that a south- west-northeast-oriented tilted ridge at 500 hPa was present around the Europe-Barents Sea regions approximately 10 days prior to the start of the CEC. Consistent with this feature, a high sea level pressure and strong cold air accumulation occurred over a broad extent of northern Eurasia one week prior to the start of the CEC. The tilted ridge and the strong cold air accumulation were the precursory signals that were absent for the CCW, and they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the early prediction of whether a CCW event might evolve into a CEC.  相似文献   
173.
乔木  杨虎  何嘉恺  吕利清 《遥感学报》2012,16(6):1246-1261
利用地球冷目标观测亮温的稳定性和遥感数据统计直方图方法,是评价微波成像仪等类似微波成像辐射计在轨性能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用2011年2月—7月风云三号02星微波成像仪在轨观测的亮温数据,对微波成像仪在轨运行的性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云三号02星微波成像仪在轨性能稳定,所有通道最低亮温参考值波动范围不超过1.8K。  相似文献   
174.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the warmest and coldest days of the annual cycle is explored according to an A2 scenario simulated by the CNRM-CM3 climate model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PCC AR4 intercomparison. Given the multi-model spread in IPCC projections, a valid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Validation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odel climatology shows that warm and cold model events are slightly too long and infrequent. Although interannual trends in the warm (cold) day occurrence were positive (negative) only for six (three) of the nine considered sub-continental regions, simulated model trends are always positive (negative). This different behaviour suggests that simulated non-anthropogenic decadal variability is small relative to anthropogenic trends. Large-scale synoptic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European regional warm and cold peaks are also described and validated. Regional cold peaks are better reproduced than warm peaks, whose intensity accuracy is limited by other physical variables. Positive (negative) winter anomalies of sea an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ead to summers with severe (weak) temperatures. These inter-annual anomalies are generated by a persistent pressure dipole over Europe. Regarding climate change, warm (cold) events will become more (less) frequent and longer (shorter). The number of warm days will largely rise and the number of cold days will dramatically decrease. The intensity of warm days will be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over Europe, given the projected summer drying in this reg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limited skill of the CNRM model, these results must be considered with caution.  相似文献   
175.
一次春季强寒潮的降水相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应用NCEP 1°×1°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3月河北省一次早春强寒潮天气背景下的降水多相态转换的成因与雨雪转换的预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50hPa及以下蒙古高压和江淮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偏东风导致低层大气温度持续下降,降水性质从雨转为雪.随着江淮气旋入海,高低空风向发生突变,从东北风转为西北风,加上太行山地形作用,使太行山东麓部分地区低层大气出现小幅升温,0℃层高度抬升,致使从雪转为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图上,0℃层亮带高度的迅速下降,可作为从液态降水向固态降水转换的判据之一.天气学分析表明,当0℃层高度低于950hPa、地面气温在0℃上下、1000hPa温度低于2℃、925hPa温度低于-2℃时,降水性质将从雨向雨夹雪或雪转变.  相似文献   
176.
河西走廊一次区域性大风强沙尘暴天气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常规和自动加密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4月29日发生在河西走廊的一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物理量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冷锋后大风引发的沙尘暴;沙尘暴发生在强气压梯度区;地面气象要素对冷锋过境及沙尘暴爆发有强烈反应,可以在沙尘暴预报中作为一个参考依据;沙尘暴爆发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明显的上升运动;锋生函数和螺旋度对沙尘暴爆发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7.
东北冷涡引发的局地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CDAS-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应用Penn State/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MM5V3-7,成功模拟出2005年7月9—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连续雷雨过程,重点分析了7月9日造成沈阳及周边地区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并对其中的一个连续发展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中尺度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冷涡总是以水平旋转的中高层的干冷空气堆作为其结构特点。在冷涡的东南侧高空干冷堆的边缘区域,轨迹呈直立状,从行星边界层向上穿越整个对流层,显示出该地区存在强对流。干冷堆的边缘区域下方的低层暖湿输送是冷涡局地强对流发展的关键。局地对流发展时,出现干冷堆的边缘区域的Se上下层接近或者打通现象。  相似文献   
178.
为了解各种数值预报的误差特点,更好地在预报过程中选择数值预报产品作为参考依据,将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降水预报与德国降水预报分别进行晴雨预报检验,对2008年5—8月东北地区降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式24-120h预报正确率为60%-70%,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正确率呈下降趋势,德国降水预报的正确率高于T213,两种预报漏报率均明显小于空报率,T213漏报率较低,为5%左右,德国降水预报空报率较低,为20%左右。对2008年4-6月出现东北冷涡过程的两种模式降水预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德国降水预报正确率明显高于T213预报,对冷涡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9.
滁州地区不同类型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晨  张雪晨  毛冬艳 《气象》2010,36(11):18-25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滁州地区2008年8月1日减弱台风特大暴雨(简称"0808"过程)和2003年7月5日梅雨期特大暴雨(简称"0307"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低空急流的增强对暴雨尤其是夜间暴雨的形成有提示作用;两次过程中都有次级环流的存在,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对高低空系统都有加强作用;其中"0808"过程中减弱台风携带的大量水汽对特大暴雨产生有重要作用,不需要很强的水汽输送就能产生强降水;特大暴雨强的水汽辐合中心都位于边界层内;冷空气的侵入对特大暴雨有重要作用;长时间降水回波的停滞是"0307"过程的主要原因。由强风暴造成的对流降水是"0808"过程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0.
基于TIGGE数据的我国寒潮自动识别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6年中央气象台寒潮天气过程数据以及NCEP/NCAR 500 hPa高度场等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聚类方法与主观对比分析确定寒潮爆发的典型形势场,结合寒潮过程特征量阈值,建立了基于TIGGE集合预报产品的寒潮自动识别客观预报方法,并利用TIGGE集合预报数据对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利用500 hPa高度距平场进行聚类分析,一方面可以消除环流季节特征对划分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寒潮这种强天气的异常扰动表现;基于集合预报产品的寒潮自动识别预报方法浓缩了集合预报产品信息,可直接为预报员提供寒潮发生的概率预报,从而在集合预报产品与我国实际灾害性天气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